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生态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加强管控海洋垃圾 建设红树林保护区 印尼推进海洋生态综合治理
人民日报· 2025-09-12 06:00
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北部海岸,一片红树林静静铺展开来。木栈道蜿蜒其中,虫鸣与鸟叫交织回荡。游 客或漫步林间,或在咖啡馆小憩,还能体验露营、徒步、独木舟、快艇、皮划艇等活动,体会自然的多 样乐趣。林子深处,工作人员正清理树根间的垃圾,默默守护着湿地环境。 在印尼,这样的红树林自然公园还有许多。近年来,印尼政府更加重视海洋和湿地生态保护工作。近 日,印尼海洋事务和渔业部启动了"健康无废弃物海洋"计划及国家红树林保护区建设,全面推进海洋生 态综合治理。"健康无废弃物海洋"计划旨在通过陆海统筹治理措施,从河流、海岸、小岛、港口及海上 活动等环节全链条管控海洋垃圾,力争到2026年将排入海洋的垃圾减少40%,到2029年减少70%。印尼 海洋事务和渔业部正与相关部门、地方政府、私营机构、学术界和非政府组织等合作推进该计划,目前 已与雅加达和巴厘两省签署谅解备忘录。 根据印尼国家废弃物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2025年印尼废弃物产量预计将达5006万吨,其中约2002万吨 可能流入海洋。渔船监测数据显示,受海洋垃圾影响,鱼类数量不断减少,爪哇海因污染不再适合鱼类 产卵,印尼渔场正逐渐向东部、西部和南部海域转移。 在治理海洋垃圾 ...
携手向海 共筑蓝色新未来
广西日报· 2025-09-05 11:16
政策与机制建设 - 广西出台向海经济建设海洋强区三年行动计划 明确打造中国—东盟海洋合作新高地为核心目标[4] - 推进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和马中关丹产业园二期建设 搭建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等平台[4] - 第一届中国—东盟国家蓝色经济论坛汇聚10余国500余位嘉宾 签署多项海洋科技与生态保护协议[4] 科技合作与产业发展 - 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与11国科研机构合作 实施25项海洋领域国际合作项目(2018-2024年)[6] - 广西—东盟海洋产业发展联盟成立 汇聚100多家机构深化蓝色经济合作[6] - 海藻综合利用国际示范基地实现麒麟菜养殖与卡拉胶提取技术产业化突破 获国家级技术合作奖[7]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与缅甸共建红树林保护修复国际合作示范基地 在广西合浦和缅甸巴马若感开展生态修复示范[8] - 中国—东盟海洋国际研究生培养计划招收多名东盟留学生 开展12期国际培训累计培养220名人才[8] - 建成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推动海洋遥感技术在东盟应用示范[8] 国际合作与论坛活动 - 2025年9月将举办面向东盟蓝色经济合作发展论坛 聚焦海洋生态保护与科技创新合作[5] - 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与印尼签署《海洋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 共商海藻养殖与微塑料治理[3] - 2025年中越北部湾联合增殖放流活动在北仑河口举行 强化区域渔业资源合作[1]
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1 10:58
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 - 广西采用"生态保护修复+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累计建设抛石沙坝200米 整治滩面82.72公顷 形成海岸综合防护体系 [4] - 犀丽湾修复后沙滩平均波高衰减率达63.38% 绿化覆盖率超80% 带动2000多名当地群众就业 获评广西文化旅游打卡点 [7] - 累计投资近40亿元实施10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整治岸线195公里 修复滨海湿地约3300公顷 [7] 海洋生态保护成效 - 布氏鲸累计识别头数超70头 中华白海豚种群超400头 成为北部湾海域生态健康表征 [8] - 创新构建"红树林—海堤—植被防护"生态分层模式 打造我国第一条生态海堤 列入全球八大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 [9] - 近岸海域水质连续12年保持优等 总体综合指标持续领跑全国 北海银滩和涠洲岛入选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11] 产业协同发展 - 发展生态渔业 成功升级打造渔业等千亿元产业 [11] - 形成海洋生物医药 海洋工程装备等13条创新协同产业链 累计新增发明专利205项 新建企业研发中心9个 [11] - 生态旅游康养旅游等新业态规模迅速扩大 北部湾滨海度假养生线路成为网红打卡地 [11]
