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保护

搜索文档
广西钦州:清理“定置网” 守护海洋公园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01 11:05
定置网俗称"迷魂阵"或"绝户网",是国家明令禁止的一种非法捕捞方式,具有网目尺寸小、设置跨度长,捕捞范围大等特点,大小鱼虾通捕,对渔业资 源和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同时对海上作业和船舶航行造成严重安全隐患。2025年5月,钦州市人民政府印发通告,明确在全市管辖海域范围内开展 定置网清理整治工作,重点清理整治三娘湾白海豚栖息地海域、红树林保护区海域、平陆运河出海口航道海域以及其他影响船舶通航安全的海域,清理整治 对象包括塞网、渔箔、围海、地笼等各类违法违规网具及其附属设施。 清理定置网。钦州市海洋局供图 7月8日至1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海洋局、钦南区人民政府联合市公安局、林业局、海事局、海警局等部门,在茅尾海国家级海洋公园北部海域开 展定置网清理整治行动,累计清理定置网34张,围网长度约15公里,净化海域面积约13.31平方公里,有效保护了茅尾海国家级海洋公园自然生态。 ...
共话海洋保护地建设和南极公海生态保护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8 10:49
论坛背景与主办方 - 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分论坛主题为"落实昆蒙框架:海洋保护地建设和南极公海生态保护",于7月4日在贵阳举行 [1] - 论坛由保护国际基金会主办,贵州省自然资源厅承办,中国海洋保护智库联盟、厦门大学协办 [1] - 论坛邀请多名国际嘉宾及行业权威进行主旨演讲及讨论 [1] 南大洋生态保护现状与措施 - 南大洋已知海洋生物超过17000种,海域面积约占全球海洋总面积的10% [1] - 在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双重压力下,亟须优化保护区布局、扩大保护范围,强化区域生态监测 [1] - 需基于生态廊道建设提升生态连通性,构建覆盖全域、动态的海洋保护区网络体系 [1] 全球海洋保护目标与策略 - 至少需要对全球30%的海洋实施有效保护以维持韧性、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海洋环境 [1] - 最有效途径之一是及时划分海洋关键保护区,减少或消除人类活动影响 [1] - 中国推动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确立2030年保护至少30%全球陆地和海洋的"3030"目标 [1] 公众教育与海洋治理 - 野生救援中国团队通过拍摄纪录片、办展览等形式科普海洋物种保护及保护地建设知识 [1] - 致力于提升公众对海洋保护地认知,助推海洋生态保护工作向大众化发展 [1] 贵州的生态保护贡献 - 贵州虽处内陆但积极关注海洋生态保护,加强与沿海地区和国际社会交流合作 [2] - 统筹实施乌蒙山区、武陵山区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 [2] - 推进赤水河流域、乌江流域等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筑牢长江和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2] 论坛意义与专家观点 - 论坛为海洋保护区建设和公海生态保护提供新智慧 [2] - 11位嘉宾在圆桌讨论环节从气候变化、物种多样性等角度提出公海保护区建设建议 [2]
让海洋成为更优质“宝库”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9 10:21
生态文明成果案例 - 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发布4个生态文明成果案例,包括斑海豹、海草床、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展现北海区海洋生态文明成果 [3] - 北海局立足海洋自然资源管理职责,承担北海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保护修复任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3] 斑海豹监测与保护 - 斑海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渤海海洋旗舰物种,在维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5] - 北海生态中心构建斑海豹预警监测指标体系和栖息地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种群资源分布、上岸点环境特征等4个维度 [5] - 2025年冬季辽东湾浮冰区观测到斑海豹57头次,其中幼崽15头次,占比26% [8] - 2025年3月20日辽河口三道沟斑海豹上岸量达364头,创历史新高,显示栖息地生境状况稳中向好 [8] 海草床资源调查 - 海草床与红树林、珊瑚礁并称"三大典型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高效"蓝碳"储存功能,2020年调查显示北海区海草床面积6656公顷 [10] - 2024年北海区新发现两处海草床,青岛唐岛湾306公顷,潍坊弥河口367公顷,总面积较2020年提升10% [10] - 唐岛湾海草床是山东省最大鳗草海草床,海草盖度82%,平均生物量213.35克/平方米,生长状况良好 [11]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 北海局构建涵盖项目实施、验收、监测评价的完整生态保护修复业务支撑体系,监管139个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13] - 2024年制定《北海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监管工作细则》,牵头编制《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后评价指南》 [13] - 参与3项国家标准和6项行业标准制定,完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标准体系 [14] 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北海局开展海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核算及转化路径研究,创建适用于北方海域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 [17] - 在黄河口、辽河口等5个典型区域试点核算,编制海洋生态产品清单,探索碳汇交易、生态旅游等转化路径 [17]
