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灾害防御
搜索文档
完善预警监测体系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五省经验交流摘登之辽宁篇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0 10:21
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和防灾减灾工作 - 辽宁省全面推进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及防灾减灾工作 助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 筑牢海洋生态安全屏障 加快推进海洋强省建设 [3] - 省委省政府制定《关于推动新时代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意见》 明确健全海洋监测和预警机制 实施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系统 [3] - 组织编制《辽宁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 构建陆海协调 人海和谐的海洋空间格局 统筹生态保护与防灾减灾 [3] - 省政府印发《辽宁省海洋灾害应急预案》 成立应急指挥部 加强海洋灾害防御工作组织领导 [3] 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机制 - 制定《辽宁省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方案》 推进8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18个重点区域现状调查 开展104个省控站位近海生态趋势性监测 [5] - 编制辽宁省管辖海域生态类型清单 绘制海洋生态分类分区图 常态化开展盐沼 草床碳汇监测 完成全省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本底调查 [5] - 印发《关于加强赤潮绿潮等海洋生态灾害预警监测工作的通知》 细化工作流程 压实市 县属地责任 完善生态预警监测及应急响应工作机制 [5] - 2024年首次发布全省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 显示辽宁省近岸海域海水状况较好 [5] 海岸带保护修复与防灾减灾 - 组织实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 海岸带保护修复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等33个修复项目 种植翅碱蓬32 62平方千米 恢复植被590 77公顷 清理互花米草20公顷 [7] - 整治修复滨海湿地5530 03公顷 海岸线77 63千米 逐步扭转海岸带生态受损趋势 提升海洋碳汇和抵御灾害能力 [7] - 盘锦市实施辽河干流防洪提升工程 新建堤防947 7米 防洪标准提高到200年一遇 营口市实施7 9千米堤坝加固工程 增强低洼地区防潮御浪功能 [7] - 创建大 小长山岛 獐子岛 大王家岛等首批"和美海岛" 示范引领海岛地区加强生态保护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7] 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 组织省直26家成员单位编制应急预案配套方案 完善海洋灾害应急处置体系 [9] - 辽宁省自然资源厅会同省减灾办 省应急厅强化海水倒灌灾害防范措施 完成新一轮警戒潮位核定工作 蓝色潮位值平均增高3 3厘米 [9] - 采取岸段巡查 无人机航拍 卫星遥感 雷达监测 船舶观测等多种手段 形成立体化海冰观测体系 [9] - 实施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国债项目 岸基观测站点平均间隔缩小至13 68千米 构建陆-海-空-天立体观测网 一体化数据传输网 [9]
不惧海上“风云起”——浙江海洋灾害防御与普查成果应用纪实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12 15:08
核心观点 - 浙江通过全域风险普查、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创新管理机制,构建了科学高效的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显著提升了海洋灾害的监测预警精度和防御能力 [3][5][9][14] 全域风险普查 - 自2020年启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采用“1+4+N”技术框架,识别出959处海洋灾害重点隐患 [5] - 划定了28个县(市、区)的146个风暴潮重点防御区,为灾害防范提供支撑 [5] - 在2024年汛期前系统梳理形成499个主要承灾体、146个重点防御区和144处海洋灾害隐患区清单 [7] 数字化与科技应用 - 开发“海灾智防”数字化平台,采用“一舱三子”架构,实现监测预警、风险研判和应急联动的全闭环管理 [9] - 2024年10月建成启用杭州湾海上综合观测平台,实现针对台风风暴潮等灾害的24小时实时监测 [10] - 2024年11月“浙江省近海-近岸海浪数值预报系统建设项目”通过验收,提升海浪灾害预警预报自主化水平 [10] - 针对赤潮灾害,打造多源监测网络,实现72小时预警报和漂移轨迹预测 [11] 预警预报能力提升 - 累计建成132个海洋观测站点,观测网密度居全国前列 [14] - 依托四级海洋智能网格预报体系,预报精度由50千米提升至5千米,预报时效由3天延长至7天 [14] - 风暴潮和海浪预警报准确率提高到84%以上 [14] 管理体系创新 - 创新设立“五清单”“三报告”工作机制,并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洋灾害防御工作的实施意见》 [14] - 在全国率先划定公布146个乡镇级风暴潮重点防御区,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协同风险防控体系 [14] - 将海洋灾害风险普查成果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应用技术要点并写入市县级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