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保护
搜索文档
公安机关严打危害鸟类等野生动物犯罪
辽宁日报· 2025-10-24 09:01
专项行动执行力度与成果 - 全省公安机关深入开展"平安原野-2025"专项行动,今年以来立案侦办破坏鸟类等野生动物资源案件6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31人,打掉犯罪团伙18个,查获猎捕工具520件,涉案总价值7500余万元[1] - 专项行动核心环节为破案攻坚,对犯罪行为实施全环节、全要素、全链条精准打击,例如沈阳市公安局侦办的"7・23"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34人,打掉贩卖团伙6个,斩断跨区域犯罪链条9条[2] - 专项行动开展以来累计开展各类宣教活动120余场,深入林区、社区、公园、学校等场所扩大宣传覆盖面[3] 多部门协作与联合执法机制 - 全省公安机关对接自然资源、林业草原、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网信等部门,完善线索通报、案件移送、鉴定检验等工作机制,今年已累计开展联动检查112次、联合执法46次,移送行政案件30余起[2] - 针对千山山脉、松辽平原、黄海沿海3条核心候鸟迁徙通道,创新划设3个联合打击区域,建立信息共享、线索互查、联合执法、协同办案的一体化机制[2] - 通过定期联合执法检查,共同整治非法交易市场、违规运输渠道和不良网络平台[2] 犯罪线索挖掘与快速响应机制 - 公安机关将26家较大的花鸟文玩市场、55处鸟类重要栖息地划定为重点部位开展线索摸排,并紧盯寄递物流、互联网直播平台等重点领域进行精准筛查[1] - 广泛发动1.5万名护林员、1000余名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构建及时发现、露头就打的快速响应机制[1] - 公安部已正式上线全国环境资源和食品药品犯罪线索举报平台,呼吁群众主动举报危害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线索[3] 打击策略与重点方向 - 全省公安机关将黑灰产业链作为主攻方向,坚持上游下游一起打、源头末端一起查[1] - 针对跨区域系列案件形成联防联治、共同打击的工作格局,彻底打破地域执法壁垒[2] - 通过以案说法、以案示警方式提升全社会保护野生鸟类、抵制非法行为的自觉意识[3]
新疆17部门启动保护鸟类专项行动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3 14:05
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等17部门联合启动为期3年的保护鸟类活动和打击非法捕猎 贩卖鸟类专项行动,聚焦重点区域,全面禁止、彻底清除候鸟迁飞通道、集群活动区等重点区域张网捕 鸟等乱捕滥猎现象。林草、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相互配合,及时查处各类涉鸟类违法行为,切实净化 市场和网络环境。 新疆地域广阔、生态系统多样,是我国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目前,新疆已监测到野生鸟类487 种,其中候鸟种类超过68%、迁徙水鸟近130种。进入秋季,随着候鸟大规模迁飞临近,新疆各地加强 栖息地监测巡护和市场流通环节监管,全面保障候鸟迁飞安全。 专项行动将全面加强自治区鸟类保护工作,落实41处鸟类重要繁殖地、越冬地、迁徙停歇地及自然 保护地等重点区域巡护值守责任,强化鸟类疫源疫病监测预警,完善鸟类收容救护体系建设。同时,研 究完善人工繁育鸟类定点交易、网络平台准入和运输安全检查等制度,依法持续开展专项打击行动。 新疆将结合"爱鸟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重要节点,动员社会组织、志愿者和青少年积极参与爱 鸟护鸟行动;健全协同保护机制,把鸟类保护状况及打击非法捕猎贩卖鸟类情况作为林长制、平安中国 建设重要工作内容,压实属地政府主体 ...
