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
icon
搜索文档
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狠抓集中整治,强化数智赋能,全面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有关情况
陕西日报· 2025-10-10 15:02
全省集体“三资”监管基本成效 - 资产家底更加清晰,全省农村集体资产总计2530.2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807.3亿元,非经营性资产1722.9亿元,纳入集体资产管理的帮扶项目资产893.6亿元 [8][33] - 存量问题加快化解,摸排瞒报漏报集体资产2.2亿元、集体土地6509.8亩,排查整改财务管理不规范村3347个,追回侵吞挪用等集体资金5192.7万元,追回违规出借集体资金4402.7万元,2025年移交纪检监察机关问题线索805件 [8][33] - 数智化监管水平快速提升,“陕农经”平台已管理13.1万个组织、2.22亿亩土地、2082.2亿元集体资产、44.04万份集体合同,覆盖超90%应管资产,86%的村实现资金线上审批支付,累计支付108.3亿元 [9][34] - 政策体系持续优化,全省制定并公开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的村占比分别达到93.7%和92.9%,重点推动流动资产5万元以上村民小组独立核算 [10][35] 主要监管做法 - 高规格协同推进工作落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批示推动,省纪委监委连续三年聚焦监督,多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并建立联合督导、半月调度等制度 [11][36] - 小切口精准化解沉疴痼疾,开展集体经济合同清理规范专项行动,累计收集合同76.2万份,整改问题合同67.1万份,追缴合同欠款20.8亿元 [12][37] - 两手抓同步推进整治规范,紧盯资产瞒报漏报、财务管理等问题靶向施策,省级出台财务制度实施细则,搭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并推动阳光交易 [13][38] - 重提升全力推动管理数字化,“陕农经”平台覆盖市县镇村免费使用,融合7个业务场景和16个核心功能模块,实现业务全覆盖和管理全闭环 [14][39] 未来监管规划 - 继续强化组织领导,坚持排查整治贯穿始终,夯实县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健全常态化排查整改机制并建立问题线索台账 [15][40] - 健全长效制度体系,加快《陕西省实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办法》立法进程,修订财务制度实施细则,全面推行集体资金线上审批支付 [16][41] - 持续完善平台功能,推动“陕农经”平台功能向前后端延伸,重点开发产权交易子平台、会议管理等功能,构建智能监测预警体系 [16][41] 2025年重点工作 - 2025年聚焦巩固专项整治成果,靶向治理资产底数不清、财务管理乱象等问题,推动构建平台数据赋能、乡镇监管在前、审计监督在后的工作格局 [18][43] - 重点推动乡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独立核算和纳入平台监管,计划用2-3年时间达到会计核算规范、民主程序规范、财务定期公开等目标 [18][43] - 推动集体资产资金应进必进平台管理避免账外运营,全面推行银农直联线上审批支付,目前2.08万个集体经济组织、10.88万个村民小组进入平台,2.13万个组织实现独立核算,1.83万个组织实现资金线上支付 [19][44] “陕农经”平台与农民权益保障 - “陕农经”平台功能对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为落实农民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重点开发了“会议管理”、“阳光公开”和微信小程序等功能 [20][21][45][46] - 平台阳光公开模块设置财务、资产资源、合同等多项公开内容,成员可通过电脑或手机查询,微信小程序开发“线上投票”功能方便外出成员参与决策 [21][46] - 目前已有1250余万成员可以登录平台查看本村资产财务公开信息,争取年底前实现全部集体成员实时查看监督 [21][46] 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管理 - 以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为抓手推动集体资产入市阳光交易,2024年纳入交易品种达9大类20多个,入市交易金额13.73亿元,其中3.9亿元集体资产实现阳光交易 [22][23][47][48] - 健全交易体系,建立县级交易中心、乡镇服务站、村级信息员延伸的服务体系,西安市建立全国首家城乡要素流转交易中心,2024年交易额6.9亿元 [23][48] - 规范交易行为,出台《陕西省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等制度,启动省级规范化试点,开发“陕西省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提供线上交易竞价结算服务 [23][24][48][49]
业务聚焦丨靶向施治督促守好农村集体家底
核心观点 - 河南省卢氏县通过系统整治和监督机制创新 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盘活集体资产并提升集体经济收入 [1][2][3] 资产清查与责任落实 - 卢氏县推动全县19个乡镇271个村(社区)对集体资金 资产 资源进行全面清查 盘清39.89亿元集体资产 [1] - 压实主体责任 通过工作调度 下发提醒函 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及实地督导等方式督促相关部门履行监管责任 [1] - 督促各村(社区)通过公开栏 微信群等及时公开公示“三资”管理使用情况 保障群众知情权 参与权和监督权 [1] 监督整合与问题查处 - 强化纪检监察监督与巡察监督 审计监督贯通协同 发现并推动整改问题196个 [2] - 采取县 乡 村三级联动及多种核查方式 全面梳理突出问题并建立台账动态销号 [2] - 2024年以来查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域风腐问题136个 批评教育和处理167人 立案93人 党纪政务处分87人 追缴资金400余万元 [2] 智慧监管与制度建设 - 联合开发农村集体“三资”智慧化监督管理平台 应用九大系统实现实时公开 规范流程和智能预警 平台已推送预警信息524条 [3] - 加强类案分析 查找制度薄弱点与风险点 建立完善规范化管理办法及实施意见等制度机制69项 [3] 治理成效与经济收益 - 监管机制创新有效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截至目前共盘活集体资产资源71处 实现年增收305.1万元 [3] - 47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50万元 [3]
