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保护

搜索文档
总台报道有反馈丨三地深入开展“护鸟清网”整治行动
央视新闻· 2025-07-24 22:34
对于"防鸟网"伤鸟问题,从总台报道播出当晚开始,陕西省西安市林业局、农业农村局联合鄠邑区多部门对涉及点位展开了连续数日的全面排查。 经排查发现,部分葡萄种植园区防鸟网存在破损、松弛、颜色不鲜艳等易造成鸟类误入和鸟类困缠的情况。针对上述问题,当地组织农业专家对经营户展开 规范使用防鸟网的全方位指导。 针对节目中涉及的问题,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林业部门近日运用无人机高空巡查与地面徒步排查相结合的方式,在吉庆镇大安山村区域拉网式清缴山林中的 捕鸟网。 截至目前,新化县共出动1.46万人次对全县350万亩山林、湿地和果林进行拉网式排查,累计清除各类网具149张,行政处罚13人,刑事拘留1人,批评教育 18人。 据了解,湖南省正深入开展"护鸟清网"行动,在8月10日前联合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完成一轮地毯式的摸排,摸排范围包括山林、市场、餐馆等,对非法 捕猎、非法交易、非法食用等行为进行一轮深挖彻查。 7月20日,总台新闻频道播出调查报道,反映湖南娄底新化县多处架设捕鸟网,陕西西安和安徽宣城等地存在农户"防鸟网"伤鸟的情况。节目播出后,各地 多部门开展整治行动"护鸟清网"。 湖南省新化县拆网149张 刑拘1人 西安市鄠邑区 ...
镜头里的爱鸟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7-14 06:20
鸟类摄影与生态保护 - 鸟类摄影爱好者通过镜头记录鸟类活动 7年来拍摄400多种鸟类 累计50多万张照片 [3][4] - 生态环境改善促使鸟类数量增加 观鸟人群规模扩大形成鸟类保护网络 [4] - 专业摄影设备与季节选择对拍摄效果至关重要 春冬两季为最佳拍摄期 [3][4] 生态文学创作 - 作家通过10年观察记录192种鸟类 出版《醒来的河流》等生态文学作品 [7][8] - 鄱阳湖越冬白鹤占全球总数98% 数量仅2000余只引发生态研究兴趣 [8] - 靳江河流域鸟类回归现象推动生态文学创作 作品涵盖40种鸟类观察记录 [8][9] 鸟类观察与科研贡献 - 95后摄影师2年内拍摄200多种鸟类 包括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3][14] - 发现崇明岛罕见白腹毛脚燕 为上海市1994年以来首次野外记录 [14] - 定期向上海野鸟会提交观测数据 支持鸟类迁徙科学研究 [13][14] 公众观鸟活动 - 圆明园持续20年鸟类调查 单次最高记录49种鸟类 [16][17] - 永定河崖沙燕栖息地保护行动促使工程方案调整 成功保护繁殖期雏鸟 [17] - 北京观测到东南亚爪哇池鹭等罕见鸟种 反映生态环境改善 [17] 鸟类保护网络建设 - 摄影展与社交媒体分享促进公众鸟类认知 年均举办"爱鸟周"科普活动 [5][6] - 全国性观鸟爱好者社群实时互通鸟讯 形成跨区域保护协作机制 [4][17] - 中小学观鸟社团培育年轻一代保护意识 专业领队带动公众参与 [17][18]
织密“天空精灵”保护网
人民日报· 2025-07-14 06:20
鸟类生态功能 - 鸟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稳定性 持续性有关键作用 [1] - 鸟类具有捕食调节 播种授粉 营养循环 环境指示等多种生态功能 例如鹰隼控制啮齿类动物种群 雁鸭取食水草藻类 莺雀捕食森林害虫 [1] 中国鸟类资源现状 - 中国是全球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全球九大候鸟迁飞通道中有4条途经中国 [1] - 由于人类活动干扰 自然种群衰退 气候变化等因素 中国鸟类保护面临挑战 [1] 鸟类保护政策与技术 - 中国不断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发布《全国鸟类迁徙通道保护行动方案(2021—2035年)》和《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中国行动计划(2024—2030年)》 [1] - 中国在鸟类影像和鸣声人工智能识别 环境因子物联网监测传输 生态特征变化预测和预警等智慧感知技术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1] 公众参与与国际合作 - 中国观鸟爱好者已达34万人 在盗猎举报 野生救助 宣传教育 文化传播等环节发挥重要作用 [2] - 中国通过国际合作帮助日本 韩国建立朱鹮人工繁育种群 实施放归自然 为全球濒危鸟类种群恢复作出贡献 [2]
