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No - Code
icon
搜索文档
AI独角兽爆雷!8年惊天骗局曝光,微软CEO纳德拉竟遭老乡“杀猪盘”
华尔街见闻· 2025-05-31 19:29
公司概况 - Builder.ai曾是一家估值高达15亿美元的AI独角兽,主打"无代码+AI"应用开发平台,承诺让软件开发"像点披萨一样简单" [2][6][9] - 公司获得微软、软银、卡塔尔投资局等机构超4.5亿美元融资,估值峰值达13-15亿美元 [2][9] - 2025年5月因财务造假和技术欺诈在五国申请破产,官网关闭仅留联系邮箱 [25][27] 创始人背景 - Sachin Dev Duggal创立于2016年,其个人履历包含14岁组装电脑、17岁为德意志银行开发系统等"神童"标签 [3][4] - 2025年初辞任CEO改称"首席魔法师",被指为暴雷预留退路 [22] 技术造假细节 - 核心产品AI项目经理"Natasha"实为前端聊天界面,背后依赖印度海得拉巴数百名低薪工程师手动编码 [14][16][17] - 前员工揭露公司本质是"用AI域名进行欺诈",工程师按模板分工伪装AI输出 [18] - 2019年《华尔街日报》已曝光其"全靠人没智能"的真相,但未阻止融资进程 [11][13] 财务欺诈行为 - 2024年虚报营收达2.2亿美元(实际仅5500万美元),夸大预测销售额300% [19] - 与印度公司VerSe互开发票虚增收入,涉及金额约6000万美元但未实际交付服务 [20] - 账户被冻结3700万美元后仅剩500万美元受限资金,导致无法支付薪资 [23] 行业影响 - 微软面临30万美元债务追偿,卡塔尔投资局2.5亿美元D轮融资血本无归 [28] - 反映"AI洗白"现象普遍,同类案例包括Nate、Joonko、Evolv等伪AI公司 [29] - Gartner预测No-Code市场2028年规模将达260亿美元,占企业应用开发60% [31] 市场教训 - 投资者受FOMO心理驱使简化尽调,过度追捧"AI叙事"导致集体受骗 [30] - 泡沫破裂主因是技术缺失而非AI本身问题,需警惕"下一个大故事"的诱惑 [33][34]
“印度电诈”就离谱!整整八年,AI全靠人、收入全靠刷,微软纳德拉被老乡“杀猪盘”了
华尔街见闻· 2025-05-31 17:45
公司背景与融资情况 - Builder.ai成立于2016年,创始人Sachin Dev Duggal曾因14岁组装电脑、17岁为德意志银行开发系统等经历被神话化[2] - 公司主打"AI开发神器"概念,承诺用AI简化软件开发至"像点披萨一样简单",在无代码赛道早期吸引大量关注[4][6] - 获得微软、软银、卡塔尔投资局等机构超4.5亿美元融资,估值峰值达15亿美元,微软曾将其平台整合进Azure云服务[1][7] 技术造假与运营真相 - 实际运营中"AI项目经理Natasha"仅为营销噱头,核心工作由印度工程师手动完成,前雇员揭露公司是"用AI域名进行欺诈"[9][11] - 2019年《华尔街日报》已曝光其"全靠人,没智能"的操作模式,但投资者因FOMO心理继续支持[7][11] 财务欺诈与破产过程 - 2024年公司虚报营收300%,预测2.2亿美元实际仅5500万美元,与印度公司VerSe Innovation通过循环交易虚增6000万美元收入[13] - 2025年初创始人辞任CEO并自封"首席魔法师",新任CEO发现账户被冻结3700万美元,剩余500万美元受限无法支付薪资[15][16] - 2025年5月公司在英美等五国申请破产,官网关闭仅留联系邮箱,微软面临30万美元债务追偿,卡塔尔投资局2.5亿美元投资血本无归[18][19] 行业影响与同类案例 - 事件暴露"AI洗白"现象普遍,同类案例包括Nate(人工冒充AI代购)、Joonko(伪造客户列表)、Evolv(AI安检误报频发)[20] - Gartner预测No-Code市场2028年规模将达260亿美元占企业应用开发60%,但繁荣伴随"AI洗白"风险[20] - 创始人利用AI标签和营销口号构建15亿美元估值泡沫,最终因缺乏技术实质崩塌,反映市场过度追逐"大故事"的隐患[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