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传播服务
icon
搜索文档
人工智能与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讨会召开
环球网· 2025-11-04 08:10
会议概况 - 会议主题为“人工智能与北京对外文化传播”,旨在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如何为北京对外文化传播提供新路径和关键技术支撑 [1] - 会议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科研处主办,其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和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承办,邀请了学界、政府、企业、媒体等各界人士参与 [1] - 会议分为上午场和下午场,由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曲茹教授主持 [1] 文化机构的AI应用与实践 - 故宫博物院提出“四个故宫”建设体系,其中“数字故宫”已完成超过藏品总量半数的文物数字化采集,并构建了数字文物库等平台实现文物资源的智能化管理 [5] - 新华社应用AI实践包括数字主播“新小萌”和“采编助手”等 [13] - 北京市台办融媒体中心“京彩台湾”积极探索跨界融合,利用AI技术助力内容生产,如出版音像图书、推出广播剧和微短剧 [15] -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总裁建议利用人工智能助力分析文化差异,并在文化内容生产外注重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交流 [23] AI技术能力与行业应用前景 - 大模型具备三大核心能力:语言与多模态内容生成、复杂问题推理能力,以及任务规划与调度执行能力 [7] - AIGC已实现多语言翻译、文生图、虚拟主播、短视频与音乐生成等功能,大幅提升内容生产与传播效率 [17] - AI技术可实现传播内容的自动编码、情感分析与多语种处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重点开展多语种机器翻译评测,并构建高质量语料库 [18] - 人工智能可从挖掘文物内涵、精准定位受众、丰富IP形态、降低语言门槛四方面为北京文化对外传播提供助力 [13] 对外传播策略与建议 - 建议在对外传播中注重价值观对齐,通过技术手段传递中国文化的真实内涵,并强调“知识+检索增强”是实现可控生成的关键路径 [7] - 提出AI赋能超大都市全球传播2.0的思考,建议提高政治站位让AI服务于高品质内容建设,并加强战略传播的区域规划,聚焦重点区域 [9] - 国际传播工作需加强受众群体研究,增强传播的接近性与实用性,并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提升多语种内容生产能力与传播效率 [11] - 建议在文化传播中寻找中外受众的共同语言,音乐、游戏等可成为重要载体,并需打造优质长效文化符号以提升传播质量与效力 [35][37] 产学研结合与资源整合 - 建议基地以制度建设为根基,建立专家顾问团形成机制化保障,并实行项目制运作,同时可立足大平台联合发布研究成果,追踪公共热点扩大影响 [25] - 呼吁加快AI工具在实际场景中的落地,以科技赋能中华文化的高效传播与国际影响力提升,并强调AI在舆情监测、用户画像、互动评估等方面的潜力 [17] - 建议实验室需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在纯学术研究之外关注实用性,通过数据实验、用户画像、心理测量等技术优化传播内容,并进行效果评估 [31]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与芒果TV合作开发包含17个小语种的影视翻译大模型,并与科大讯飞合作特定语言模型以服务文化传播在地化及文化语境问题 [40] 行业趋势与挑战 - 指出国际传播领域出现三大变化:传播领域从相对冷门专业变为一门显学、中国企业出海潮产生真实品牌传播需求、全国各地国家传播专门单位纷纷建立并走向普及 [33] - 分析当前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包括预设传播效果与实际效果之间存在偏差、年轻受众偏好出现新变化、以及过去文化传播中存在持续性不足和伪文化泛滥等问题 [37] - 认为目前尚未形成广泛的“世界北京情结”,与纽约、巴黎等城市的文化传播存在差距,需依托北京的科技优势与新兴文化资源,借助现有对外传播矩阵提升国家软实力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