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chiplets
icon
搜索文档
Arteris(AIP) - 2025 Q3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11-05 06:30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第三季度总收入为1740万美元,环比增长5%,同比增长18%,超出指引范围上限 [17] - 年合同价值加特许权使用费(ACV+royalties)达到创纪录的7490万美元,同比增长24%,超出指引范围上限 [6][17] - 剩余履约义务(RPO)为1047亿美元,同比增长34%,首次突破1亿美元里程碑 [17] - 非GAAP毛利润为1590万美元,毛利率为91%;GAAP毛利润为1560万美元,毛利率为90% [18] - 非GAAP营业费用为1950万美元;GAAP营业费用为2440万美元 [18] - 非GAAP营业亏损为350万美元,符合指引;GAAP营业亏损为870万美元,去年同期为790万美元 [19] - 非GAAP净亏损为380万美元,每股亏损009美元;GAAP净亏损为900万美元,每股亏损021美元 [19] - 季度末现金及等价物和投资总额为5620万美元,无金融债务 [20] - 第三季度自由现金流为正250万美元,高于指引区间中值 [20] - 过去12个月可变特许权使用费同比增长36% [17][35]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AI应用占第三季度许可收入的50%以上,反映其系统IP技术在数据中心和智能边缘的采用度增长 [6] - FlexGen智能网络片上互连IP获得新客户,包括AMD追加许可以及四个其他新客户,涉及汽车、工业等领域 [7][8][9] - 网络片上互连IP产品(包括Encore和FlexNoC)以及Magillem平台被Altera选用于下一代FPGA和SoC FPGA解决方案设计 [6][7] - 汽车半导体客户从单芯片转向多芯片SoC架构,用于下一代ADAS设计,采用Ncore和FlexNoC IP [10][11] - 前五大电动汽车OEM中的两家扩大了经过硅验证的Arteris技术在其下一代车辆中的应用 [11]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在汽车领域,Dreamchip和一家领先汽车OEM采用FlexGen用于高端汽车半导体设计和下一代电动汽车 [8] - 在工业领域,NanoExplore将FlexGen用于航空航天、国防、航空电子和工业市场的抗辐射硅技术,满足太空任务关键计算需求 [9] - 数据中心AI基础设施需求快速演变,推动对定制化解决方案的需求,公司加入UALink联盟以支持多AI加速器的扩展生态系统 [12][13] - 芯片技术在高端汽车应用中的采用增加,包括扩展的多芯片解决方案 [10]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公司战略聚焦于支持半导体行业向更小制程节点(如5纳米、3纳米、2纳米及埃米时代)的发展,以满足性能和效率提升的需求 [9] - 行业趋势从传统单片芯片转向多芯片SoC架构,特别是在AI基础设施和数据中心应用领域 [10] - 通过生态系统合作增强竞争力,例如与阿里巴巴达摩院合作优化RISC-V CPU核心与数据移动系统IP的集成,以及与UALink联盟成员(如AMD、谷歌、微软等)合作 [12][13] - 公司持续创新获得认可,荣获第22届年度国际商业大奖最具创新力科技公司奖,FlexGen和Magillem产品也获得奖项 [14][15]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管理层对行业机会规模持乐观态度,认为当前产品和强大的新技术管道以及与世界领先电子公司的合作关系支持增长 [15] - 客户在多个高增长领域持续创新,包括AI数据中心、边缘计算、自动驾驶、先进通信、消费和工业用例,越来越多地采用公司产品支持其创新设计 [15] - 第四季度指引:ACV加特许权使用费为7400万-7800万美元,收入为1840万-1880万美元,非GAAP营业亏损为230万-330万美元,非GAAP自由现金流为20万-320万美元 [20] - 