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生态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海洋经济何以成为广西高质量发展“蓝色引擎”|一线调研
第一财经· 2025-10-30 13:47
在广西,这类亮眼的海洋经济数据还有很多。第一财经记者近日在这里采访时了解到,广西发挥沿海的 独特优势,做好海洋资源要素保障,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和预警监测,推动海洋经济稳健增长,海洋 经济已成为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 在10月27日举行的"走进绿水青山"记者行活动启动仪式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副局长宁向军介绍, 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十五五"规划编制计划今年11月完成初稿,12月底完成征求意见稿。 他说,广西在生态优先、应保尽保的前提下,调整优化海洋生态保护红线,从现有海洋功能区划面积释 放出2419平方公里海域空间,使广西可开发利用海域面积扩大近1倍,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取得新突 破。 广西在生态优先、应保尽保的前提下,调整优化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海洋生产总值由2017年的1377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2580.9亿元,年均增长9.4%,高于全区GDP增速。初 步预测,2025年1月至9月,全区海洋生产总值约2043亿元,同比增长5.4%; 聚焦西部陆海新通道、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北钦防一体化等重大战略,高效服务保障重大项目,"项目 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 完成整治岸线 ...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 释放北部湾高质量发展潜力
中国环境报· 2025-10-20 11:07
海洋资源禀赋 - 广西沿海岸线拥有丰富的渔业、生物、旅游、矿产等资源,海洋生态产品种类繁多,海洋生态本底得天独厚 [1]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 - 2024年广西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率达92.9%,入海河流国控断面持续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质,北部湾近岸海域长期保持一类水质 [2] - 2019年至2024年,广西北部湾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10个,总投资近40亿元,整治岸线195公里,修复滨海湿地3301公顷,营造红树林1371公顷 [2] - 北部湾近岸海域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超300头,在涠洲岛识别布氏鲸数量超70头 [2] 海洋监管与监测体系 - 广西设置200多个海洋生态预警监测站位,居全国前列,将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等13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纳入监测范围 [3] - 实施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项目,实现对全自治区沿海12海里实时观测,建成覆盖1.428万平方公里海域的观测传输网络 [3] - 推动建设“天空海港陆”综合监测网,加快广西智慧海洋监管服务平台建设 [6] 未来保护与发展规划 - 强化海洋污染源头防治,实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加强陆源入海排污口管理和海上污染常态化监管 [4] - 深化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实施“一湾一策”措施,探索“流域—河口—海湾”联动修复模式,支持钦州市三娘湾、防城港西湾和珍珠湾申报国家美丽海湾 [5] - 探索海洋生态价值实现,完善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制定海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大力推进蓝碳增汇工程 [7] - 积极开发红树林蓝碳碳汇交易、海洋渔业碳汇交易等项目,充分发挥广西(中国—东盟)蓝碳交易服务平台作用,打造面向东盟的海洋碳汇交易市场 [7]
重视建设投资,也舍得生态投入
人民日报· 2025-10-10 16:04
