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多光谱AI感知与智能检测
icon
搜索文档
估值逾30亿 海清智元冲击港股IPO
南方都市报· 2025-08-15 07:09
公司上市计划 - 海清智元正式启动港股上市计划 拟在香港主板上市 联席保荐人为民银资本和浦银国际[2] - 公司曾于2021年在A股启动上市计划 但因未订立正式辅导协议而终止[3] - 2024年7月完成5000万元D轮融资 投资方为上海值得九号私募基金 交易后隐含估值达35.5亿元[3] 股权结构 - 创始人周波直接持股7.74% 通过控股股东深圳市众诚天盈持股41.78% 周波持有众诚天盈35.05%股份 为公司实际控制人[3]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营收分别为2.25亿元 1.17亿元和5.23亿元 2025年前三个月营收8242万元[3] -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493万元 -1841.3万元 4041.2万元和1414.4万元[3] - 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346.4% 实现扭亏为盈[3] - 毛利率呈现波动:2022年22.6% 2023年12.2% 2024年18.8%[6] 业务概况 - 公司为多光谱AI感知与智能检测硬科技企业 专注于工业检测 公共安全和交通监测领域[2] - 2024年在中国多光谱AI企业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多光谱AI模组市场排名第三[5] - 核心优势在于垂直整合能力 提供硬件传感器 AI算法与系统集成一体化解决方案[5] 研发投入 - 研发团队占员工总数40%以上[5] - 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前三个月研发投入分别为1980万元 1110万元 2520万元和470万元 占各期总收入8.8% 9.5% 4.8%和5.7%[6] - IPO募资将用于增强研发能力 扩大产能和支持新产品开发[6] 客户与供应商集中度 - 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从2022年42.1%升至2025年一季度64.8%[8] - 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比从2022年36.1%升至2025年一季度89.3%[8] - 客户高度集中使公司经营易受单一客户采购计划变化影响[9] 行业前景 - 中国多光谱AI行业市场规模预计从2025年200亿元增至2029年588亿元 复合年增长率31.0%[5] - 行业面临技术迭代加速 产品生命周期缩短 价格竞争加剧等挑战[5][6] - 硬件传感器趋向标准化 AI算法门槛降低 新进入者可通过开源模型和云端算力推出低成本产品[5] 战略措施 - 通过市场拓展 产品多元化和战略合作分散风险[2] - 聚焦泛安全领域应用 包括消防安全 食品安全 城市监控和工业危害预防[9] - 采取市场导向研发策略 全链路技术整合和聚焦高价值产品线确保研发投入有效转化[9]
深企海清智元赴港上市,回应业绩波动、估值承压等挑战
搜狐财经· 2025-08-14 17:40
上市计划与背景 - 公司正式启动港股上市计划 民银资本和浦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1] - 曾于2021年启动A股上市计划但未推进 因未订立正式辅导协议也未提交备案申请[4] - 2025年7月完成D轮融资5000万元 投资方为上海值得九号私募基金 交易后隐含估值达35.5亿元[4]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5年首三个月营收分别为2.25亿元 1.17亿元 5.23亿元及8242万元[4] -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493万元 -1841.3万元 4041.2万元及1414.4万元 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346.4%[4] - 毛利率呈现波动下降趋势 2022年22.6% 2023年12.2% 2024年提升至18.8%[8] 业务与技术优势 - 在多光谱AI感知与智能检测领域建立完整技术布局 聚焦工业检测 公共安全和交通监测领域[1] - 2024年在中国多光谱AI企业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多光谱AI模组市场排名第三[7] - 具备垂直整合能力 提供硬件传感器 AI算法与系统集成的一体化解决方案[7]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多光谱AI行业市场规模预计从2025年200亿元增至2029年588亿元 复合年增长率31.0%[6] - 面临海康威视 大恒科技 宇视科技等国内龙头企业竞争 国际厂商FLIR和Teledyne占据高端市场[7] - AI算法门槛降低 开源模型及云端算力普及导致新进入者推出低成本产品 价格战趋势明显[7] 研发投入与战略 - 研发团队占员工总数40%以上 2022年至2025年首三个月研发投入1980万元 1110万元 2520万元及470万元[8] - 研发投入占各期总收入比例分别为8.8% 9.5% 4.8%及5.7%[8] - IPO募资计划用于增强研发能力 扩大产能 战略性投资及收购 加速全球市场渗透[8] 客户与供应链风险 - 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从2022年42.1%升至2025年首季度64.8%[10] - 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比从2022年36.1%升至2025年首季度89.3%[10] - 客户高度集中使经营表现易受单一客户采购变化影响 项目延期或取消可能导致业绩波动[10] 市场挑战与应对 - 港股科技板块流动性不足估值承压 部分工业视觉与安防企业市盈率仅10至15倍[5] - 公司通过市场拓展 产品多元化和战略合作分散风险 增强企业韧性[3] - 需重点实现业绩稳定增长 增强盈利确定性 加强客户结构多元化提升抗风险能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