“辽”望蓝绿山海情——全国生态日主题采访走进辽宁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19 19:08
经过生态修复,营口市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再现岸绿滩红景象。记者 陈雨摄 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管理局丹顶鹤野化基地的丹顶鹤。记者 陈雨摄 山海风韵,尽在辽宁。近年来,辽宁省自然资源厅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近日,全国生态日主题采访活动在辽宁开展,一起来看这片老工业基地的钢铁筋骨中,如何长出蓝绿交织的生态脉络。 因地制宜,奏响蓝绿和弦 "瞧,这就是鞍钢矿业生态园。"与记者想象中的飞沙走石场景不同,这里花果飘香,一片翠色。 鞍钢矿业大孤山铁矿是新中国第一座恢复生产的铁矿山。百年开采,共和国的"工业长子"用炽热钢水浇筑出时代辉煌,却也留下了大地伤痕。开采过程 中形成了百万立方米的岩石堆,破坏自然植被、损毁土地,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2004年起,大孤山铁矿针对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制定一系列措施,尤其是在排岩场的生态修复上,明确工作目标、推动绿色转型、创新技术手段, 将排岩场打造成为生态园。如今的排岩场植株成活率达95%以上,实现边坡绿色全覆盖,生机盎然。 历史的"疮疤"终将愈合,自然生态逐步恢复。"过去这里扬尘很严重,出门一趟衣领就成了黑的,现在背靠千山风景区 ...
“两山”理念的广西实践
广西日报· 2025-08-15 09:36
生态修复与保护成效 - 钦州市犀丽湾修复后沙滩平均波高衰减率达63.38% 绿化覆盖率超80% 带动2000多名当地群众就业[3][4] - 广西累计投资近40亿元实施10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整治岸线195公里 修复滨海湿地约3300公顷[4] - 荔江国家湿地公园投入1.15亿元实施生态修复 植被覆盖率从15%大幅提升[5] - 桂林漓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总投资54.91亿元 修复面积达47664公顷[6] - 忻城县石漠化面积减少500余平方公里 森林覆盖率从不足50%提升至67.22%[11][12]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 - 崇左市白头叶猴数量从2003年598只增至1400多只 年出生率增长2%-3%[1][7][9] - 渠楠屯通过自然教育基地年均接待游客超1000人 村集体年增收约10万元[9] - 广西建立223处自然保护地 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全国第三[9] - 北部湾布氏鲸累计识别超70头 中华白海豚种群超400头[10] - 东黑冠长臂猿中国境内种群从3群19只增至5群39只 瑶山鳄蜥达510只[9] 生态产业发展 - 广西林草产业总产值2024年达1.069万亿元 在全国率先突破万亿大关[13] - 2025年上半年林草产业总产值5495亿元 同比增长24.3%[13] - 忻城县金银花种植面积10万亩 年产值1.5亿元 合作社单户销售额超200万元[11] - 农业领域打造多个千亿元产业 12个品牌总价值达906.8亿元[14] - 工业领域推进超3700项亿元以上补链强链项目 新能源等10多种产品产量全国前十[14] 环境质量提升 - 广西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2018年91.6%提升至2024年97.1%[15] - 2025年上半年PM2.5浓度降至28.5微克/立方米[15] - 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连续7年超96% 2025年上半年7个设区市进入全国前十[15] - 近岸海域水质连续12年"优" 综合指标持续领跑全国[15] - 北海银滩和涠洲岛先后入选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15]
以青春之力护碧海银滩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12 17:38
2024年,南海生态中心珊瑚礁监测研究青年突击队入选自然资源系统青年突击队组建名单,并被评为青年突击队示范 集体。作为自然资源系统青年突击队先进事迹巡回宣讲团成员之一,突击队队员参与并完成了14场巡回宣讲,线上线下听 众人数累计超1万人次,获得了自然资源系统单位的广泛认可,取得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近日,为进一步激励和带动青年干部立足本职、锐意进取、成长成才、建功立业,近日,南海生态中心新组建了8支青 年突击队,并举行了授旗仪式。这些突击队将围绕中心核心任务,在海洋生态保护、科研攻关和应急响应等关键领域贡献 青春力量。 勇攀科技高峰 海洋生态风险预警监测青年突击队 南海局供图 海草床调查研究青年突击队 南海局供图 智能化生态浮标青年突击队 南海局供图 海洋生态应急青年突击队围绕核事故、赤潮、溢油、危化品事故等海上应急,核电冷源致灾生物暴发等生态灾害应 急,海洋工程建设生态影响等工作,努力提升海洋生态应急响应能力,优化完善应急工作模式,锻造常备不懈、随时应战 的青年技术团队,为海洋生态应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助力保护海洋生态安全、保障海洋经济发展。 新成立的业务发展规划与技术服务拓展保障青年突击队,主要围绕 ...