2025年全年指引:ACV加特许权使用费预计在7400万-7800万美元,收入为6880万-6920万美元,均较此前指引上调100万美元;非GAAP营业亏损为1250万-1350万美元,非GAAP自由现金流为250万-550万美元 [21] - 管理层看到一些主要客户加速外包系统IP产品的积极迹象,预计将推动许可和特许权使用费收入、ACV加特许权使用费、RPO和正自由现金流的增长 [21]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加入UALink联盟,目标是建立跨多个AI加速器的优化扩展生态系统,Arteris NoC IP作为芯片和SoC中的数据移动传输 [13] - 公司与阿里巴巴达摩院的合作旨在帮助共同客户更高效地设计边缘AI服务器通信和汽车芯片 [12] - 公司Installed base已出货约39亿个SoC,所有产品均经过硅验证,强调可靠性和质量作为竞争优势 [26] - 可变特许权使用费来源更加多元化,目前有五个主要客户贡献了超过此前HiSilicon单一客户的许可费,另有约50个较小客户 [36][37] 问答环节所有提问和回答 问题: 关于Altera的合作机会和范围 - Altera目前将公司技术用于FPGA和SoC FPGA的SoC部分,而FPGA矩阵使用其自有互连技术,未来存在进一步扩展合作的机会 [24] 问题: AMD扩大使用公司产品的原因 - AMD第二季度的合作涉及其中央工程团队,第三季度的追加许可是为另一个团队,AMD内部还有许多其他团队存在合作机会 [25] 问题: 互连技术可靠性和安全性在特定市场的重要性及竞争优势 - 互连技术的可靠性至关重要,因为所有重要数据都通过网络片上互连传输,问题会导致芯片无法工作或流片延迟,公司凭借硅验证和庞大出货量(39亿SoC)在质量和可靠性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26] 问题: UALink联盟相关许可的时间表 - UALink联盟的一些成员已是公司客户,联盟目标是扩展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公司正遵循联盟协议开发支持技术,并已参与相关设计 [30] 问题: 与AMD的合作是否包含Xilinx业务 - Xilinx是AMD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被AMD收购前已是公司的长期客户 [31] 问题: 特许权使用费增长加速的预期时间点 - 设计启动与大规模生产之间存在3-6年滞后,甚至需要更长时间达到全规模,可变特许权使用费过去12个月同比增长36%,增长速率约为许可收入的两倍,且来源更加多元化,预计未来几年将出现加速拐点,2028年增速将进一步加快 [35][36][38] 问题: 对顶级科技公司的渗透情况定义及AI ASIC领域的进展 - 公司定义的顶级公司包括前20大半导体公司和另外20家最大系统电子公司(合称Arteris指数),其中超过50%已成为客户,但合作深度仍有提升空间,整体市场规模约12亿美元,公司当前收入约6800万美元,在AI ASIC领域,公司与一些未公开名称的主要客户有合作进展 [39][40] 问题: 关于订单额和订单出货比的估算 - 管理层不评论订单额,因大客户订单波动较大,披露可能造成误导 [41] 问题: 数据中心与边缘设备在未来机会中的占比展望 - 公司认为所有边缘设备都将连接到数据中心,数据中心芯片数量将非常庞大,目前AI相关设计启动占公司业务的50%,长期来看数据中心业务占比预计在25%-35%之间 [45][47] 问题: FlexGen产品对财务模型的显著影响时间点 - FlexGen对许可和特许权使用费均有提升作用,但其影响取决于应用场景,当前较多用于服务器和FPGA等量级不大的领域,若用于汽车等高量级市场,相关特许权使用费需到2030-2031年才能体现 [50][51]
ASML (ASML) Conference Transcript
