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疗护

搜索文档
对话杨洁:当我们可以大胆地谈论死亡时,才能为善终寻得土壤
华夏时报· 2025-06-16 14:27
行业现状与发展 - 安宁疗护在中国仍属小众领域,公众认知度和接受度较低,大部分人对"临终关怀"话题存在回避心理 [3][15] - 中国首家安宁疗护研究机构成立于1988年,2020年《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首次将安宁疗护纳入立法 [3] - 北京市要求2025年前所有三甲医院设立医务社工,2024年国家卫健委放开安宁疗护服务收费标准,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4] 商业模式与运营 - 机构主要服务模式包括医院临床合作(1500余例)和居家支持(超200人次),覆盖北京协和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 [2] - 当前服务以免费为主,人力成本依赖筹款,社工服务未被纳入医保或医院采购体系 [10][12][23] - 计划未来三年探索"公益+商业"结合模式,推动服务付费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23][30] 服务内容与价值 - 提供多学科协作服务(医疗+社工+心理),重点缓解患者身体痛苦与精神焦虑,改善家庭关系 [3][9][17] - 典型案例显示服务可帮助80%家庭实现"了无遗憾"的告别,降低医疗体系成本 [29][4] - 服务周期从15天至1年不等,平均单例成本显著低于肿瘤治疗,但隐性人力成本高 [12][16] 人才与挑战 - 专业社工师严重短缺,国内社工领域专业深度不足,培训体系待完善 [9][10] - 服务效果难以量化评估,筹款难度大(捐赠偏好快速反馈项目),年运营资金压力显著 [11][12] - 公众认知误区导致免费服务模式难以验证实际价值,需建立合理付费机制 [23] 技术与社会影响 - 计划引入AI技术构建在线咨询系统,建立数据库支持科研与政策制定 [30] - 年轻群体对死亡话题接受度更高,可能推动行业认知变革 [31] - 服务可延伸至生命教育领域,改善全社会焦虑情绪与价值观单一化问题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