AI化的小脑
搜索文档
对话逐际动力张巍:造机器人很容易,关键是用起来
具身智能之心· 2025-08-29 08:03
公司定位与使命 - 公司定位为技术平台型公司,旨在提供机器人底层本体和运控能力,目标是"让天下没有难落地的机器人"[2][7][80] - 公司希望成为具身智能行业的"英伟达",提供一个底层平台,让不同领域的开发者能够基于此平台打造应用方案和产品[3][4][87] - 公司的终极目标是打造具身智能的Agentic OS,相当于人形机器人的"Windows"操作系统[8][108][154] 技术核心与优势 - 公司认为机器人落地的核心难点在于控制(大脑和小脑),而非硬件本体,硬件制造比造汽车和飞机容易[5][34][35] - 公司核心技术优势在于AI化的小脑能力,该能力在全球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是实现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的关键[5][37][39][53] - 运动控制的小脑AI化是近一两年才逐渐成熟的技术,这使得人形机器人的实现成为可能[38][39] 产品战略与路线图 - 公司发展路线分三步走:首先将双足人形机器人做到功能丰富、运动流畅;其次使其易编程,能用自然语言调用动作;最终目标是长出生态,形成操作系统[8][151][152] - 公司最新推出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LimX Oli定价为15.8万元,在同类产品中具有价格竞争力,公司通过自研关键部件来控制成本[114][116][118] - 公司产品战略强调差异化,专注于将双轮足机器人的能力做到全球第一,避免在四轮足等竞争激烈的领域内卷[94][95][97] 商业模式与客户 - 公司商业模式是服务三类客户:创新者、开发者与系统集成商,自身定位为技术提供方,不直接涉足最终行业应用[72][73][76] - 公司通过提供API、SDK和仿真环境来降低开发门槛,让开发者无需精通底层控制即可快速调起机器人动作[82][83][112] - 公司商业成功的核心指标是用户粘性和使用时长,而非单纯的销售数量,注重产品是否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135][137] 行业观点与发展趋势 - 公司认为机器人形态将呈现四类共存:机器臂、上半身人形机器人、机器腿以及完整人形机器人,不会出现一种形态完全替代另一种的情况[30][31][33] - 行业发展的关键变量是AI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大脑模型的成熟,将最大程度地发挥人形机器人作为载体的价值[41][42][110] - 短期内机器人应用将以B端为主,如巡检、搬运、安防等可控场景,大规模进入家庭可能还需要七到十年的时间[139][140][141] 数据策略与研发重点 - 公司采用多元数据配方策略,综合利用真机、仿真和互联网视频数据,并强调高效获取数据是关键,而非盲目追求数据量[65][67][70] - 公司研发资源投入侧重于技术产品化和商业化落地,对于尚在探索阶段的"找开关"式研究投入相对较少[49][50][123] - 公司认为在机器人领域,最好的创新往往由公司而非高校完成,因为工程能力在现代创新中占比巨大[18]
对话逐际动力张巍:造机器人很容易,关键是用起来
量子位· 2025-08-28 14:46
公司定位与使命 - 公司定位为机器人平台提供商 类比英伟达在计算领域的角色 旨在让机器人开发更简单高效 [1][2][85] - 公司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落地的机器人" 通过提供底层平台和开发工具降低机器人开发门槛 [5][78][80] - 公司专注于技术平台建设 不直接参与具体行业应用开发 定位为"支线运输"服务商 [74][75] 技术路线与核心能力 - 公司核心竞争优势在于小脑AI化能力 该能力被认为是全球领先的 [3][51] - 技术发展路线分为三个阶段:先实现双足人形机器人功能丰富和运动流畅 再实现自然语言编程 最终形成具身智能操作系统 [6][149][150][152] - 公司认为机器人硬件制造相对容易 真正难点在于控制算法 特别是腿部运动的控制 [32][33][34] 产品战略与定价 - 最新推出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LimX Oli定价15.8万元 公司声称这是同规格中最有竞争力的价格 [112][114][116] - 产品定位区分大人形和小人形 强调1.5米以上的全尺寸机器人才能满足人类日常场景需求 [114] - 公司通过自研关键部件来降低成本 包括关节、电机和减速器等 [116] 数据策略与研发方法 - 公司采用多元数据配方策略 结合真机、仿真和视频数据来提高训练效率 [65] - 强调数据获取成本效益 不盲目追求数据量 而是注重高效获取有价值信息 [62][63] - 研发投入重点放在产品化和商业化 而非纯学术探索 [48] 商业模式与客户定位 - 目标客户分为三类:创新者、开发者和系统集成商 公司主要服务前两类客户 [70][71] - 商业模式是提供开发平台和API 让开发者能够快速构建机器人应用 [80][81] - 计划建立应用商店生态 让用户能够下载和部署各种机器人应用 [110] 融资与商业化策略 - 融资策略相对谨慎 注重商业验证而非单纯技术里程碑 [119][121] - 公司已有收入来源 强调商业闭环而不仅仅是技术领先 [121][132] - 重视用户实际使用情况而非单纯销售数量 关注用户粘性和使用时长 [133][135] 行业观点与趋势判断 - 认为人形机器人是"机器人的iPhone" 长期价值巨大但短期不是最优解 [25][26] - 预测未来机器人形态将多样化 包括只有胳膊、只有腿、轮式和全人形四种类型 [28][29][31] - 预计家庭场景机器人大规模应用还需要7-10年时间 近期将以B端应用为主 [139][140] 公司发展历程 - 创始人2017年开始全心投入足式人形机器人研究 2021年实现全尺寸人形室外稳定行走 [10] - 公司成立于2022年 基于"行业创新不在学术界"的判断从学术研究转向商业化 [16] - 2023年调整战略 加快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推出以应对市场热度 [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