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场馆运营

搜索文档
休闲、研学、赏艺……海南各大文化空间成避暑好去处—
海南日报· 2025-07-14 08:51
文化场馆避暑趋势 - 海南各类文化场馆成为市民夏季避暑优选场所 提供空调恒温环境并融合文化体验活动 [5] - 文化场馆兼具清凉环境与文化浸润功能 实现市民避暑与知识获取双重需求 [5] 文化活动内容 -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7月安排7场免费非遗体验活动 包括东山草编/沉香制香/藤竹编技艺等 [6] - 海文学堂设立非遗亲子体验专区 开设椰雕/贝雕等手工艺制作活动 由非遗传承人现场指导 [6] - 场馆提供"白+黑"艺术体验模式 白天展览与夜间演出相结合 包括演唱会/戏剧等多元文化活动 [7] 场馆运营特色 - 海南省非遗展示中心自2024年9月试运行 整合省文化馆/省琼剧院/省演艺集团等文化单位资源 [7] - 源博物馆将红树林湿地景观融入室内 创造绿意与清凉结合的沉浸式环境 [7] -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推出亲子志愿活动 通过互动游戏形式传递知识 [7] 设施与服务升级 - 海南省博物馆升级展厅设施 提升观众观展舒适度 [7] - 海口非遗展示中心运用流水声与微风系统 增强场馆自然清凉感 [7] - 文化场馆恒温维持在25℃ 确保室内体感舒爽 [5]
“夜经济”点亮“夜上海” 文化消费绽放市场新活力
新华社· 2025-06-07 15:12
夜经济发展现状 - 上海夜间文化消费场景丰富 包括剧场演出 书店夜读 体育场馆演唱会等多种形式 形成文商旅深度融合的夜经济模式 [3][5][7] - 亚洲大厦"星空间"剧场2025年1-5月演出超1868场 吸引观众14 07万人次 90分钟时长的剧目设计契合年轻上班族作息 [5] - 上海博物馆 徐家汇书院等文化场所延长开放至21点或24小时 其中埃及特展更推出"7×24小时不闭馆"特别活动 [5][7] 文化消费带动效应 - 剧场及书店夜间活动显著拉动周边消费 消费者形成"晚餐+逛街+观剧/夜读"的连贯消费链条 [7] - 2024年上海体育场举办32场演艺活动 接待110万人次 创造9亿元票房 2025年周慧敏演唱会联动商场促销带动周末销售额同比增26% [7] - 演唱会经济串联文商旅场景 形成"赛娱经济"辐射效应 外地游客占比提升 产生住宿 餐饮等衍生消费 [7][8] 政策支持与消费需求 - 2025年国务院及上海市政府相继出台政策 明确培育夜间文旅经济 开发"谷子经济"等新消费产品 [8] - 现代消费者对夜间多元文化娱乐需求旺盛 尤其年轻群体倾向选择体验式 社交化的夜间休闲活动 [3][8]
文化和旅游厅紧急通知 全面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
四川日报· 2025-05-06 15:02
安全风险排查部署 -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紧急通知 要求各级文旅部门全面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 尤其针对游船项目和涉山涉水项目进行全面排查[1] - 因部分地区出现明显降水降温天气且已进入汛期 洪涝地灾等可能与安全生产风险交织叠加引发安全事故[1] - 重点排查A级旅游景区等涉山涉水类文旅场所内不利行洪河道 易阻水壅水跨沟道路桥涵以及公共图书馆 文化馆 博物馆 营业性演出场所等重点部位风险隐患[1] 旅游交通安全制度 - 要求严格落实观光游船"三不租"制度 不得租用未取得经营许可 未持有有效法定证书 未配备必要救生设备的观光游船[2] - 严格执行"两个100%"要求 每艘船按照乘客定额100%配备救生衣 乘客100%穿戴救生衣[2] - 落实旅游包车"五不租"安全管理制度 严禁使用 租用无相关资质 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观光游船和旅游车辆[2] 应急准备与处置机制 - 坚持"宁可备而不用 不可用而无备"原则 指导文旅企事业单位做好应急物资日常储备并针对性修订完善应急预案[2] - 加强从业人员日常教育和演练 关键岗位人员全勤在岗 必要时领导干部下沉一线包干负责盯紧风险点位[2] - 通过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应急常识 提升群众临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