护航鸟儿自由飞翔——多地加强鸟类保护综述
新华社· 2025-07-02 22:03
鸟类保护政策与措施 - 国家林草局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全国鸟类保护活动,强调鸟类对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作用[1] - 国家重点保护鸟类达394种,"三有"鸟类达1028种,受保护鸟类种数扩大近50%[2] - 明确1140处候鸟迁徙通道重要栖息地,推进种群调查监测、环志等主要任务[2] 保护成效与监测数据 - 2024年全国水鸟同步监测显示越冬水鸟总数达505.9万只,创监测数量最高纪录[1] - 60%以上鸟类以昆虫为食,部分猛禽捕食田鼠野兔,如灰喜鹊一年可吃1.5万条松毛虫[1] - 鸟类具有传授花粉、传播种子功能,同时可作为环境污染监测的"飞行哨兵"[1] 地方保护实践案例 - 江西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席会议制度,联合17个部门开展联防联控[3] - 2025年一季度江西累计开展联合执法111.8万人次,查处野生动物案件139起[3] - 辽宁盘锦建立2个监测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候鸟迁徙路线和种群数量[3] 公众参与与科普教育 - 江苏东台条子泥湿地景区观鸟活动带动生态研学游、亲子游火爆发展[4] - 江西吉安开展"百校千村万人"科普活动,累计举办40余场鸟类保护宣传[4] 未来保护工作方向 - 国家林草局计划强化执法、完善监测网络、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5] - 将加强对猎捕、养殖、交易、运输、利用等全链条执法监管[5]
爱鸟护鸟,这些科技手段在助力(美丽中国·开展鸟类保护行动)
人民日报· 2025-06-27 06:00
无人机巡护技术应用 - 天津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部署5套智能化无人机机库 每套机库可独立完成无人机放飞任务 5架无人机可同时起飞作业 20分钟完成一次全覆盖巡护 [6] - 无人机巡航高度设定高于鸟类常规活动层 结合季节性生态监测数据动态调整飞行轨迹 保持安全监测距离 [6] - 七里海湿地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运用鸟类视频监控 电子界桩 无人机等前端感知设备 [7] 智慧监控系统建设 - 湖南永州零陵区建立智慧巡林模式 在重点山头和路口安装42套视频监控设备 80处语音播报摄像头 [9] - 蓝山县在候鸟保护重点区域安装22组智能摄像及语音提醒警戒柱 7座通信铁塔搭载可见光热成像双光谱摄像机 覆盖400平方公里山林 [9] - 铁塔视频监控系统通过AI算法+电子围栏技术 对候鸟迁飞通道进行全天候监管 出现异常情况自动报警 [10] 声纹监测技术发展 - 兰州大学生态学院在天鹅滩安装声纹采集器 可360度收录鸟类声音 实时传输到野生动物动态监测与感知平台 [11] - 团队在兰州及周边地区安装60台声纹采集器 已收集32万多条鸟类声纹数据 [11][12] - AI识别系统经过训练 鸟类声纹识别准确率超过85% [12]
爱鸟护鸟,这些保护区在坚守(美丽中国·开展鸟类保护行动)
人民日报· 2025-06-24 06:23
