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研究
搜索文档
长臂猿为何“长臂”?中国研究团队破解百年难题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1-10 10:03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由该研究所牵头,并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与大学,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 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该研究成果北京时间11月8日 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发表。 研究团队利用先进的基因组学技术,构建了迄今最全面的长臂猿基因组数据集,覆盖了18个现存长臂猿物种,并成功获取了包括已灭绝的"君子长臂猿"在内 的3个古代样本的线粒体基因组。 该研究还通过对长臂猿基因组的深入分析,重构了它们在过去数十万年间的种群动态历史。研究发现,在晚更新世时期(约10—20万年前),大多数长臂猿 物种都经历了一次严重的种群瓶颈期,随后在约7万年前出现同步的种群恢复。这一动态与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波动高度吻合,表明历史上气候变化是驱 动长臂猿种群兴衰的关键因素。 长臂猿为何拥有修长的四肢?研究团队通过多物种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在长臂猿的Sonic Hedgehog(SHH)基因的关键调控区内,识别出一个特异性缺失片 段。SHH基因是调控脊椎动物肢体发育的核心基因。为验证该缺失的功能,研究团队构 ...
百亿参数人类基因组通用基础模型发布
新华网· 2025-10-23 19:43
模型发布与核心特点 - 百亿参数人类基因组通用基础模型"Genos"于第二十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上正式发布 [1] - 该基础模型由杭州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与之江实验室联合研发完成 [1] - 模型首次汇聚全球范围内636个"端粒到端粒"级别的高质量人类基因组作为训练数据,旨在从源头减少数据偏见,更全面代表人类遗传多样性 [1] 技术性能与应用前景 - 在科研领域,模型能仅凭DNA序列实现"秒级"预测RNA表达谱,极大提升生物信息分析流程速度 [2] - 在临床致病性突变解读任务中,模型达到92%的准确性,结合之江实验室021科学基础模型后准确率可提升至98.3% [2] - 模型推动基因组研究迈向智能分析时代,助力临床疾病诊断、个人基因组解读及前沿科学研究实现突破 [1] 开源策略与版本信息 - 为促进全球科研合作,Genos基础模型将全面开源开放 [2] - 模型提供12亿和100亿参数两个版本,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2] - 两个版本的模型权重、架构细节与完整训练流程均已公开发布 [2]
华中农业大学发表最新Cell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9-03 08:15
研究核心发现 - 研究发现一个全新基因SCREP通过多步骤过程“从零诞生” [3] - SCREP基因可显著抑制玫瑰花关键芳香物质丁香酚的合成 [3] - 该基因为合成生物学领域从头设计新基因、改良生物性状开辟新思路 [3] 基因起源与进化机制 - 导致SCREP基因从头起源的多个进化步骤在大约6300万年前启动,1600万年前演变为完整基因框架 [5] - 一个“跳跃基因”微型反向重复转座元件插入其启动子区域,提升了SCREP基因表达水平 [5] - SCREP基因的进化动态解释了不同蔷薇物种与栽培品种间的花香差异 [5] 基因功能验证 - 在木香花、月季、玫瑰、光叶蔷薇四种代表性蔷薇植物中提取SCREP基因,转入不含该基因的草莓与矮牵牛后,丁香酚含量均显著降低 [6] - 实验证明SCREP基因是蔷薇家族中功能保守的“香气开关”,在不同植物中可稳定发挥作用 [6] 基因分布与产业应用 - SCREP基因普遍存在于进化程度较高或经人工选育的蔷薇品种中 [6] - 缺少SCREP基因或其启动子区域未插入“跳跃基因”的品种能释放更浓郁的丁香酚香气 [6] - 研究发现为蔷薇花香性状的定向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具备广阔的合成生物学应用潜力 [9] - 突破传统依赖已有基因进行改良组装的技术局限,可通过从头创造新基因方式精准改良植物性状 [9]