创新笔谈 | 查改治贯通强化集体“三资”监管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背景与目标 -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 [1] - 监管工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是群众关注的焦点和基层监督的重点 [1] - 目标是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提质增效,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1] 全面起底与问题查处机制 - 组建农村集体“三资”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梳理近年来情况确保资源不漏管、资产不漏报、资金不漏账、线索不遗落 [1] - 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监督网络,线上依托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和“阳光村务码上知”等平台鼓励村民参与监督 [1] - 聚焦集体资金管理中的虚报冒领、截留挪用,资产处置中的低价承包、肆意侵占,资源发包中的权力寻租、优亲厚友等突出问题 [1] - 加强与农业农村、审计、财政、司法等部门协作,建立健全问题线索双向移送、联合查办、结果反馈等工作机制 [1] 问题整改与责任落实 -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责任链条、思想教育和监管方式,以制度化、规范化方式推动问题整改 [2] - 明确行业部门监管责任、乡镇主体责任和村(组)直接责任,台账管理、清单推进,边查边改、闭环落实 [2] - 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激活基层监督“神经末梢”,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同向发力的监管格局 [2] - 将乡镇分管领导、基层站所负责人、村“两委”干部、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和村民小组长等作为重点对象加强学习教育 [2] 长效治理与制度完善 - 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从制度机制层面堵塞漏洞,压缩权力寻租空间 [3] - 推行“组账村管、村账乡管”,推动为全县每个村组设立专用账户,规范账务处理流程,压实各级职责 [3] - 引入第三方机构,围绕村级财务、项目实施、资产资源管理等情况对村级主要负责人进行离任审计 [3] - 监督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发包单位、乡镇、司法局对农村集体经济合同进行“四方联审”,制定统一合同文本实现规范管理 [3]
业务聚焦丨守好农村集体“钱袋子”
专项整治工作框架 - 强化系统思维,深化标本兼治,坚持"查改治"一体推进,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 [1] - 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将专项整治纳入县委月度重点任务清单,由县委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县领导领衔包保 [2] - 形成"党委政府主责、纪委牵头、部门治理"闭环责任体系和县乡村三级书记主抓工作格局 [2] 协同联动机制 - 统筹县纪委监委和农业农村、审计、财政、水利、民政等部门力量,形成平台数据赋能、乡镇监管在前、审计监督随后、纪委监委跟进的工作格局 [2] - 建立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合办案机制 [2] - 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利用网络、微信公众号、电视、广播、"屋场会"等载体宣传政策法规和整治成效 [2] 问题查处与案件查办 - 综合运用镇村自查、部门督查、信访举报、数据比对、审计核查等方式,拓宽线索案源,发现问题379个 [3] - 将专项整治与对村巡察相结合,重点巡察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等领域,发现问题线索34件 [3] - 完善"室组地"联合办案机制,整合县纪委监委机关、派出纪检监察组、乡镇纪委力量,一体推进线索排查与案件查办 [3] - 对疑难复杂线索实行县纪委监委直查直办,对复杂案件由县纪委常委和监委委员包案督办,推动快查快结,今年以来立案审查调查19人 [3] 制度建设与规范管理 - 建立查凭证看资金流向、查合同看资源管理、查项目看资产运营"三查三看"制度,完善"村级自查、乡镇巡查、县级督查"立体化监管机制 [4] - 通过常态化查纠,推动整改违规支出资金、违规签订合同等问题18个,追缴资金37.59万元 [4] - 推动县农业农村局制定完善《远安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办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操作手册》等8项制度 [4] - 制定村集体工程项目审批、资源发包、货物采购、资金拨付等10个标准化流程图 [4] 服务体系与成效 - 推动搭建以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服务中心,县、乡、村三级服务站为分支的服务体系,依托交易中心规范竞价交易,今年以来完成交易71宗,为村集体增收78.2万元 [4] - 充分发挥全县117名村(社区)廉情监督员作用,健全"群众点题、部门答题、纪委监督"工作模式 [5] - 定期通报典型案例,通过召开警示教育会、观看警示教育片、印发案例汇编等方式开展警示教育 [3] - 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纳入村(社区)干部培训重点内容,加强纪法培训和廉政教育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