项目概况 - 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扩建工程正在进行一阶段二期项目建设 [1] - 项目同步开展大规模生态修复工程 包括迁移7万余株受影响的珊瑚并补种2万余株 [1] 生态保护理念与投入 - 生态保护被视为工程必答题 项目启动之初即制定珊瑚礁生态修复方案 明确先保护后建设原则 [2] - 生态投入超2100万元 历时3年进行珊瑚移植监测和养护 该成本被计入工程总成本 [2] - 项目采用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生态保护逻辑 从施工前科研探路到施工后长期跟踪养护 [2] 科学方法与技术创新 - 项目确保珊瑚迁移后成活率达75%以上 依靠科学决策与系统保障 [3] - 采用飞碟状人工礁盘和胶泥加打孔固定新方法进行修复 [3] - 运用无人测量船水下可视化系统和在线监测系统实时追踪水温盐度和浊度等指标 [3] 战略意义与政策支持 - 项目是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具体实践 折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大主题 [3] - 海南出台全国首个省级珊瑚礁生态保护修复三年行动方案 从省级层面推进制度创新 [3] - 生态投入被视为提升发展含金量的自然资本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生态保单 [4]
我国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
新华社· 2025-10-03 14:42
海洋环境状况 - 全国海洋环境状况稳中向好,海水水质总体保持稳定 [1] - 2024年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为83.7% [1] - 2024年重点监测的直排海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15年下降超35% [1] 海洋生态保护 - 2024年全国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局部海域有所改善 [1] - 珊瑚礁、海草床、滨海盐沼、红树林生态系统状况以优良为主 [1] 海洋旅游市场 - 海洋旅游等新业态迅速发展,海洋旅游市场持续升温 [1] - 2024年沿海城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同比增长超14% [1] - 2024年全国邮轮母港累计客流量为上年的11倍以上 [1]
加强管控海洋垃圾 建设红树林保护区 印尼推进海洋生态综合治理
人民日报· 2025-09-12 06:00
印尼政府海洋生态保护政策 - 启动"健康无废弃物海洋"计划 通过陆海统筹治理措施全链条管控海洋垃圾 目标2026年减少40%海洋垃圾排放 2029年减少70% [1] - 与国家相关部门 地方政府 私营机构 学术界和非政府组织合作推进计划 已与雅加达和巴厘两省签署谅解备忘录 [1] -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开展流域和重点区域管理评估 建立海洋健康审计 垃圾收支平衡表及区域变化地图 评估结果作为实施奖惩政策依据 [2] 海洋污染现状与影响 - 2025年印尼废弃物产量预计达5006万吨 其中约2002万吨可能流入海洋 [1] - 受海洋垃圾影响鱼类数量不断减少 爪哇海因污染不再适合鱼类产卵 渔场正逐渐向东部 西部和南部海域转移 [1] - 海洋垃圾是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减少污染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 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国家繁荣 [2] 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与开发 - 建设国家红树林保护区 在56公顷土地上打造社区为基础的红树林培育 修复 保护 教育和旅游中心 [2] - 作为综合废弃物管理平台 推动环境保护与社区蓝色经济结合 [2] -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天然海岸保护者和重要蓝色碳汇 目标成为可持续管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示范 [2] 渔业发展与经济目标 - 扩大海洋保护区 治理海洋塑料垃圾同时推动渔业发展 增加渔民收入 带动经济增长 [3] - 为实现"黄金印尼2045"愿景奠定基础 [3]
携手向海 共筑蓝色新未来
广西日报· 2025-09-05 11:16