青海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隆宝湿地是全球黑颈鹤的关键繁殖地之一,海拔4000多米,拥有丰富的水域、沼泽和草甸,为黑颈鹤提供理想的育雏场所 [10] - 保护区通过设立围栏隔离牧场、人工加固巢穴、草场修复和鼠害治理等措施改善黑颈鹤繁衍环境 [10] - 黑颈鹤种群从保护区建立之初的22只恢复至繁殖季稳定超过200只,2025年监测到94只,其中21对在繁殖 [12] - 保护区建立数字化监测网络,与高校合作共建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与保育研究站,开展鸟类调查和栖息地评估 [11] - 推进社区共管共护,聘用当地牧民为湿地管护员,组建社区共管生态公益巡护队 [11] 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保护区是全国唯一以森林鸟类命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蓝冠噪鹛是其代表性鸟类之一 [13] - 保护区成立护林员和护鸟员队伍,开展晨昏监测、日间巡护和夜间检查,每周清理河道漂浮物以保持蓝冠噪鹛栖息环境清洁 [13] - 无人机巡航覆盖90%重点区域,视频监控24小时守护,赣浙皖三省四地签订生态共建公约,建立联合执法队和5条珍稀鸟类生态廊道 [13] - 保护区打造110公里"翼境婺源"观鸟长廊,开辟多条精品观鸟线路,培育10个生态观鸟示范基地,年接待观鸟游客超100万人次 [14] - 开发"观鸟助手"小程序,收录民间观测记录1.2万条,助力科研团队完成种群基因图谱 [14] 内蒙古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保护区曾因水域面积萎缩至1平方公里导致遗鸥几乎消失,通过修筑引水管线、疏通补水河道等措施恢复水域面积,重新形成4座适合遗鸥栖息的湖心岛 [15][17][18] - 遗鸥数量从2019年回归的10只增至2025年的1801巢,候鸟种类从83种增加到115种 [18] - 保护区清理生产经营设施,割剪芦苇、处理杂草、修整地形,并成立湿地生态环境修复课题组对水质长期跟踪监测 [17][18]
爱鸟护鸟,这些专业团队在行动(美丽中国·开展鸟类保护行动)
人民日报· 2025-06-23 06:10
全国鸟类环志中心 - 40多年来在28省份110多个地点开展鸟类环志工作,覆盖3条国际候鸟迁飞通道,目前全国环志鸟类有863种410万余只 [3] - 通过环志数据追踪候鸟迁徙路线、停歇地、繁殖地、越冬地,掌握寿命和种群动态,为制定保护策略提供依据 [3] - 朱鹮种群数量从1981年全球仅存7只增长至突破1.1万只,环志技术锁定栖息地并了解生态需求 [4] - 深度参与多个国际候鸟保护项目,包括联合国环境署白鹤国际合作项目、中韩东亚鹤类保护项目 [4] 盈江观鸟协会 - 盈江县鸟类物种数量从451种增加到720多种,观鸟协会发挥重要作用 [6] - 2015年成立观鸟协会并举办首届观鸟节,将观鸟作为产业发展 [6] - 协会为当地农户开设"鸟导"培训班,培养村民识别鸟类和摄影能力 [7] - 通过放置人工招引巢箱补充犀鸟巢穴,去年成功实现人工招引巢箱野外繁育犀鸟 [7] 盐城湿地鸟类文创 - "盐小勺"是勺嘴鹬的卡通形象,全世界勺嘴鹬不足600只,其中一半以上每年到盐城停歇 [8] - 设计团队推出"盐小勺"系列毛绒玩具、冰箱贴、杯子、雨伞、T恤等文创产品 [9] - 团队与团市委合作在中小学校宣传湿地鸟类科普知识,与观鸟协会等组织举办摄影采风活动 [9] - "盐小勺"文创产品作为伴手礼出现在全球滨海论坛、经贸洽谈会等国际场合 [9]
全面开展鸟类保护活动
人民日报· 2025-06-20 05:51
国家林草局鸟类保护行动 - 国家林草局迅速部署全国鸟类保护活动,开展非法捕猎贩卖鸟类专项打击行动,并派人赴陕西开展专项整治 [1] - 启动重点省份鸟类保护检查工作,派出工作组查找堵塞保护监管漏洞 [1] - 联合有关部门启动全国青少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开展爱鸟护鸟主题宣传 [1] 鸟类保护成效 - 近两年全国越冬水鸟监测数量连创新高 [1] - 全国共查处破坏鸟类等野生动植物资源案件3917起,打掉犯罪团伙265个 [1] - 全国约81万人次对重点区域进行巡查,清除捕鸟网1.4万张 [1] - 指导各地开展"爱鸟周"等主题宣传活动,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达1400余万人 [1] 下一步工作计划 - 国家林草局将下发通知,压实各方责任,加大鸟类保护力度 [2] - 加强对猎捕、养殖、交易、运输、利用等全链条执法监管,保持对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 [2] - 强化鸟类种群监测、栖息地修复等基础能力建设,加快构建鸟类保护监测网络体系 [2] - 压实各级林长责任,发挥好生态护林员作用,增强基层保护力量 [2]