广东发布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1 14:15
政策法规框架 - 广东省首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将于7月1日施行 共七章五十三条 [1] - 法规围绕海洋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科技创新 绿色发展 开放合作 综合服务与保障五大方面系统设计 [1] - 要求沿海县级以上政府统筹开发陆海资源 实施海岸线分类保护与利用 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 [1] 产业培育方向 - 引导电子信息企业向海洋领域拓展 提升高端海洋电子装备研发能力 加快物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应用 [2] - 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巩固提升 重点突破深潜器 无人船艇 水下机器人等新型装备关键技术 [2] - 编制海上风电发展规划 完善产业链 推动深远海风电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 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 [2] 海洋牧场建设 - 明确现代化海洋牧场配套基础设施和产业用地用海保障措施 建立养殖用海审批联动机制 [2] - 推动同步核发海域使用权不动产权证和水域滩涂养殖证 制定深远海养殖装备规范标准 [2] - 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创新试验区 开发海上水产养殖保险品种 [2] 生态保护机制 - 提出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总体要求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环境质量底线 资源利用上线 [2] - 加强海洋生态空间管控 提高海岸线利用效率 拓展深远海发展空间 规范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 [3] - 推进海域立体分层设权 探索海上风电 海洋养殖 海底管线等分层用海模式 [3] 环境修复措施 - 要求加强红树林 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的系统保护 推进滨海湿地 海湾等海洋生态屏障修复 [3] - 建立海岸线占用与修复平衡制度 完善整治修复资金投入机制 推进美丽岸线建设 [3] 资源管理优化 - 开展海洋资源基础调查和测绘 加强海洋数据空间建设 促进数据汇聚共享 [4] - 依法保障涉海项目用地用海用岛用林需求 探索优化用海用岛项目审批程序 [4] - 细化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制度 完善招标 拍卖 挂牌出让机制 [4]
健全资源高效利用制度 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五省经验交流摘登之浙江篇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0 10:21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 浙江省深入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 构建陆海一体化经济格局 [1] - 深化"多规合一"改革 率先完成省级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编制 [3] - 构建"一线串联 两域统筹 三带并举 六湾融汇 多岛联动 全域美丽"的海洋空间格局 [3] 历史围填海开发利用 - 完成41.2万亩历史围填海备案 综合利用率达40% [5] - 工业项目用海占比54% 累计拉动投资1300多亿元 [5] - 首创"集中连片论证 分期分块出让"等政策制度 [5] 存量用海盘活机制 - 率先开展存量用海盘活试点 创新六大政策破解产业转型难题 [7] - 三门等试点地区累计盘活项目20个 撬动投资85亿元 [7] 海域立体分层利用 - 首创海域立体分层地方标准 审批项目180个 [8] - 形成"海堤+码头""光伏+温排水"等复合利用模式 [8] 海洋资源市场化改革 - 在台州 宁波试点海域使用权统一网上交易 累计成交15宗 [10] - 交易面积达4320亩 实现从线下分散出让向线上统一出让转变 [10]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 累计获批中央财政支持项目17个 总投入63.1亿元 [12] - 实施省级"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修复岸线4300米 [12]
完善预警监测体系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五省经验交流摘登之辽宁篇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0 10:21
