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故宫名画记
icon
搜索文档
故宫故事 在守望中历久弥新
人民日报· 2025-10-09 06:11
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成就 -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通过四位核心人物的介绍,展现了“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的建设成果 [10] 古建筑保护与修缮 - 自2002年起,故宫启动了自1911年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整体维修,被称为“世纪大修”,持续18年 [11][12] - 维修遵循“最小干预、祛病延年”原则,在保留原貌的同时赋予古建筑合理的当代功能,例如武英殿被改造为陶瓷展厅 [12] - 开放区域从不足30%扩大到65%以上,成功实践了“以开放促保护”的策略 [12] - 制定了《故宫保护总体规划》,为“平安故宫”建设奠定了科学基础 [12] 学术研究与文化阐释 - 研究重点包括明清宫廷建筑和宫殿原状陈设,强调儒家经典是理解紫禁城文化内涵的钥匙 [13][15] - 2015年主持恢复了乾隆宁寿宫区域的原状陈列,致力于唤醒沉睡的宫殿 [15] - 研究旨在挖掘阐释文物背后的价值,推动“故宫学”发展,从文明高度解读中华文明基因 [16] 文物数字化建设 - 文物数字化采集总量已达到106万件,标志着数字化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16][17] - 2019年上线“数字文物库”,已发布10万件文物高清影像,公众需273年才能看完所有数字化文物 [17] - 数字化战略包括制定影像采集标准、精细化管理,5年内实现从50万到100万件的规模化突破 [17] - 推出“数字多宝阁”、“故宫名画记”等平台,以及“每日故宫”、“紫禁城365”等APP产品,通过数字技术链接古典美学与现代生活 [18] - 数字化应用已从被动保存转向主动传播,例如在香港举办“数字故宫快闪展”,将故宫中轴线“搬”到现场 [18] 社会教育与公众互动 - 社会教育通过挖掘细节和生动形式让历史“活”起来,例如利用“铜镀金戒盈持满”教具演示“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 [19][20] - 开展常态化主题课程和时令活动,如暑期公益体验课“彩画缤纷”、“墨拓千年”等,吸引孩子们边玩边学 [20] - 推出系列科普短视频,邀请专家学者出镜,以细节知识获得公众好评 [20] - 教育工作中注重双向互动,通过询问孩子兴趣来引导创新方向 [21] - 提供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教育体验资源,践行“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的理念 [22]
越来越多顶级文物在“数字孪生”中“复活”
中国青年报· 2025-10-03 03:13
坐落于北京中轴线上的故宫博物院,推出"数字文物库",文物资料的数量不断增长,目前已经有100多 万件文物被记录保存;距离故宫博物院2000多公里之外,河西走廊西端的戈壁上,"数字敦煌"资源库吸 引了78个国家的访问,访问量超过2000万人次…… 当博物馆遇上数字化,公众与博物馆的连接方式正在被改变,这也推动着文化遗产的进一步保护与传 承。"数字技术让文化遗产'家底'更清晰更完整,管理更精准更科学。"近日,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上,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说,数字化管理构建了资源管理新格局。 9月23日,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上,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朱鸿文分享了故宫近30年数字化的发展历程。受访者供图 文物有了"数字孪生体"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介绍,故宫用时20多年,完成了超过100万件文物数据的采集,未来计划再用 10到20年,让195万件文物悉数数字化。敦煌研究院副院长俞天秀介绍,敦煌研究院已经完成300个洞窟 的数字化采集,200个洞窟的数据处理,212个洞窟空间结构、45身彩塑、16个遗址的三维重建,5万余 张历史档案底片数字化,总数据量超过 ...
2025北京文化论坛圆满落幕,用中国经验回答时代之问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5 19:52
论坛概况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至24日举办 吸引近800名中外嘉宾 设置6大平行论坛及20余场专业沙龙 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年度主题 [1] 文化科技融合机遇 - 人工智能被视为全球文化领域深刻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法国前总理指出AI将重塑文化创新与增长模式 [3] - 数字技术推动文明存续与跨国合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肯定中国在数字创新领域的引领作用 包括三维数字扫描和5G网络应用 [5]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为智能时代提供和合共生范式 北京大学学者认为古老文明为AI时代贡献中国智慧 [5] 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 - 故宫博物院采用AI知识图谱技术 使"故宫名画记"扫描精度达10亿至60亿像素 超越实物观看体验 [6] - 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30个洞窟高清图像全球共享 覆盖78个国家 访问量超2000万次 [6] - 国家图书馆建成中华古籍智慧化平台 已发布1.2万余种12万余册数字化古籍 [6] - 北京中轴线"云上中轴"项目吸引109万名公众参与数字化保护 [6] 文化产业化表现 - 文创产品呈现爆发式增长 国博凤冠冰箱贴累计销量破百万件 古建博物馆藻井冰箱贴带动文创销售3500万元 [8] - 《黑神话:悟空》游戏总销售额破百亿元 直接拉动山西文物景点2024年国庆接待188.54万人次游客 [8] - 《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动画票房榜首 周边销售额超3亿元 淘宝平台200万人下单购买相关产品 [8] 技术应用与产业升级 - AI技术显著提升影视制作效率 中影研究院案例显示原需一周的镜头制作现仅需单人半天完成 [10] - 导演群体认为AI技术降低创作成本50%以上 提供前所未有的艺术创作自由度 [10] - 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发布多项科技成果与产业合作项目 推动金融与科技双轮驱动产业升级 [10] 版权治理与创新生态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指出AI生成内容版权治理需关注四大方向:训练数据规范、创作追溯、平台责任及跨境规则协调 [12] - 北京正在构建科技文化深度融合的新质生产力走廊——世界第四大"全球创新圈" 形成人工智能文化新高地 [12] - 学者提出人类与机器正在共同重构文化叙事体系 AI并非艺术终结者而是新美学语言创造者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