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RL
icon
搜索文档
后训练的「分」与「合」,SFT&RL 大一统才是正解?
机器之心· 2025-09-14 09:30
机器之心PRO · 会员通讯 Week 37 --- 本周为您解读 ③ 个值得细品的 AI & Robotics 业内要事 --- 1. 后训练的「分」与「合」,SFT&RL 大一统才是正解? 为什么后训练在 SFT 之外需要 RL?「先 SFT,后 RL」范式有哪些缺陷?SFT 与 RL 在理论上可以如何统一?「遗忘定律」如何解释灾难性遗忘的规律?SFT 与 RL 有哪些共性?混合 SFT 与 RL 如何解决单一范式的局限?... 2. AI 硬件,将带来下一个「苹果」还是昙花一现? Meta、OpenAI、苹果和谷歌在 AI 硬件上的布局中,谁的策略最可能形成生态优势?无屏幕、靠摄像头和麦克风的便携 AI 设备,会成为人们随身必备的新入口吗? AI 是「外挂」,还是会成 为每台设备的「隐形能力」?用户真的能感受到差别吗?无感交互真的能让我们「忘记手机」,还是只是技术噱头?AI 硬件还能玩出哪些「奇形怪状」?这些新奇形态是否可以真正走进我们 的生活?... 3. AI 是搜索的「替代品」还是「扩张引擎」? 生成式 AI 会成为搜索的「替代品」,还是推动查询量和用户意图扩张的「增长引擎」?多模态交互与对话式 ...
Diffusion/VAE/RL 数学原理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7-29 08:52
Diffusion Model - 扩散模型通过高斯分布的均值(原图提供)和方差(噪声系数提供)进行图像生成 [3] - 模型推导中关键变量α_t与噪声ε_t的线性组合服从N(0,1-α_tα_{t-1})的正态分布 [5] - 网络训练目标是拟合去噪过程中两个高斯分布的均值和方差 [7] - 通过KL散度项拟合理论去噪值与网络预测值 [9] - 将不确定的x_0转化为可预测的噪声ε进行迭代 [15] - 最终模型将分布拟合问题转化为噪声预测问题 [17] VAE模型 - 变分自编码器假设潜在空间服从高斯分布 [19] - 普通自编码器不具备生成能力 [21] - 使用神经网络拟合编码器 [23] - 通过重建损失+KL约束损失避免潜在空间退化 [26] - 最小化KL损失等价于最大化ELBO [27] - 训练过程包含重建损失和KL损失的平衡 [30] 强化学习 - 马尔可夫决策过程描述为状态-动作序列(s1,a1,s2,a2...) [35] - 表征学习分为语义表征(趋近脉冲分布)和生成表征(趋近高斯分布) [36] - 时间差分方法利用后续更准确的结果更新前期估计 [40] - 策略梯度方法学习最优状态-动作转换策略 [42] 自动驾驶行业 - 行业社区规模达4000人,涵盖300+企业和科研机构 [42] - 技术栈覆盖30+方向包括感知/定位/规划控制等领域 [42] - 重点技术包含BEV感知、多传感器融合、轨迹预测等 [42] - 专业课程覆盖端到端自动驾驶、大模型应用等前沿方向 [42]
专访张祥雨:多模态推理和自主学习是未来的 2 个 「GPT-4」 时刻
海外独角兽· 2025-06-08 12:51
多模态大模型发展现状 - 阶跃星辰发布中国首个千亿参数原生多模态大模型Step-1V 基于业内最早的图文生成理解一体化框架DreamLLM [3] - 多模态领域预计未来2-3年将迎来两个GPT-4时刻:多模态推理和自主学习 [3] - 当前多模态生成理解一体化面临四大挑战:语言对视觉控制能力弱 图文对齐不精确 数据质量有限 生成模块无法反向影响理解模块 [3] 计算机视觉领域瓶颈 - CV领域长期缺乏类似NLP的GPT时刻 主要受限于数据标注依赖和自监督方法局限性 [13][15] - 对比学习和MIM等方法在小模型有效 但缺乏scale up特性 因其学习的不变性来自人工设计而非数据驱动 [16][18][19] - 静态图像数据存在本质缺陷:生成 理解与人类对齐三者割裂 难以实现智能质变 [24][25][26] 