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和防灾减灾工作 - 辽宁省全面推进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及防灾减灾工作 助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 筑牢海洋生态安全屏障 加快推进海洋强省建设 [3] - 省委省政府制定《关于推动新时代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意见》 明确健全海洋监测和预警机制 实施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系统 [3] - 组织编制《辽宁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 构建陆海协调 人海和谐的海洋空间格局 统筹生态保护与防灾减灾 [3] - 省政府印发《辽宁省海洋灾害应急预案》 成立应急指挥部 加强海洋灾害防御工作组织领导 [3] 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机制 - 制定《辽宁省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方案》 推进8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18个重点区域现状调查 开展104个省控站位近海生态趋势性监测 [5] - 编制辽宁省管辖海域生态类型清单 绘制海洋生态分类分区图 常态化开展盐沼 草床碳汇监测 完成全省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本底调查 [5] - 印发《关于加强赤潮绿潮等海洋生态灾害预警监测工作的通知》 细化工作流程 压实市 县属地责任 完善生态预警监测及应急响应工作机制 [5] - 2024年首次发布全省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 显示辽宁省近岸海域海水状况较好 [5] 海岸带保护修复与防灾减灾 - 组织实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 海岸带保护修复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等33个修复项目 种植翅碱蓬32 62平方千米 恢复植被590 77公顷 清理互花米草20公顷 [7] - 整治修复滨海湿地5530 03公顷 海岸线77 63千米 逐步扭转海岸带生态受损趋势 提升海洋碳汇和抵御灾害能力 [7] - 盘锦市实施辽河干流防洪提升工程 新建堤防947 7米 防洪标准提高到200年一遇 营口市实施7 9千米堤坝加固工程 增强低洼地区防潮御浪功能 [7] - 创建大 小长山岛 獐子岛 大王家岛等首批"和美海岛" 示范引领海岛地区加强生态保护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7] 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 组织省直26家成员单位编制应急预案配套方案 完善海洋灾害应急处置体系 [9] - 辽宁省自然资源厅会同省减灾办 省应急厅强化海水倒灌灾害防范措施 完成新一轮警戒潮位核定工作 蓝色潮位值平均增高3 3厘米 [9] - 采取岸段巡查 无人机航拍 卫星遥感 雷达监测 船舶观测等多种手段 形成立体化海冰观测体系 [9] - 实施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国债项目 岸基观测站点平均间隔缩小至13 68千米 构建陆-海-空-天立体观测网 一体化数据传输网 [9]
三个重点行动助推美丽海湾建设,283个海湾正在变美
第一财经· 2025-06-08 22:03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 - 全国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总体保持稳定,优良(一二类)水质比例为83.7% [2] - 283个海湾单元中,162个海湾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超过85%,其中125个海湾优良水质面积比例为100% [2] - 部分海湾河口出现污染反弹,海水水质和海洋垃圾污染影响公众临海亲海体验 [1][3] - 海上溢油等突发环境事件仍呈高发态势 [1][3] 美丽海湾建设规划 - 预计到2035年,283个海湾将基本建成美丽海湾 [1] - 《美丽海湾建设提升行动方案》提出重点推进110余个海湾建设美丽海湾,探索推进厦门市等7个城市全域建设美丽海湾 [1] - 到2027年,美丽海湾建成率要达到40%左右 [1] - 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印发《江苏省"十四五"美丽海湾试点建设工作方案》,实施"一湾一策" [5] 海洋污染治理措施 - 沿海各地正在开展美丽海湾建设提质增效行动、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行动、重点入海排污口整治行动 [3] - 聚焦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滨海盐沼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推动关键区域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提升 [3] - 江苏省连云港市开展40余次净滩活动,累计清理垃圾超10吨,2024年海湾垃圾盖度降至1.29‰ [8] - 连云港市近岸海域优良(一二类)海水面积比例为97.4%,为江苏省沿海三市最优 [8] 海洋生态系统保护 - 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退化,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任务艰巨 [3] - 国家已建立起沿海、流域、海域协同一体的综合治理体系,构建国家、省、市、海湾分级治理格局 [4] - 江苏省对每个海湾建立"两清单一目标",即存在问题清单、工程项目清单和工作目标及完成时限 [5] 政策支持与激励 - 江苏省对符合条件的省级美丽海湾给予1500万元奖励资金,获评国家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的追加奖补500万元 [6] - 连云港市自2020年开始共投资2200万元实施连岛整治修复和保护项目 [8] - 生态环境部今年初公布的第三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名单中,连云港市连岛港口区上榜 [8]
世界海洋日丨记者探访:经略海洋 有哪些创新性“打开方式”?
