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碳生态系统

搜索文档
完善预警监测体系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五省经验交流摘登之辽宁篇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0 10:21
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和防灾减灾工作 - 辽宁省全面推进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及防灾减灾工作 助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 筑牢海洋生态安全屏障 加快推进海洋强省建设 [3] - 省委省政府制定《关于推动新时代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意见》 明确健全海洋监测和预警机制 实施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系统 [3] - 组织编制《辽宁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 构建陆海协调 人海和谐的海洋空间格局 统筹生态保护与防灾减灾 [3] - 省政府印发《辽宁省海洋灾害应急预案》 成立应急指挥部 加强海洋灾害防御工作组织领导 [3] 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机制 - 制定《辽宁省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方案》 推进8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18个重点区域现状调查 开展104个省控站位近海生态趋势性监测 [5] - 编制辽宁省管辖海域生态类型清单 绘制海洋生态分类分区图 常态化开展盐沼 草床碳汇监测 完成全省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本底调查 [5] - 印发《关于加强赤潮绿潮等海洋生态灾害预警监测工作的通知》 细化工作流程 压实市 县属地责任 完善生态预警监测及应急响应工作机制 [5] - 2024年首次发布全省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 显示辽宁省近岸海域海水状况较好 [5] 海岸带保护修复与防灾减灾 - 组织实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 海岸带保护修复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等33个修复项目 种植翅碱蓬32 62平方千米 恢复植被590 77公顷 清理互花米草20公顷 [7] - 整治修复滨海湿地5530 03公顷 海岸线77 63千米 逐步扭转海岸带生态受损趋势 提升海洋碳汇和抵御灾害能力 [7] - 盘锦市实施辽河干流防洪提升工程 新建堤防947 7米 防洪标准提高到200年一遇 营口市实施7 9千米堤坝加固工程 增强低洼地区防潮御浪功能 [7] - 创建大 小长山岛 獐子岛 大王家岛等首批"和美海岛" 示范引领海岛地区加强生态保护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7] 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 组织省直26家成员单位编制应急预案配套方案 完善海洋灾害应急处置体系 [9] - 辽宁省自然资源厅会同省减灾办 省应急厅强化海水倒灌灾害防范措施 完成新一轮警戒潮位核定工作 蓝色潮位值平均增高3 3厘米 [9] - 采取岸段巡查 无人机航拍 卫星遥感 雷达监测 船舶观测等多种手段 形成立体化海冰观测体系 [9] - 实施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国债项目 岸基观测站点平均间隔缩小至13 68千米 构建陆-海-空-天立体观测网 一体化数据传输网 [9]
PEMSEA蓝碳技术工作组第二次会议召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6 17:10
东亚海区域拥有丰富的蓝碳生态系统资源,红树林和海草床在全球蓝碳生态系统中占据举足轻重的 地位,面积全球占比分别高达30%和20%以上,盐沼分布也十分广泛。准确评估该区域蓝碳生态系统的 本底和碳汇能力,积极推动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以及服务管理,加强区域协同履约,对于各国实现 《巴黎协定》的国家自主贡献和"昆蒙框架"目标,以及促进东亚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 的意义。 会议围绕蓝碳生态系统的分布和质量、碳储量调查现状、区域蓝碳核算方法学、认证体系和市场化 路线图等关键议题展开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讨论。我国科学家在会上提出构建东亚海区域蓝碳监测网络 的倡议, 得到与会各方的积极响应与高度认可。会议完善了区域蓝碳核算方法学和认证体系流程框 架,制定了工作组2025年~2026年的工作计划,相关成果将提交至今年7月召开的第十七届东亚海伙伴 关系理事会进行审议。 会议的召开进一步加深了对东亚海区域蓝碳生态系统的认知,加强了区域蓝碳保护管理和信用认证 工作,为东亚海区域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会议由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 心协办,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 ...
青岛湾海草床生态补偿修复项目启动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27 14:26
青岛湾海草床生态补偿修复项目启动 - 项目由自然资源部北海预报减灾中心联合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检察院、市南区人民法院、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共同推进 [3] - 项目启动仪式在青岛栈桥东侧举行 各单位负责人强调法律保障与科学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3] - 项目首次将公益诉讼生态补偿资金定向用于海草床修复 探索"司法裁判+生态修复+碳汇提升"多元投入机制 [4] 项目实施细节 - 在青岛湾划定1750平方米修复区 计划移植鳗草种苗近35万株 [4] - 技术团队对首批海草种苗进行质量抽查 核验根系完整度、植株活性等指标 [3] - 潜水员投放种苗时同步记录修复前海草覆盖率及底质环境数据 为后续监测提供依据 [3] 项目意义与未来规划 - 采用"固碳增汇+栖息地重建"模式 筑牢海洋生物繁育生态基底 [4] - 未来将继续拓展蓝碳生态系统构建路径 深化"生态修复+科技赋能+制度创新"融合模式 [4] - 项目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动能 探索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新机制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