政策与机制建设 - 广西出台向海经济建设海洋强区三年行动计划 明确打造中国—东盟海洋合作新高地为核心目标[4] - 推进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和马中关丹产业园二期建设 搭建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等平台[4] - 第一届中国—东盟国家蓝色经济论坛汇聚10余国500余位嘉宾 签署多项海洋科技与生态保护协议[4] 科技合作与产业发展 - 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与11国科研机构合作 实施25项海洋领域国际合作项目(2018-2024年)[6] - 广西—东盟海洋产业发展联盟成立 汇聚100多家机构深化蓝色经济合作[6] - 海藻综合利用国际示范基地实现麒麟菜养殖与卡拉胶提取技术产业化突破 获国家级技术合作奖[7]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与缅甸共建红树林保护修复国际合作示范基地 在广西合浦和缅甸巴马若感开展生态修复示范[8] - 中国—东盟海洋国际研究生培养计划招收多名东盟留学生 开展12期国际培训累计培养220名人才[8] - 建成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推动海洋遥感技术在东盟应用示范[8] 国际合作与论坛活动 - 2025年9月将举办面向东盟蓝色经济合作发展论坛 聚焦海洋生态保护与科技创新合作[5] - 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与印尼签署《海洋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 共商海藻养殖与微塑料治理[3] - 2025年中越北部湾联合增殖放流活动在北仑河口举行 强化区域渔业资源合作[1]
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1 10:58
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 - 广西采用"生态保护修复+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累计建设抛石沙坝200米 整治滩面82.72公顷 形成海岸综合防护体系 [4] - 犀丽湾修复后沙滩平均波高衰减率达63.38% 绿化覆盖率超80% 带动2000多名当地群众就业 获评广西文化旅游打卡点 [7] - 累计投资近40亿元实施10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整治岸线195公里 修复滨海湿地约3300公顷 [7] 海洋生态保护成效 - 布氏鲸累计识别头数超70头 中华白海豚种群超400头 成为北部湾海域生态健康表征 [8] - 创新构建"红树林—海堤—植被防护"生态分层模式 打造我国第一条生态海堤 列入全球八大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 [9] - 近岸海域水质连续12年保持优等 总体综合指标持续领跑全国 北海银滩和涠洲岛入选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11] 产业协同发展 - 发展生态渔业 成功升级打造渔业等千亿元产业 [11] - 形成海洋生物医药 海洋工程装备等13条创新协同产业链 累计新增发明专利205项 新建企业研发中心9个 [11] - 生态旅游康养旅游等新业态规模迅速扩大 北部湾滨海度假养生线路成为网红打卡地 [11]
“辽”望蓝绿山海情——全国生态日主题采访走进辽宁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19 19:08
生态修复成效 - 鞍钢矿业大孤山铁矿排岩场生态修复后植株成活率达95%以上 实现边坡绿色全覆盖[6] - 营口市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实施退养还滩后恢复砂质泥质自然岸线 临岸芦苇及滩涂碱蓬生长旺盛[7] - 盘锦市退养还湿与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清退598户养殖户 取缔366个入海排污口 恢复8.59万亩养殖滩涂自然风貌和15.77公里自然海岸线[9] 生物多样性改善 - 盘锦市丹顶鹤越冬种群从2010年5只增至2024年187只 今年春季北迁调查数量达628只[9] - 锦州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清退养殖池1181公顷 疏通潮沟7684米 恢复盐沼植被1597公顷[11] - 辽河口湿地通过生态修复使碱蓬草大面积恢复 形成秋季红色滩涂景观[9][12] 技术创新与应用 - 鞍钢矿业采用铁尾砂铺底覆土技术解决矿山客土来源少问题 铁尾砂二氧化硅含量达70%以上可改善土壤透水透气性[14] - 营口市海洋公园生态修复采用无外来物种投放、无硬化工程建设、无废弃土渣外抛的"三无"措施[7] - 铁尾砂改良盐碱地技术既处理工业副产品又提升土壤质量 已成功种植水稻并实现食用[14][15] 生态修复规模 - 辽宁省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96457公顷 治理历史遗留矿山30333.33公顷 生产矿山4235公顷[18] - 全省修复海岸线30.3公里 滨海湿地2690.75公顷[18] - 锦州市通过退养还湿核心措施重构河-海-湿生态循环系统[11] 经济效益转化 - 鞍钢矿业生态修复技术拓展至盐碱地改良领域 实现工业副产品资源化利用[14] - 团山海洋公园将废弃渔船改造为渔船文化走廊 拓展居民亲海空间[16] - 修复后的海岸线带动旅游发展 游客量显著增长[7][17]