“诗意工作”的浪漫与坚守(追梦)
人民日报· 2025-06-02 06:12
护鸟志愿者工作内容 - 护鸟志愿者工作包括每天看海、听涛、观鸟,守护珍稀鸟类中华凤头燕鸥 [2] - 每年4月到8月的燕鸥繁殖季,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招募护鸟志愿者,分两批上岛轮值驻扎 [2] - 志愿者需观测鸟类繁殖情况,记录求偶、孵蛋等行为,并将数据上报给浙江自然博物院 [4] - 志愿者还需参与招引中华凤头燕鸥的工作,包括放置鸟类模型、播放燕鸥声音以吸引其降落 [4] 谢勇东的背景与经历 - 谢勇东是一名观鸟爱好者,观测过的鸟类超过500种 [2] - 2016年在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志愿者时,受到观鸟爱好者影响,对鸟类行为产生兴趣 [2] - 在广州工作时参与湿地公园自然教育培训,并担任鸟类导赏志愿者,带领市民观鸟并讲解鸟类知识 [3] 护鸟志愿者的选拔与挑战 - 谢勇东从近3000名候选志愿者中脱颖而出,凭借丰富的观鸟经验和野外生存技能入选 [2][4] - 岛上生活条件艰苦,供电依赖太阳能电池板,遇连续阴雨天需断掉部分电器以保证监控用电 [4] - 台风天船舶停航时,生活补给无法运入,志愿者需挖野菜维持生活 [4] 鸟类繁殖与观测细节 - 繁殖高峰期时,岛上有近6000只鸟,志愿者需重点观测中华凤头燕鸥数量 [4] - 6月幼鸟破壳而出,7月中旬雏鸟进入学飞阶段,志愿者需记录起飞情况 [5] - 7月下旬谢勇东为部分中华凤头燕鸥环志,以便追踪其繁殖和迁徙情况 [5] 志愿者工作的意义与延伸 - 谢勇东将本职工作与兴趣爱好结合,致力于鸟类保护与科普工作 [5] - 在乡村推广儿童阅读时,谢勇东会挑选鸟类科普读物,帮助孩子们认识并爱护鸟类 [5]
当年轻人爱上“追鸟”
新华网· 2025-05-15 12:17
观鸟活动在年轻群体中的流行 - 观鸟活动正在年轻群体中迅速走红,成为一种新型"追星"活动,社交媒体上关于珍稀鸟类的讨论热度高 [1] - 抖音"观鸟"话题播放量超7亿次,小红书"观鸟"话题浏览量超4.4亿次,讨论超396万次 [3] - 小红书数据显示过去一个月"观鸟"搜索量同比增长19倍,近一年相关笔记发布量是过去十年总和的1.2倍 [3] - 观鸟内容创作者年龄从35岁左右下降到25岁左右,年轻人成为主要创作者 [3] 观鸟活动的特点和吸引力 - 观鸟是一种沉浸式自然体验,可以在鸟鸣与晨光中找到内心平静 [8] - 活动具备低门槛与高趣味性,无需专业设备,普通相机或望远镜即可参与 [8] - 乐趣在于探索过程,在条件莫测的环境中快速寻找和发现目标带来挑战和收获 [8] - 亲近自然与放松身心是促使年轻人观鸟的核心动力 [10] 观鸟活动的社交属性 - 观鸟成为年轻人拓展朋友圈的新媒介,基于共同兴趣的互动让观鸟成为连接友谊的新纽带 [10] - 年轻人看重观鸟的"社交属性",为共同爱好的年轻人提供轻松的社交场景 [11] - 社交媒体上分享观鸟经历与有趣的鸟类行为,形成互联网上的小团体 [11] 观鸟活动的经济效应 - 我国现有鸟类1500余种,占世界鸟类种数的13%,候鸟超过800种 [16] - 截至2023年末,我国内地以鸟类观察为主的爱好者约有34万人,且多以中青年为主 [16] - "观鸟热"展现出成为大众消费新增长点的巨大潜力,带火吃住行等消费 [16] - 观鸟目的地服务于观鸟者的各类食宿、向导、文创等产业首先受益 [16] - 江苏盐城以勺嘴鹬为原型开发IP形象"盐小勺",围绕观鸟游策划多种生态旅游产品 [16] - 江西鄱阳湖国际观鸟季带动超200万人次观鸟,旅游综合收入超5亿元 [17] 观鸟活动的社会价值 - 年轻观鸟者增多意味着更多人关注鸟类生存状况和生态环境问题 [15] - 年轻人可以成为鸟类保护志愿者,参与监测、栖息地保护等活动 [15] - 观鸟文化在年轻人中传播将丰富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15] - 年轻人创造独特的观鸟文化内容和形式,如线上观鸟记录、观鸟短视频等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