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盛世
搜索文档
重读《非理性繁荣》:AI盛世下的美股隐忧
雪球· 2025-11-10 15:57
文章核心观点 - 当前美股市场,尤其是科技股,呈现出与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相似的非理性繁荣特征,其诱因包括结构性、文化性和心理性因素,市场弥漫着“这次不一样”的情绪,但历史剧本正在重演 [5][6][7] 结构性因素 - 资本市场超级亲民化:零佣金App、碎股交易、社交媒体投资社区及即将上线的7*24小时交易使投资门槛几乎为零,散户成为流量主角,但投资被游戏化、社交化,风险被模糊化,导致非理性行为更快、更大 [8] - 货币政策反转风险:市场憧憬“新一轮大缓和”,押注通胀回落及美联储降息扩表,但若通胀粘性超预期或能源价格推升物价,美联储维持高利率更久,依赖远期盈利的成长股将首当其冲 [9][11] - 人口结构逆转:婴儿潮一代(年龄60-78岁)处于资产兑现与养老金提取期,资金净流出是缓慢但持久的过程,而千禧世代和Z世代(40岁以下人群)仅持有美国家庭总财富的不到5%,资产占比极低,难以接力支撑市场中长期回报率 [12][13][14] - 技术叙事再循环:AI成为新时代信仰,类似互联网时代,但市场以异常激进定价提前兑现未来,例如OpenAI IPO估值最高可达1万亿美元,对应市销率最高达50倍,且部分关键企业形成“彼此入股、互为客户”的闭环,推动估值共振上行 [15] - 全球化转折与地缘压力:贸易壁垒、供应链再配置及区域摩擦抬升企业运营与融资不确定性,隐性成本累积,风险溢价可能上行,估值中枢易受压 [16] 文化性因素 - 信息传播瞬时化:社交媒体“按秒推动”情绪,算法驱动信息茧房,使投资者只看到想看到的世界,社群情绪集体发酵可导致个股短期暴起暴落 [18][19] - 英雄崇拜与赢家文化:技术领袖(如马斯克、黄仁勋)成为情绪放大器,其言论可改变估值区间,公司定价系于创始人信念,风险超出商业本身,信念松动时价格下跌速度快于信任修复 [20] - 社交FOMO与财富焦虑:社交平台晒收益、聊策略成为集体文化,FOMO(害怕错过)驱动理性投资者在高点买入,长期主义者在回调时自我怀疑 [21][22] 心理性因素 - 锚点更高与预期更美:疫情后宽松政策形成“美股永远涨”直觉,幸存者偏差激励年轻人加仓、梭哈、杠杆,但高估值不等于立刻下跌,更稳妥路径系于现金流与估值区间,通过资产配置管理波动 [24] - 从众与叙事共振:金融市场价格反映故事力量(如AI、降息、科技霸权),资金拥挤于单一条叙事链,任何环节出错(如AI商业化延迟、监管升级)都可能引发踩踏,众人皆信的确定性往往是风险最大处 [2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