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泰餐
icon
搜索文档
门店缩水过半、倒闭……一批泰餐品牌开始走下坡路
36氪· 2025-11-21 15:40
公司核心观点 - 连锁泰餐品牌太食獸曾被视为“泰餐天花板”,高峰期全国门店达60家以上[2],但近期陷入严重收缩困境,一年内门店规模缩水过半,目前仅剩20家门店[14] - 公司采用“泰餐+茶餐厅”模式,对泰国街头小吃进行在地化改良,人均消费约100元,凭借特色菜品和出片环境曾在社交平台刷屏,新店开业常引发数小时排队[3][4] - 太食獸热衷于在各地“顶流”商场开店,如北京国贸商城、长沙国金中心等,上海、南京、北京等地首店曾引发4小时以上排队,常驻大众点评美食榜TOP1[6] - 公司发展势头在2023年达到高峰后急转直下,近两年新开门店肉眼可见减少,去年仅进入四个城市开新店,今年仅在赣州新开一家门店,同时关店消息频传,相继退出安徽、河北、甘肃、四川等市场[2][6][7] 门店收缩情况 - 太食獸合肥、石家庄首店于今年3月相继歇业[7] - 部分城市在营门店数量大幅收缩,北京3家店如今只剩国贸商城店营业,青岛、上海、苏州也均有门店歇业,目前均仅剩一家营业门店[13] - 据品牌官方小程序显示,太食獸仅剩20家门店,而截至去年底公司在全国拥有50+门店,意味着一年时间门店规模缩水过半[14] 行业整体趋势 - 与太食獸境况相似,近两年一批泰餐品牌开始走下坡路,知名泰餐连锁品牌星叶南洋料理今年7月被曝部分门店关停,其在营门店从今年2月的18家缩减至目前不到10家[15] - 有“上海泰国菜鼻祖”之称的simplythai天泰在2024年底出现南京、上海等多地关店,并被曝拖欠员工工资、断缴社保,今年以来所有门店已陆续关门,公司被列入被执行人并被限制高消费,总执行标的达681.56万元[15][16] - 创立于2021年的网红品牌迷你椰泰式大排档高峰期全国门店数量超300家,但近两年门店数持续减少,目前仅剩60+家门店[17] 市场消费变化 - 一批泰餐品牌的收缩退场背后是国内消费市场的深刻变化,“性价比餐饮”越来越成为主流[18] - 早期兴起的泰餐品牌以正餐为主,人均消费大多在120-160元,近年来部分品牌陷入困境,与此同时一批“泰式小排挡”开始冒头,开店势头比较迅猛[18][19] - 新冒头的泰式小排档如泰破ThaiPo泰式小排档、居里泰式小排档等,主打泰国街头风格,人均消费在60-70元,通过将装修变轻、价格带下探等方式打造更轻量化的门店模型,例如泰破2023年成立,目前已在多个城市开出近20家门店[19] - 整体来看,目前处在“收缩变窄”阶段的泰餐仍然有市场,但在当前消费环境下,需要在品质、氛围与价格之间寻找新的平衡[20]
一批泰餐品牌开始走下坡路,泰餐不行了?
虎嗅APP· 2025-11-21 07:57
文章核心观点 - 以连锁泰餐品牌太食獸为代表的一批泰餐品牌正经历显著的市场收缩,门店数量大幅减少 [4][5][16] - 国内餐饮消费市场正经历深刻变化,高性价比的“泰式小排档”模式开始兴起,对传统正餐模式的泰餐品牌构成冲击 [19][20] - 泰餐品类仍有市场,但品牌需在品质、氛围与价格之间寻找新的平衡以适应消费环境变化 [21] 太食獸品牌发展轨迹 - 品牌于2018年8月在成都开出首店,采用“泰餐+茶餐厅”模式,对泰国街头小吃进行在地化改良,人均消费约100元 [7] - 凭借特色菜品和复古风环境在社交平台走红,新店开业常引发数小时排队 [8][9] - 2020年前后进入快速发展期,进驻各地顶流商场,至2023年高峰期全国门店数达60+家 [9] 太食獸门店收缩现状 - 今年以来品牌新开门店极少,仅于赣州新开一家,关店消息却频频传出 [10][11] - 品牌相继退出安徽、河北、甘肃、四川、兰州、济南、贵阳、南京、深圳、广州等多个市场 [5][12] - 部分城市在营门店数量收缩,如北京3家店现仅剩1家,青岛、上海、苏州也均仅剩1家营业门店 [14] - 品牌官方小程序显示其仅剩20家门店,相较去年底的50+家,门店规模一年内缩水过半 [15] 泰餐行业整体趋势 - 除太食獸外,其他泰餐品牌如星叶南洋料理、天泰、迷你椰泰式大排档均出现门店收缩或经营困难 [17][18] - 星叶南洋料理在营门店从今年2月的18家减少至目前不到10家 [17] - 天泰所有门店已陆续关门,其所属公司被列为被执行人,总执行标的达681.56万元 [18] - 迷你椰泰式大排档高峰期门店超300家,目前仅剩60+家 [18] 新兴模式与市场变化 - 一批主打泰国街头风格、人均消费在60~70元的“泰式小排档”开始冒头,开店势头迅猛 [20][21] - 例如泰破ThaiPo泰式小排档2023年成立,目前已开出近20家门店 [21] - 新兴模式通过将装修变轻、价格带下探等方式,打造更轻量化的门店模型以适应当前消费环境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