新发现1种、新记录215种 杭州全域陆生野生动物“家底”公布
央视网· 2025-09-16 19:10
调查总体成果 - 杭州市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物种总数达696种 占浙江省总数的84% 隶属33目141科 其中两栖类42种 爬行类70种 鸟类485种 兽类99种 [1] - 物种总数较前次调查提升45.3% [1] 保护物种现状 -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4种 占浙江省总数的67.6% [2] - 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7种 占省重点保护物种的87% [2] - 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及以上物种62种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易危及以上物种84种 [2] 新物种与新记录发现 - 发现兽类新物种华东林猬 [3][4] - 记录各级新物种215种 包括浙江省新记录9种(如黑喉歌鸲 绿眉鸭 安徽麝鼩)和杭州市新记录22种(如福建掌突蟾 古氏草蜥 灰背隼 暗褐彩蝠) [4] 调查方法与规模 - 采用3×3公里网格为主体 综合运用红外相机自动监测 样线样点调查 DNA技术 GIS空间分析等多种手段 [4] - 累计投入调查人员上万人次 调查样线1.3万余条 调查里程上万公里 布设红外相机1200余个位点 获取数据超35万条 [4] 调查时间与范围 - 调查自2021年开始至2025年结束 历时5年 覆盖杭州13个区县(市) [5] - 系2005年后首次全市域陆生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 [5] 调查应用价值 - 全面掌握黑麂 中华穿山甲 白颈长尾雉 西湖鸳鸯等珍稀濒危物种资源现状 [4] - 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 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 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及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5]
打击网下网上非法交易鸟类行为,17部门联合开展专项行动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07 12:06
专项行动规划 - 国家林草局联合17个部门开展为期三年的全国性鸟类保护专项行动 通过多部门协同加强监管与执法力度 [1] - 专项行动覆盖野外巡护 销售 运输等多环节 实施全链条严格监管 重点打击非法捕猎贩卖及网络交易行为 [1] - 专项行动明确4条候鸟迁飞通道及1140处重点区域的责任机构 确保巡护到位并严防破坏栖息地行为 [1] 保护措施实施 - 全面强化野外巡护监测 针对鸟类频繁活动区域实施重点保护 严防张网捕鸟等乱捕滥猎行为 [1] - 加强人工繁育鸟类活动管理 完善检测鉴定手段 杜绝借人工繁育名义收购 孵化 驯化或出售非法来源鸟类 [1] - 加强鸟类疫源疫病监测防控 严密监测鸟类异常死亡或群体性发病现象 从源头上严防疫情扩散传播 [1] 鸟类资源背景 - 全国鸟类资源达1505种 约占世界鸟类总种数的六分之一(约16.7%) 其中具有迁徙习性的鸟类超过800种 [1] - 全球9条候鸟迁飞通道中有4条途经中国 覆盖几乎全部领土和领海范围 [1]
山西长治市 联合执法筑牢野生动物保护屏障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5 09:37
野生动物保护执法行动 - 山西省长治市多部门联合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执法检查行动 包括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公安局 市场监督管理局 农业农村局 生态环境局 人民公园[1] - 行动聚焦重点区域巡查 包括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和老爷山省级森林公园 全面清网清套清夹 打击非法猎捕鸟类等野生动物行为[1] - 检查组对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和人工繁育场所进行规范引导 包括市人民公园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 上党区卓越生态养殖场[1] 执法范围与措施 - 对漳泽水库等野生动物放生地开展巡护 重点排查张网捕鸟和违规放生行为[1] - 向周边群众科普野生动物保护及科学规范放生常识[1] - 下阶段将以野生动植物保护联席会议制度为引领 强化部门联动联防联控和源头治理执法监管[1]
“培训”大熊猫母子、一虎带四崽、两虎打斗……惊喜现身彰显万物共生多姿多彩
央视网· 2025-08-20 15:23
国家公园体系建设进展 - 中国第一批国家公园整合了120余处各类自然保护地,推动生态系统大尺度、全要素整体提升[1] - 计划未来3年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以提升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并目标在2035年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4] 大熊猫保护成效与野化放归 - 中国野生大熊猫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1100只恢复至约1900只[5][6] - 大熊猫国家公园整合了四川、陕西、甘肃3省的73个自然保护地[6] - 大熊猫野化放归采用“母带崽”培训模式,幼崽需学习自主觅食、爬树攀高躲避危险、识别伴生动物等生存技能[7][10][12][14][16] - 野化放归评估标准包括身体健康、掌握野外生存能力及独立生活数月,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已放归11只圈养大熊猫,9只存活,存活率超过81.8%,其中7只融入小相岭山系野生种群,2只融入岷山山系野生种群[20][22] - 