新发现基因关联脑进化和语言功能
科技日报· 2025-08-08 09:12
研究突破 - 首次发现两个与人类大脑特征相关的基因GPR89B和FRMPD2B 并建立系统研究框架探索更多相关基因[1] - 筛选约250个候选基因家族 需同时满足大脑活跃表达 存在于所有人类个体 序列高度保守三大核心条件[2] - 通过斑马鱼模型证实GPR89B基因调控脑容量大小 FRMPD2B基因参与突触信号传递调控[2] 科学价值 - 填补基因组重复序列研究空白 为精准筛选语言缺陷和自闭症相关基因突变提供关键靶点[2] - 构建的数据集将成为科学界重要资源 为揭示人类大脑进化机制提供全新科学视角[1][2] - 研究成果发表于《细胞》杂志 基于2022年T2T联盟绘制的完整人类基因组图谱[1][2] 应用前景 - 基因为理解脑进化和神经发育疾病提供关键线索 未来有望通过解析"基因组暗物质"开辟疾病治疗新路径[2] - 突破为探寻语言障碍和自闭症发病根源提供全新研究方向[1] - 目前脑科学研究仍处于基础探索阶段[2]
浙江大学/华大合作发表最新Cell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17 07:37
蚂蚁社会性演化的遗传基础研究 - 全球蚂蚁基因组联盟(GAGA)在Cell发表研究论文,整合163种蚂蚁全基因组数据,重构蚁科生命之树,覆盖现生蚂蚁12/16亚科和97/343属,将蚂蚁共同祖先追溯至1.57亿年前侏罗纪晚期[2] - 研究发现蚂蚁共同祖先基因组中嗅觉感知基因家族显著扩增,已具备社会通信分子机制,而占现存蚂蚁90%的正蚁类祖先中,蚁后-工蚁分化相关基因存在强烈正选择信号[4] 基因组演化特征 - 蚂蚁单倍体染色体数目跨度1-60,染色体重排速率显著高于哺乳类等脊椎动物,且与物种多样性呈正相关,如弓背蚁、大头蚁等物种丰富属中重排速率激增[6] - 尽管基因组重排频繁,仍保留970个保守共线性区域块构成核心基因调控网络,支撑基础发育与复杂社会系统功能[7] 社会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 - 保幼激素、MAPK和胰岛素三大保守信号通路调控蚂蚁社会性状演化,其核心蛋白决定个体身份分化,不同种类蚂蚁中这些通路作用机制存在适应性差异[8] - 群体规模和蚁后-工蚁分化程度是社会性演化的两大关键因素,其他社会性状(如工蚁体型差异)的遗传基础呈现趋同选择信号,并通过核心基因网络协同演化[9] 研究意义与未来方向 - 首次从基因家族、调控网络等多维度揭示蚂蚁社会性演化的分子基础,建立候选基因与社会性状的功能联系[12][13] - 待解问题包括蚁后长寿机制、相同基因组产生表型差异的原因等,未来将利用多组学技术进一步探索[13] - 研究证实基因网络模块重塑过程中表型性状协同演化,最终驱动蚂蚁物种和社会性状多样化[13]
【中国新闻网】中国团队领衔首次系统揭示东南亚大陆人群遗传结构与演化史
中国新闻网· 2025-05-16 10:11
东南亚人群基因组计划首期成果 -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泰国、柬埔寨等34个科研团队发起"中国西南与东南亚人类学联合研究联盟(CASEAC)"[1] - 研究团队十余年间采集涵盖6个国家、30多个地方的东南亚人群样本完成3023例深度全基因组测序包含40例高精度长读长数据构建SEA3K数据集[1] - SEA3K填补了全球基因组研究的"南方盲区"首次系统揭示东南亚大陆复杂的人群遗传结构与演化历史[1] 东南亚人群遗传特征 - 东南亚人群遗传结构主要与地理分布一致而非语系聚类表明地理隔离是分化的主要因素[2] - 发现东南亚人群适应热带雨林环境的关键基因涉及体质、免疫、代谢等适应性特征[2] - 检测到东南亚人群与丹尼索瓦人的多次基因渗入表明古人类可能在东南亚大陆与现代人多次混血[2] 研究计划进展 - 已正式启动"东南亚人类基因组计划"二期工程(SEA10K)[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