央广网· 2025-06-08 13:52
海洋经济发展 - 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十万亿元,对国民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显著增强[1] - 海南省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增速达10.4%,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4.1%,位居全国前列[12] - 海南省管辖约200万平方公里海域,重点培育海上风电、深海油气矿产资源开发、海洋装备智能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12] 盐碱地农业创新 - 海口市在含盐量1%-2%的重度盐碱地规模化种植盐角草(海虫草),该作物可耐受6.5%盐度并实现全海水灌溉[1][2] - 海虫草每亩种植端总收入约5万元,具有有机蔬菜、药用价值,形成"鱼草共生"生态模式[2] - 该模式实现"三不争":不争淡水、不争农田、不争粮地,同时促进近岸生态修复[2] 海洋工程材料突破 - 热带海洋工程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研发长寿命材料,解决深远海装备腐蚀问题(三亚钢材腐蚀速度达青岛3-4倍)[6] - 实验室聚焦特种视窗玻璃、岛礁材料等基础研究,填补全球热带海洋工程材料专项研究空白[6] - 全球每年因材料腐蚀损失达数千亿美元,该实验室成果将支撑深海装备寿命延长需求[6] 红树林生态经济 -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树林面积全国最大,鸟类种类从185种增至230种,发现白边侧足海天牛等指示物种[8][9] - 保护区实行分区管理(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通过生态旅游和科普活动平衡保护与发展[9] - 历史养殖污染区域通过生态修复实现环境改善,形成生物多样性提升的良性循环[8] 海洋新兴产业布局 - 海南省推动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增加值跨越式增长[12] - 加快构建深海全空间无人智能体系,提升现代海洋服务业能级[12] - 海洋经济成为海南自贸港现代化产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目标再造"海上海南"[12]
海洋生态保护向“智”向“新” 耕牧“蓝色粮仓”奏响向海图强海洋牧歌
央视网· 2025-06-08 13:49
海洋生态修复 - 江苏南通投放20个3D打印牡蛎礁修复生态礁体 采用超快硬固废基材料技术模拟天然牡蛎礁的多孔结构 [8] - 福建厦门修复1.5公里观音山沙滩 构建"耳朵"型角状结构抵御台风 预计2025年底完成23.26公顷沙滩修复 [11][13] - 广西北海开展红树林保护志愿活动 红树林可消减风暴潮灾害 保护沿海社区基础设施 [17][19] - 海南三沙实施珊瑚礁人工生态修复工程 建立保护区并减少人类活动影响 [20][21] 海洋经济发展 - 一季度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达2.5万亿元 同比增长5.7% 增速高于GDP 0.3个百分点 [24] - 一季度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4.5% 山东省荣成年产鲍鱼占全国10%以上 采用"南北对调"季节性养殖模式 [26] - 广西防城港建成西南最大冷链物流园区 开拓西部陆海新通道市场 金鲳鱼产量全国第二 [28] - 海南陵水建成国内首个黄鳍金枪鱼养殖示范基地 实现远洋鱼类规模化养殖 [34] 创新养殖技术 - 山东荣成实施藻贝参生态立体养殖 提高海域利用效率 创造显著经济效益 [26] - 广西创新金鲳鱼"陆海接力"培育模式 通过两次搬迁提升种苗供应链质效 [28]
守护南海“生态明珠”!三沙创新海洋协同保护模式
新华社· 2025-06-06 09:08
海洋生态保护模式创新 - 三沙市创新构建"保护机构+渔民+科学家"协同保护模式,探索科技赋能、全民参与的立体化海洋生态治理新路径 [1] - 通过智能监测与栖息地修复,主要岛礁记录海龟蛋巢1500余窝 [2] - 科研团队首创"珊瑚树"技术,珊瑚断枝年生长速度达15厘米,年补种幼苗超10万株 [5] 海龟保护成效 - 西沙北岛作为我国最大绿海龟自然产卵场,2024年标记保护海龟蛋巢227窝,救助伤病海龟77只 [2] - 渔民巡护队覆盖10余座岛礁,渔民参与日常巡护占比达80%,幼龟成活率较2020年前大幅提升 [2] - 新划定北岛海龟保护临时管控区,强化保护力度 [2] 深海蓝洞科研与监护 - 永乐龙洞(世界最深海洋蓝洞)启用光电一体化监控系统,首次实现全年动态监护 [3] - 构建"海面—水体—海底"三级监护网络,拦截违规作业23次,同步开展15项前沿研究 [3] - 周边海域珊瑚覆盖率较保护前提升12%,海龟、砗磲频繁现身 [4] 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 - 永兴岛海域人工珊瑚修复育苗基地培育14.3万株珊瑚幼苗,为西沙最大规模 [5] - 采用"科研单位动态监测评估+渔民跟踪清理捕捞"模式,高效清除长棘海星等敌害生物 [5] - 珊瑚移植断枝从5厘米生长至15厘米,新生珊瑚丛吸引笛鲷等鱼类栖息 [6] 科技赋能生态保护 - 永乐龙洞保护站实现深海喀斯特地貌全年动态监护,成为地球化学研究天然实验室 [3] - 红外监控与智能预警系统应用于海龟蛋巢保护及违规作业拦截 [2][3] - "海底苗圃"金属培育架技术显著提升珊瑚修复效率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