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 细胞疗法

搜索文档
在体内原位生成CAR-T细胞,呼之欲出的in vivo CAR-T会是癌症治疗的终极答案吗?
生物世界· 2025-06-04 16:18
CAR-T细胞疗法发展历程 - CAR-T细胞疗法从1992年Bruce Levine加入Carl June实验室开始研发,当时学术界普遍持怀疑态度[2] - 目前CAR-T已成为治疗血液类癌症的有效手段,并对实体瘤和自身免疫疾病展现治疗前景[2] - 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110亿美元增长至2034年的1900亿美元[2] 传统CAR-T疗法的局限性 - 制作流程繁琐:需提取T细胞、体外基因改造、扩增、冷冻保存和回输,全美仅约200家医疗中心可提供[3] - 治疗等待周期长达数周,费用高达50万美元/疗程[3][6] - 患者需先接受化疗清髓,导致部分患者无法接受治疗[3] in vivo CAR-T的创新突破 - 直接在体内改造T细胞生成CAR-T,省去体外流程,成本有望降低90%(从50万降至5万美元级别)[6] - 诺奖得主Drew Weissman创立的Capstan Therapeutics和Jennifer Doudna参与的Azalea Therapeutics等公司专注该领域[6] - 制药巨头通过投资/收购布局:诺华/辉瑞投资Capstan,阿斯利康10亿美元收购EsoBiotec[7] 技术实现路径 - 靶向递送技术是关键挑战,各公司采用不同方案: - Capstan使用抗体功能化脂质纳米颗粒(tLNP)[10] - Interius BioTherapeutics靶向CD7蛋白[10] - Umoja Biopharma修饰慢病毒载体靶向T细胞三受体[11] - RNA递送成为新方向:Capstan和Orna Therapeutics采用LNP递送mRNA/circRNA,避免基因组整合风险[15] 临床优势与挑战 - 优势: - 无需化疗预处理,降低感染风险并扩大适用人群[12] - 可能减轻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等副作用[12] - Myeloid Therapeutics已开展针对肺癌/乳腺癌等实体瘤的临床试验[16] - 挑战: - 慢病毒载体存在基因组随机整合致癌风险[13] - RNA递送需多次给药,疗效持续性待验证[15] 临床开发进展 - 全球至少8款in vivo CAR-T进入临床阶段,靶点涵盖CD19/BCMA/CD20等,适应症扩展至自身免疫病和实体瘤[17] - 关键临床管线包括: - EsoBiotec的BCMA靶向疗法(多发性骨髓瘤,I期)[17] - Capstan的CD19靶向疗法(自身免疫病,I期)[17] - Umoja的FR/CD22靶向疗法(骨肉瘤/淋巴瘤,I期)[17] - 2025-2026年将迎来更多临床数据披露[19]
科济药业20250523
2025-05-25 23:31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行业:生物医药行业 公司:科济药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CT041 产品相关 - **临床数据优异**:CT041 针对 CLDN18.2 阳性晚期胃癌三线治疗的 II 期临床试验取得阳性结果,显著降低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达 63%,中位 PFS 从 1.84 个月延长至 4.37 个月,总生存期延长约 2.5 个月,安全性良好,仅有 4 例 3 级 CRS,无 4 - 5 级 CRS,未出现 ICANS [2][4]。 - **上市计划明确**:计划 2025 年 6 月向 CDE 递交上市申请,预计 2026 年获批,用于 Claudin 18.2 表达阳性、至少二线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 [2][3][4][5][9]。 - **商业化布局积极**:组建商业化团队,集中于大型医院,针对中国存量约 200 万胃癌病例市场;分享胰腺癌术后辅助数据,推进胃癌术后辅助及一线巩固数据披露 [3][9]。 - **早线探索有前景**:希望通过一线巩固治疗获得更好疗效和长期收益,CT041 可能在胃癌早线治疗中有类似其他药物延长生存期的效果 [10]。 CT071 项目相关 - **临床试验表现良好**:GPRC5D CAR - T CT071 项目针对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一期临床试验显示,客观缓解率达 100%,完全缓解率约 70%,未发现 3 级以上 CRS,安全性良好 [2][6]。 - **靶点重要**:GPRC5D 是继 BCMA 之后的重要靶点,适合 BCMA 阴性或 BCMA 靶向治疗失败的患者 [2][6]。 基础研究相关 - **特殊 T 细胞作用**:肿瘤微环境中特殊的 T 细胞能增强 CAR - T 细胞的敏感性,而表达 IQGAP3 的癌细胞会形成免疫抑制微环境,导致 CAR - T 细胞耐药,为后续筛选患者和开展 CAR - T 细胞治疗提供方向 [2][5]。 随机对照试验相关 - **挑战与影响**:与单臂研究相比,随机对照试验(RCT)设计对 CAR - T 疗效评价带来挑战,肿瘤控制难度增加,对照组 PFS 约一个月,仅 4%的病人有客观缓解,影响 PFS 和二次输入机会 [2][7][8]。 通用型 CAR - T 细胞疗法相关 - **研发计划**:预计 2025 年底申报 BCM0,596 的 IND,2026 年上半年递交 1,920 产品的 IND 申请,有望解决自体 CAR - T 的等待时间问题,用于术前辅助治疗,提高实体瘤治疗效果 [3][10][16]。 自免疾病领域相关 - **研究方向**:关注自免疾病领域,19/20 双靶 CAR - T 疗法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中显示良好前景,计划在实体瘤和自免疾病两个方向推进研发,探索更温和治疗方案,提高患者依从性 [3][11][12][1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国际病人治疗**:引流国际病人到中国接受治疗,包括美国和尼泊尔等国家,考虑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注册,香港路径通畅 [10]。 - **长期生存率分析**:有计划推动长期生存率的数据分析,2025 年 ASCO 会议将公布相关数据 [15]。 - **行业竞争看法**:国内不少公司进行通用 CAR - T 细胞研发,竞争激烈,但相信通过稳健数据和创新技术可保持优势 [18]。 - **亚洲人群效果**:亚组分析数据显示,CAR - T 疗法在亚洲人群中尚未发现统计学上的显著获益 [19]。 - **生产成本**:生产工艺能满足 90%的病人五个剂量需求,药物成本不会增加,多次输注对患者肿瘤负荷减小和疾病控制有帮助 [20]。 - **关键技术突破**:关键技术突破点在于快速基因转导方法,减少体外培养时间,未来开发产品主要采用通用型技术以降低成本 [21]。 - **与 ADC 对比**:CAR - T 疗法具有较强肿瘤清除能力,早期治疗优势明显,可用于术后辅助治疗,与局部治疗结合效果好,与 ADC 可联合使用 [22]。 - **FDA 审批**:计划利用中国随机对照试验阳性数据与 FDA 沟通,若需桥接研究可进一步开展,考虑开展多中心研究 [23]。 - **PD - 1 药物使用**:大部分符合条件的病人会使用 PD - 1 抗体,包括 Claudin 18.2 单抗 [24]。 - **通用型 CAR - T 优势**:有信心认为未来通用型 CAR - T 疗法可能超过现有自体 CAR - T 疗法,可即刻使用,用于术前辅助治疗,针对实体瘤效果预计进一步提升 [25]。 - **死亡病例情况**:治疗组和对照组死亡病例涉及晚期胃癌患者,两组比例无显著差异 [25]。 - **市场策略团队**:市场策略团队正在面试,需综合考虑成本,国内市场价格调整受限 [26]。 - **二次输出标准**:科济药业已达到二次输出标准,部分患者达到三次输出标准,具体数据将在 ASCO 会议公布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