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取代劳动
搜索文档
当算法解放双手,“心灵”将如何安放? ——读《未来之地》
上海证券报· 2025-09-29 01:12
文章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人类社会,不仅替代体力劳动,也开始取代智力劳动,使人类面临历史性拐点 [5] - 当AI能比人类更好地完成工作时,人类将面临如何在生活中寻找意义和安放心灵的深刻挑战 [5] - 《未来之地》一书针对AI带来的未来图景进行哲学探索,旨在为人们在AI时代寻找新的生活意义和心灵归宿提供启示 [5] AI对劳动和生存意义的冲击 - 凯恩斯曾预测到2030年技术进步将使生产力提高4至8倍,人类每周只需工作15小时,如今生产力已提高5倍以上,人均GDP增长超7倍,但现代人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仍达36小时,远高于预测 [6] - 生产力提升的悖论在于人们将增加的财富用于消费而非休闲,"贪婪战胜了懒惰",工作时间缩短速度远落后于生产效率提升速度 [6] - 工作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身份认同的重要来源,当AI取代人类劳动,基于工作的身份认同将面临重构 [6] - 人类长期形成的努力—回报心理模式受到挑战,如果AI能写出更好小说、谱出更优美曲子、解决更复杂科学问题,人类努力的价值受到质疑 [6] - 西西弗斯神话隐喻被赋予新含义:如果劳动不仅最终徒劳,甚至因AI出现而在过程中不必要,人类存在意义何在 [7] 未来工作与休闲的重新定义 - 未来人们可能继续工作的两个原因是获取收入和工作本身的价值,即使基本需求满足,人类仍可为获得更高级商品和服务而工作 [7] - 人类的相对欲望(渴望比别人拥有更多)可能成为取之不尽的工作动机来源 [7] - 后工作时代需要重新思考工作与休闲的二元对立,工作可能不再为谋生,而成为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成就感、参与社群活动的方式 [8] - 工作与休闲界限将变得模糊,成为一种全新的"有意义的忙碌" [8] - 需要培养对绝对价值的追求(如美学体验、人际关系、知识追求和精神成长),这些不依赖于与他人比较,能带来更深层次满足感 [8] 教育、文化转型与未来可能性 - 面对可能的"无聊危机",通过教育改革和文化转型,人类可学会更好利用闲暇时间 [8] - 当前教育体系侧重培养劳动力,未来教育需更注重培养人们寻找意义、发展兴趣、深度参与世界的能力 [8] - 需要学习如何生活而不仅是如何谋生,包括审美能力培养、哲学思考训练、社群参与技能提升 [8] - AI取代劳动也带来新可能性,可解放人类从事更富创造性活动,解决更复杂全球性问题,探索更深层次人类体验 [9] - 历史上技术进步在淘汰某些职业同时,也创造新活动领域和价值创造方式 [9] 人类核心价值的守护与探索 - 在AI时代需要的不只是技术准备,更是哲学思考和价值重构 [11] - AI取代人类劳动的可能性迫使人类回到根本问题:什么是真正的人类生活?什么是机器无法替代的人类价值? [11] - 后工作时代人类生活并非无所事事,而是重新发现劳动的本真意义——人类参与世界、塑造自我、服务社群的重要方式 [11] - 在变化的技术环境中,守护和发展使人成为人的核心价值,答案只能来自人类不断自我审视、对话和探索的旅程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