广西钦州:清理“定置网” 守护海洋公园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01 11:05
清理整治行动 - 广西钦州市多部门联合开展定置网清理整治行动 累计清理定置网34张 围网长度约15公里 净化海域面积约13.31平方公里 [1] - 清理行动有效保护了茅尾海国家级海洋公园自然生态 [1] - 定置网俗称"迷魂阵"或"绝户网" 是国家明令禁止的非法捕捞方式 具有网目尺寸小 设置跨度长 捕捞范围大等特点 [1] 非法捕捞危害 - 定置网对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大小鱼虾通捕 [1] - 定置网对海上作业和船舶航行造成严重安全隐患 [1] 整治工作规划 - 钦州市政府2025年5月印发通告 明确在全市管辖海域范围内开展定置网清理整治工作 [1] - 重点清理整治区域包括三娘湾白海豚栖息地海域 红树林保护区海域 平陆运河出海口航道海域等 [1] - 清理整治对象包括塞网 渔箔 围海 地笼等各类违法违规网具及其附属设施 [1]
共话海洋保护地建设和南极公海生态保护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8 10:49
论坛背景与主办方 - 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分论坛主题为"落实昆蒙框架:海洋保护地建设和南极公海生态保护",于7月4日在贵阳举行 [1] - 论坛由保护国际基金会主办,贵州省自然资源厅承办,中国海洋保护智库联盟、厦门大学协办 [1] - 论坛邀请多名国际嘉宾及行业权威进行主旨演讲及讨论 [1] 南大洋生态保护现状与措施 - 南大洋已知海洋生物超过17000种,海域面积约占全球海洋总面积的10% [1] - 在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双重压力下,亟须优化保护区布局、扩大保护范围,强化区域生态监测 [1] - 需基于生态廊道建设提升生态连通性,构建覆盖全域、动态的海洋保护区网络体系 [1] 全球海洋保护目标与策略 - 至少需要对全球30%的海洋实施有效保护以维持韧性、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海洋环境 [1] - 最有效途径之一是及时划分海洋关键保护区,减少或消除人类活动影响 [1] - 中国推动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确立2030年保护至少30%全球陆地和海洋的"3030"目标 [1] 公众教育与海洋治理 - 野生救援中国团队通过拍摄纪录片、办展览等形式科普海洋物种保护及保护地建设知识 [1] - 致力于提升公众对海洋保护地认知,助推海洋生态保护工作向大众化发展 [1] 贵州的生态保护贡献 - 贵州虽处内陆但积极关注海洋生态保护,加强与沿海地区和国际社会交流合作 [2] - 统筹实施乌蒙山区、武陵山区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 [2] - 推进赤水河流域、乌江流域等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筑牢长江和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2] 论坛意义与专家观点 - 论坛为海洋保护区建设和公海生态保护提供新智慧 [2] - 11位嘉宾在圆桌讨论环节从气候变化、物种多样性等角度提出公海保护区建设建议 [2]
让海洋成为更优质“宝库”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9 10:21
生态文明成果案例 - 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发布4个生态文明成果案例,包括斑海豹、海草床、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展现北海区海洋生态文明成果 [3] - 北海局立足海洋自然资源管理职责,承担北海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保护修复任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3] 斑海豹监测与保护 - 斑海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渤海海洋旗舰物种,在维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5] - 北海生态中心构建斑海豹预警监测指标体系和栖息地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种群资源分布、上岸点环境特征等4个维度 [5] - 2025年冬季辽东湾浮冰区观测到斑海豹57头次,其中幼崽15头次,占比26% [8] - 2025年3月20日辽河口三道沟斑海豹上岸量达364头,创历史新高,显示栖息地生境状况稳中向好 [8] 海草床资源调查 - 海草床与红树林、珊瑚礁并称"三大典型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高效"蓝碳"储存功能,2020年调查显示北海区海草床面积6656公顷 [10] - 2024年北海区新发现两处海草床,青岛唐岛湾306公顷,潍坊弥河口367公顷,总面积较2020年提升10% [10] - 唐岛湾海草床是山东省最大鳗草海草床,海草盖度82%,平均生物量213.35克/平方米,生长状况良好 [11]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 北海局构建涵盖项目实施、验收、监测评价的完整生态保护修复业务支撑体系,监管139个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13] - 2024年制定《北海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监管工作细则》,牵头编制《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后评价指南》 [13] - 参与3项国家标准和6项行业标准制定,完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标准体系 [14] 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北海局开展海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核算及转化路径研究,创建适用于北方海域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 [17] - 在黄河口、辽河口等5个典型区域试点核算,编制海洋生态产品清单,探索碳汇交易、生态旅游等转化路径 [17]
广东发布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1 14:15
政策法规框架 - 广东省首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将于7月1日施行 共七章五十三条 [1] - 法规围绕海洋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科技创新 绿色发展 开放合作 综合服务与保障五大方面系统设计 [1] - 要求沿海县级以上政府统筹开发陆海资源 实施海岸线分类保护与利用 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 [1] 产业培育方向 - 引导电子信息企业向海洋领域拓展 提升高端海洋电子装备研发能力 加快物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应用 [2] - 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巩固提升 重点突破深潜器 无人船艇 水下机器人等新型装备关键技术 [2] - 编制海上风电发展规划 完善产业链 推动深远海风电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 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 [2] 海洋牧场建设 - 明确现代化海洋牧场配套基础设施和产业用地用海保障措施 建立养殖用海审批联动机制 [2] - 推动同步核发海域使用权不动产权证和水域滩涂养殖证 制定深远海养殖装备规范标准 [2] - 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创新试验区 开发海上水产养殖保险品种 [2] 生态保护机制 - 提出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总体要求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环境质量底线 资源利用上线 [2] - 加强海洋生态空间管控 提高海岸线利用效率 拓展深远海发展空间 规范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 [3] - 推进海域立体分层设权 探索海上风电 海洋养殖 海底管线等分层用海模式 [3] 环境修复措施 - 要求加强红树林 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的系统保护 推进滨海湿地 海湾等海洋生态屏障修复 [3] - 建立海岸线占用与修复平衡制度 完善整治修复资金投入机制 推进美丽岸线建设 [3] 资源管理优化 - 开展海洋资源基础调查和测绘 加强海洋数据空间建设 促进数据汇聚共享 [4] - 依法保障涉海项目用地用海用岛用林需求 探索优化用海用岛项目审批程序 [4] - 细化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制度 完善招标 拍卖 挂牌出让机制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