2023-06-01 04:20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半导体行业 - 公司:ASML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市场趋势与业务增长 - 核心观点:公司预计今年营收增长约25%,EUV业务增长约40%,非EUV业务增长约30%,安装基础管理业务增长约5% [4][5] - 论据:逻辑市场需求强劲,特别是汽车、工业和成熟逻辑领域;中国市场需求旺盛;EUV和非EUV业务持续增长,但安装基础管理业务中的升级业务因客户等待周期恢复而增长受限 EUV业务 - 核心观点:虽上季度EUV订单略低于预期,但公司对下季度订单回升持乐观态度,且订单积压仍能支撑未来业务 [7][11] - 论据:过去8 - 9个季度订单强劲,虽近期订单从峰值80亿美元降至38亿美元,但积压订单达390亿美元,是今年发货量的两倍;客户对明年设备需求增加,随着供应链改善,仍有时间填补明年订单空缺 逻辑需求 - 核心观点:成熟逻辑市场具有长期增长潜力,需求可持续多年 [14][15] - 论据:分布式计算、边缘计算、电动汽车转型等驱动成熟逻辑市场增长;该市场过去依赖二手设备,现转向300毫米,需购买新设备,欧洲、美国和中国均有产能增加 AI对公司的影响 - 核心观点:AI是长期趋势,对领先逻辑工具设备支出有积极影响,公司长期看好,但短期客户持谨慎乐观态度 [20][21] - 论据:公司在长期模型中对芯片尺寸的假设调整,增加了设备需求,部分可能归因于AI;客户仍处于学习阶段,AI处于发展阶段尚待确定 领先逻辑和代工厂 - 核心观点:成熟逻辑需求强劲,先进节点如3纳米需求旺盛,2纳米和3纳米需求也较强,虽2 - 7纳米利用率有波动,但市场恢复后需求将回升 [23][24] - 论据:客户为技术转型持续订购EUV设备;部分客户因智能手机和PC市场出现利用率疲软,但预计市场恢复后将改善 DUV业务 - 核心观点:DUV供应缺口从之前的40% - 50%缩小至20%,公司今年将交付约375台DUV工具,其中25%为浸没式 [25][27] - 论据:公司增加产能,且中国市场愿意接收其他客户推迟的设备,满足了部分需求 中国市场 - 核心观点:中国市场需求真实,代表着长期增长趋势 [29][30] - 论据:公司过去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市场供应不足,新增了近十几个中国客户,他们购买设备用于成熟逻辑市场;中国在汽车IC市场份额较大且增长,欧洲和美国也在增加产能以服务该市场 美国限制政策影响 - 核心观点:美国限制政策对公司业务短期和长期影响不大 [33][36] - 论据:EUV工具此前已受限无法向中国发货;2022年10月的限制对约5%的积压订单有间接影响,但客户仍接收光刻设备;2023年3月的三边协议涉及先进浸没式工具,公司需申请出口许可证,但成熟浸没式工具预计可获许可发货 平均销售价格 - 核心观点:公司在应对通胀方面取得一定成效,通过与客户协商提高了ASP,预计未来还会有一定提升,且今年毛利率影响已得到中和 [37][38] - 论据:通胀导致运输等成本上升,公司与客户协商将部分无附加值成本转嫁,成功提高了ASP 交货期 - 核心观点:光刻设备交货期仍较长,对市场风险有一定的绝缘作用,但较疫情期间有所缩短 [41][42] - 论据:疫情前DUV工具交货期为6 - 9个月,EUV为12 - 15个月;疫情期间延长,现随着供应链改善和产能增加,交货期有所缩短,但低NA EUV仍需一年多,DUV为9个月 - 1年;客户因交货期长,在市场供需平衡时仍会下单 高NA业务 - 核心观点:高NA工具订单有一定积压,预计2025年开始发货,公司计划到2027年将产能提升至20台 [44][46] - 论据:公司几年前开始接受高NA工具订单,目前已向多个客户预订了多台工具;2025年高情景收入预计为5台设备,但实际发货将更多 低NA与高NA共存 - 核心观点:高NA工具对低NA工具的蚕食作用有限,两者将在不同层面共存 [51][52] - 论据:EUV对深紫外的影响类似,虽EUV在某些特定应用上有蚕食,但整体深紫外设备发货量未减少;高NA用于低NA EUV需要多通道光刻的关键层,低NA将保留在其适用层 新技术趋势影响 - 核心观点:栅极环绕技术、新材料、小芯片等新技术趋势对公司有利,将增加EUV需求 [53][56] - 论据:栅极环绕技术可使逻辑节点每节点光刻支出增加约30%,DRAM增加约20%,NAND增加约10% - 15%;新材料和小芯片等有助于提高客户成本效益,刺激设备需求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公司长期模型基于第三方预测,行业长期模型往往偏保守;公司在ASP建模时使用长期平均ASP,而非峰值ASP [62][63] - EUV安装基础管理采用输出型模型,与DUV的维修模式不同,已实现预期收入增长,且利润率持续提升 [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