多模态技术突破方向 - 短期解决方案是利用图文对齐数据 通过文字的自闭环特性赋予模型智能能力 [27] - 长期需探索视频和具身系统 视频数据蕴含更丰富信息但利用难度更高 [27] - 生成理解一体化需先解决视觉空间CoT问题 当前action space过于受限 [55][56] 大模型训练范式演进 - Next Token Prediction存在本质缺陷:更大模型在数学等推理任务上表现反降 因倾向跳步且优化目标与任务目标存在gap [38][40][42] - Rule-based RL通过直接优化任务目标 可抑制跳步并强化稳定思维路径 [44] - o1范式突破在于激发Meta CoT 允许模型在关键节点反悔重试 使推理从单线变为图状结构 [44][53] 多模态数据影响 - 图文混排训练中生成模块产生的gradient噪声大且信息量低 可能破坏语义理解 [62] - 高质量多模态数据应确保图文强相关 避免无关数据导致模型confuse [63][64] - 视频数据蕴含丰富思维过程但清洗难度大 是扩展action space的重要方向 [65][66] 未来技术趋势 - 多模态GPT时刻预计1年内到来 需解决生成可控性和视觉空间推理问题 [68][69] - 当前long context方案存在注意力涣散问题 未来可能采用multi-agent分层记忆架构 [69][73][74] - 模型自主学习是ASI关键路径 需解决环境scaling和自然语言反馈利用问题 [78][80][82]
Agent 开发的上半场: 环境、Tools 和 Context 如何决定 Agent | 42章经
42章经· 2025-04-27 22:10
Agent定义与核心特征 - Agent是基于环境反馈使用工具的程序 采用Anthropic的定义[2] - 核心三要素包括状态(Context)、行动(Tool Use)、激励信号(RL反馈机制)[32][33] - 与RL强关联 需理解强化学习才能设计优质Agent产品[31] Agent技术演进 - 2023年4月AutoGPT为代表的早期Agent更像玩具 实际应用价值有限[4] - 当前Agent已能在工作生活场景中真正解决问题 实现价值跃迁[5] - 进步源于:1)底层模型能力提升(如RL结合、长思维) 2)工程产品突破(Context构建)[6][7] Context工程创新 - Context是大模型执行任务所需信息总和 不同产品Context构成不同[8] - 相比传统RAG Agent能自动化提炼Context 减少人工干预[10][11] - 优质Context需包含用户历史行为路径 如APP打开瞬间即提供海量意图线索[48][49] Tool Use技术方案 - Function Call/MCP/A2A属于代码驱动派 Computer Use/Browser Use属于视觉模拟派[13] - MCP核心价值在于统一Tool Use标准 降低工具调用门槛[12] - Browser Use存在纯视觉方案(如已倒闭的Adept)和API包装方案 后者更成熟稳定[15] 产品设计方法论 - Chat是最佳交互入口 保障用户自由度优于追求准确度[41] - 需解决双重信任问题:开发者信任模型能力 用户信任执行过程[52][54] - 垂直领域Agent将长期主导 通用Agent面临收敛困难[25][46] 行业竞争格局 - 当前Agent可分为:1)Coding Agent(交付代码) 2)调研Agent(交付报告) 3)表格Agent(定量分析)[61][64] - Sheet0实现100%准确率 核心在于模块化工具复用与AI Coding验证[57][67] - AI Coding与Agent存在协同效应 但直接编码执行任务成本过高[29][30] 发展关键变量 - 模型能力突破与Context工程进步是两大核心驱动因素[69][70] - 需构建完整评估体系(激励信号) 确保系统可收敛[35][71] - 产品需平衡通用性与准确性 不同场景选择不同技术路径[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