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资产重估
icon
搜索文档
如何理解AI资产重估?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国内科技产业呈现结构性重估趋势,资源加速集中于具备系统能力的头部企业,形成"赢家通吃"格局 [1][8] - AI技术突破推动资本市场对中国科技资产估值逻辑重构,头部企业如DeepSeek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估值溢价显著提升 [2][6] - 高端制造领域呈现"举国体制+市场竞争"双轮驱动特征,政策资源向龙头企业倾斜,导致产业链集中化加剧 [9][10] - 科创投资热潮与就业市场结构性失衡形成矛盾,资本集中投向技术密集型赛道但就业吸纳能力有限,导致青年就业市场"两头小、中间空" [12][20][25] - 政策从"总量托底"转向"结构主导",通过产业基金、专项债等方式精细化扶持重点领域,同时强化资本市场"信心锚"作用 [27][28][29] AI技术突破 - 国产大模型DeepSeek实现工程化突破,展现更高推理效率、部署灵活性及本地算力兼容性,形成"性能够用且成本可控"的技术路径 [1][2] - 资本市场对中国AI企业估值逻辑从"依附型创新"转向基于自主技术能力,2025年2-3月DeepSeek指数累计上涨41.61%,显著跑赢大盘 [2][6] - AI行业呈现极端集中化趋势,寒武纪股价较三年低点最大涨幅达16倍,中芯国际等龙头企业市盈率超100倍,二线企业仅25-30倍 [6][7] - AI投资本质是识别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上形成不可逾越壁垒的企业,要求全链条协同能力,注定成为高门槛、极少数胜出的领域 [7][8] 高端制造格局演变 - 高端制造依赖"举国体制+市场竞争"模式,政策资源倾向龙头企业以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如EUV光刻机需多学科交叉攻关 [9][10] - 2025年Q1高端制造板块前10家龙头企业市值增长7.31%,其余企业平均下滑1.14%,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10][11] - 头部企业如比亚迪、宁德时代、北方华创2024年ROE较2020年分别提升18.62%、12.86%、16.32%,中小企业ROE平均下降5.4个百分点 [11] - 传统"专精特新"模式受挑战,头部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压缩细分市场空间,形成"只剩少数正确答案"的产业格局 [10][11] 科创投资与就业结构错位 - 2024年创业投资市场事件较2021年高点下降近50%,美元基金投资事件仅为2021年的1/4,融资结构性收缩导致新增岗位动力不足 [13][15] - 当前超六成科创资金集中于机器人、半导体等硬科技赛道,传统教育、服务等就业密集型行业被资本抛弃 [16][19] - 新能源汽车行业就业吸纳有限,比亚迪2023年新增应届生数量同比下降60%,蔚来员工仅3.2万人,远低于互联网巨头扩张期规模 [20][22] - AI行业人才门槛极高且自动化替代加速,导致青年就业市场"高端岗位缺人、底层岗位饱和、中等群体无处可去"的结构性矛盾 [25][26] 政策预期节奏 - 政策从"总量托底"转向"结构主导",采用产业基金、贴息贷款等方式精细化扶持制造业转型、绿色能源等核心领域 [27][29] - 资本市场政策通过央企回购、长期资金入市等机制修复信心,形成"稳信心—保流动性—调结构"的传导闭环 [28][29] - 2025年5月推出降准50bp、降息10bp等组合政策,强化"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实体经济"的中长期方向 [32][33] - 政策目标在"科技突破"与"就业托底"间寻求平衡,就业方向以点状加码为主,如促就业专项支持、地方财政工具优化 [29][32] 资产配置方向 - 债券、公用事业等防御型资产因政策定力强化保持配置价值,特别是国企红利、城投债等稳定派息板块 [33] - 恒生科技与AI上游龙头受益于产业渗透优势与估值修复弹性,算力、电力设备等核心资产持续受益 [33] - 黄金、核电设备等安全类资产在地缘风险背景下维持高估值,黄金仍是防御性首选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