目前有3只大熊猫正在接受野化培训,未来将放归[22][25] - 随着栖息地质量提升,野生大熊猫在四川多地活动日益频繁,与人类“偶遇”现象增多[25][26][28] 东北虎豹种群繁殖监测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自2024年以来监测到至少10个野生东北虎繁殖家族和11个以上野生东北豹繁殖家族,幼崽数量均在20只以上,并多次记录到“一母带三崽”或“一母带四崽”场景[31] - 2024年8月以来,公园内新增两个东北虎繁殖家庭,并第二次监测到极为罕见的“一虎带四崽”五口之家同框影像[37][38][40][42] - 自2018年监测系统运行以来,已累计监测到野生东北虎3万只次、东北豹4.1万只次[38] - 公园内还通过红外相机抓拍到“两虎打斗”罕见画面,监测人员推断可能为母虎驱赶临近成年的幼崽以促其自立[45][47][49][51] - 在国家公园制度保护下,虎豹栖息地环境改善,主要食物如梅花鹿等有蹄类动物数量增加,幼崽成活率大幅提高[44]
陕西丹凤开展野生动物保护专项执法行动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13 09:33
生态保护专项行动 - 陕西省丹凤县近期开展"雷霆护鸟"专项行动,集全县之力推进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1] - 成立专项行动指挥部,统筹13个责任部门和各镇办力量,制定详细方案确保责任落实 [1] - 林业、公安、市监等部门联合开展"打、防、管、控"一体化执法 [1] 宣传教育工作 - 密集发放宣传资料6万余份,播放转发科普视频信息350余条 [1] - 在农贸市场、花鸟店等重点场所精准发放宣传资料1.7万余份 [1] - 签订承诺书、张贴有奖举报海报,营造"全民护鸟、共同监督"氛围 [1] 执法成效 - 累计出动车辆493台次、人员1650人次,检查重点场所745处 [1] - 成功收缴放飞鸟类7只,查办行政、刑事案件各1起 [1] - 有效斩断"捕、运、售、购"非法链条 [1] 长效机制建设 - 建立举报奖励机制,以林长制为核心构建多部门协同监管网络 [1] - 组织护林员对栖息地、迁徙通道等重点区域进行常态化巡查 [1] - 致力将保护工作制度化、长效化,守护鸟类家园和县域生态安全 [1]
在全国首个四川山鹧鸪栖息地修复工程所在地——“鸟中大熊猫”有量身定制的家园
四川日报· 2025-08-13 08:24
四川山鹧鸪栖息地修复项目 项目背景与现状 - 四川山鹧鸪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0%以上种群分布在四川屏山、沐川、马边、峨边、甘洛和金口河等区县 [6] - 种群总数约2200只,栖息地总面积超6000平方公里,较全国首次调查结果增长逾1倍和20%以上 [7] - 主要栖息于海拔800-25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与八月竹高度伴生 [6] 修复措施与进展 - 全国首个四川山鹧鸪栖息地修复工程在沐川县芹菜坪自然保护区实施,面积600亩,种植八月竹、含笑、青钱柳等乡土树种 [5][8] - 采用人工林改培技术:择伐柳杉林,保留枯枝凋落物,栽植八月竹及阔叶树种以丰富林下结构 [8][9] - 专项巡护机制覆盖繁殖季和越冬季,保障种群安全 [3][9] 未来规划 - 计划在屏山县老君山、马边县黄连山等栖息地复制修复模式,目标将适宜栖息地面积从当前约90平方公里拓展至400平方公里 [9] - 推进生态廊道建设以打破栖息地孤岛状态,加强种群基因交流 [9] - 拟开展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项目助力种群复壮 [9]
守护自然家园 云南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已增长到300多头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2 13:54
亚洲象种群现状 - 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增长至300多头且持续扩大 [1][3] - 分布范围扩展至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临沧市等主要区域 [1] - 种群呈现数量增长、种群扩散、习性改变三大变化特征 [3] 保护体系构建 - 在主要分布区已建立11个自然保护区 [1] - 云南亚洲象监控预警中心采用无人机红外相机生成热力图监测象群活动 [3] - 配套后台管理平台实现从监测识别到预警仅需10余秒响应时间 [3] 保护成效 - 监控预警系统布设范围内实现零人象冲突事件记录 [3] - 保护管理措施持续完善促进种群稳定增长 [1]
河北衡水湖:青头潜鸭自然繁育种群稳定建立
人民日报· 2025-08-05 08:43
青头潜鸭保护项目进展 -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动物园与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作开展的青头潜鸭人工繁育与野化放归研究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成功建立稳定的自然繁育种群 [1] - 衡水湖是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的重要繁殖地与越冬地之一,2017年监测到308只青头潜鸭 [1] - 2022年启动就地保护研究,2024年从北京动物园转运9只成鸟(5雌4雄)建立研究基地,当年繁育出13只第一代雏鸟,2024年6月成功繁育第二代雏鸟 [1] 研究成果与数据积累 - 研究人员积累了青头潜鸭繁殖习性、栖息地需求的系统性数据,形成全球保护"中国方案" [2] - 研究为青头潜鸭濒危等级下调奠定基础,未来将探索栖息地管理优化与人鸟和谐共生模式 [2] 国际合作与推广价值 - 项目成果由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伙伴关系协定青头潜鸭专家组主导,具有国际示范意义 [2] - 衡水湖案例可为全球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