“两山”理念的广西实践
广西日报· 2025-08-15 09:36
生态修复与保护成效 - 钦州市犀丽湾修复后沙滩平均波高衰减率达63.38% 绿化覆盖率超80% 带动2000多名当地群众就业[3][4] - 广西累计投资近40亿元实施10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整治岸线195公里 修复滨海湿地约3300公顷[4] - 荔江国家湿地公园投入1.15亿元实施生态修复 植被覆盖率从15%大幅提升[5] - 桂林漓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总投资54.91亿元 修复面积达47664公顷[6] - 忻城县石漠化面积减少500余平方公里 森林覆盖率从不足50%提升至67.22%[11][12]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 - 崇左市白头叶猴数量从2003年598只增至1400多只 年出生率增长2%-3%[1][7][9] - 渠楠屯通过自然教育基地年均接待游客超1000人 村集体年增收约10万元[9] - 广西建立223处自然保护地 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全国第三[9] - 北部湾布氏鲸累计识别超70头 中华白海豚种群超400头[10] - 东黑冠长臂猿中国境内种群从3群19只增至5群39只 瑶山鳄蜥达510只[9] 生态产业发展 - 广西林草产业总产值2024年达1.069万亿元 在全国率先突破万亿大关[13] - 2025年上半年林草产业总产值5495亿元 同比增长24.3%[13] - 忻城县金银花种植面积10万亩 年产值1.5亿元 合作社单户销售额超200万元[11] - 农业领域打造多个千亿元产业 12个品牌总价值达906.8亿元[14] - 工业领域推进超3700项亿元以上补链强链项目 新能源等10多种产品产量全国前十[14] 环境质量提升 - 广西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2018年91.6%提升至2024年97.1%[15] - 2025年上半年PM2.5浓度降至28.5微克/立方米[15] - 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连续7年超96% 2025年上半年7个设区市进入全国前十[15] - 近岸海域水质连续12年"优" 综合指标持续领跑全国[15] - 北海银滩和涠洲岛先后入选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15]
以青春之力护碧海银滩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12 17:38
青年突击队组织建设 - 2024年珊瑚礁监测研究青年突击队入选自然资源系统组建名单并被评为示范集体,其队员完成14场巡回宣讲,线上线下听众累计超1万人次[5] - 南海生态中心新组建8支青年突击队,授旗仪式后他们将围绕海洋生态保护、科研攻关和应急响应等核心任务贡献青春力量[5] 业务发展规划与技术拓展 - 业务发展规划与技术服务拓展保障青年突击队旨在提升青年干部业务服务和保障能力,推进党建与业务、业务与管理、职能与资源、技术与制度四大融合,引领青年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等任务中攻坚克难[7] - 智能化生态浮标青年突击队依托海洋牧场和核电冷源预警监测项目,利用智能化浮标平台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监测预警方法,实现海洋生态系统关键指标实时监测与预警[7] 科普教育与公众宣传 - 地球与海洋科普青年突击队以中心业务成果为基础创作海洋科普图文视频,组织开展多样科普活动,服务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传递保护海洋生态理念[8] 珍稀物种与生态系统研究 - 海洋珍稀濒危动物研究青年突击队聚焦鸟类、鲸豚类和海龟等动物监测保护,开展种群动态与栖息地研究,推动外业调查智能监测系统、AI物种识别系统、卫星追踪系统及环境DNA技术开发应用[10][11] - 海草床调查研究青年突击队目标完成南海区海草床全面摸查,形成高精度资源分布图,掌握生态健康状况与风险,开展退化机理分析与修复试验,构建遥感+AI识别+现场核查的立体化调查技术体系[11] 生态风险预警与应急响应 - 阳江核电冷源风险研究青年突击队长期驻扎外地开展致灾生物监测预警,攻关核电周边海域生态环境特征分析、致灾生物暴发规律及冷源风险评估等关键技术,保障核设施能源供应稳定安全[13] - 海洋生态风险预警监测青年突击队聚焦监测技术创新、分析方法标准化与数据质量控制,利用高精度分析技术进行污染物精准检测和溯源,建立污染物迁移与生态风险预警模型[13] - 海洋生态应急青年突击队围绕核事故、赤潮、溢油等海上应急事件,提升应急响应能力,优化应急工作模式,锻造常备不懈的青年技术团队以保护海洋生态安全[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