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作时代
搜索文档
当算法解放双手,“心灵”将如何安放? ——读《未来之地》
上海证券报· 2025-09-29 01:12
文章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人类社会,不仅替代体力劳动,也开始取代智力劳动,使人类面临历史性拐点 [5] - 当AI能比人类更好地完成工作时,人类将面临如何在生活中寻找意义和安放心灵的深刻挑战 [5] - 《未来之地》一书针对AI带来的未来图景进行哲学探索,旨在为人们在AI时代寻找新的生活意义和心灵归宿提供启示 [5] AI对劳动和生存意义的冲击 - 凯恩斯曾预测到2030年技术进步将使生产力提高4至8倍,人类每周只需工作15小时,如今生产力已提高5倍以上,人均GDP增长超7倍,但现代人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仍达36小时,远高于预测 [6] - 生产力提升的悖论在于人们将增加的财富用于消费而非休闲,"贪婪战胜了懒惰",工作时间缩短速度远落后于生产效率提升速度 [6] - 工作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身份认同的重要来源,当AI取代人类劳动,基于工作的身份认同将面临重构 [6] - 人类长期形成的努力—回报心理模式受到挑战,如果AI能写出更好小说、谱出更优美曲子、解决更复杂科学问题,人类努力的价值受到质疑 [6] - 西西弗斯神话隐喻被赋予新含义:如果劳动不仅最终徒劳,甚至因AI出现而在过程中不必要,人类存在意义何在 [7] 未来工作与休闲的重新定义 - 未来人们可能继续工作的两个原因是获取收入和工作本身的价值,即使基本需求满足,人类仍可为获得更高级商品和服务而工作 [7] - 人类的相对欲望(渴望比别人拥有更多)可能成为取之不尽的工作动机来源 [7] - 后工作时代需要重新思考工作与休闲的二元对立,工作可能不再为谋生,而成为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成就感、参与社群活动的方式 [8] - 工作与休闲界限将变得模糊,成为一种全新的"有意义的忙碌" [8] - 需要培养对绝对价值的追求(如美学体验、人际关系、知识追求和精神成长),这些不依赖于与他人比较,能带来更深层次满足感 [8] 教育、文化转型与未来可能性 - 面对可能的"无聊危机",通过教育改革和文化转型,人类可学会更好利用闲暇时间 [8] - 当前教育体系侧重培养劳动力,未来教育需更注重培养人们寻找意义、发展兴趣、深度参与世界的能力 [8] - 需要学习如何生活而不仅是如何谋生,包括审美能力培养、哲学思考训练、社群参与技能提升 [8] - AI取代劳动也带来新可能性,可解放人类从事更富创造性活动,解决更复杂全球性问题,探索更深层次人类体验 [9] - 历史上技术进步在淘汰某些职业同时,也创造新活动领域和价值创造方式 [9] 人类核心价值的守护与探索 - 在AI时代需要的不只是技术准备,更是哲学思考和价值重构 [11] - AI取代人类劳动的可能性迫使人类回到根本问题:什么是真正的人类生活?什么是机器无法替代的人类价值? [11] - 后工作时代人类生活并非无所事事,而是重新发现劳动的本真意义——人类参与世界、塑造自我、服务社群的重要方式 [11] - 在变化的技术环境中,守护和发展使人成为人的核心价值,答案只能来自人类不断自我审视、对话和探索的旅程 [12]
当《黑镜》预言成真:AI接管世界后,人类还剩什么?
36氪· 2025-05-20 07:15
科幻影视作品与科技现实 - 《黑镜》系列自2011年首播以来通过33个故事展现近未来科技与人类关系,成为科幻剧集代表作,"黑镜"一词已成为技术隐喻 [1] - 《黑镜》片头镜子碎裂象征人类技术希望落空,其技术反乌托邦叙事常引发观众"脊背发凉"的震撼 [1] - 2025年回看经典科幻片时,发现其中描绘的未来世界正以惊人速度渗入现实 [1] 技术奇点与AI发展现状 - 人类正站在技术奇点门槛,脑机接口、大语言模型、虚拟现实等技术快速发展 [3] - AI大爆炸可能推动社会呈现乌托邦特质:极度丰裕、多数人无需工作、物质向数字转型 [3] - 将乌托邦作为思索AI影响的思维实验更具价值,而非过度理想化的新世界构建 [3] 后稀缺时代特征 - 后稀缺时代是物质极度丰裕的时代,食物、电子产品、住房等资源几乎无限供应 [6][7] - 中世纪科克恩传说描绘了类似图景:无需劳作、物资自动满足、永恒春天、持续盛宴 [7][8][9] - 地位性商品成为新稀缺资源,如火星登陆、永生技术、虚拟世界算力等 [9] 后工作时代变革 - 后工作时代实现完全自动化,人类经济劳动不再必需 [10] - 凯恩斯曾预测2030年生产力增长4-8倍,周工作时间或缩减至15小时 [10] - AI将逐步替代呼叫中心、市场营销、编程等岗位,超级个体生产率可提升10倍以上 [10] 后工具性时代挑战 - 后工具性时代人类无需任何工具性努力,健康、知识获取均可自动化实现 [12] - 健身药丸、脑编程等技术可能打破"不劳而获"的传统观念 [13] - 生物学进步速度慢于AI,但需提前思考大脑上传、永生等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 [14] 超级智能时代的人类角色 - 当AI能完美执行所有人类工作时,需重新定义人类存在的目的与意义 [15][17] - 《未来之地》提出"Solved World"概念:原子级物质重塑与虚拟世界完全复刻 [15] - 技术既反映人类倒影又保持神秘,需通过哲学思考应对AI时代的生命意义重构 [15] 未来学研究方法论 - 《未来之地》采用对话体哲学讲座与动物寓言双线叙事,增强可读性 [17] - 研究涵盖后稀缺、后工作和后工具性三个递进阶段的未来图景 [4][6][12] - 核心问题聚焦技术巅峰后人类如何培养意义感,涉及经济、伦理、社会结构等多维度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