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智慧能源

搜索文档
九洲集团(300040) - 300040九洲集团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
2025-05-30 08:26
公司概况 - 公司创立于1993年,专注智能配电网和网络能源领域,2010年在创业板上市,股票代码300040 [1] - 拥有智能配电网、新能源、综合能源服务三大核心业务板块,由三个业务集团公司管理,旗下超40家子公司,覆盖国内十多个省份和地区 [1] - 构建研究、制造和营销三大运营支撑平台,形成“铁三角”营销服务网络,覆盖30个省市自治区 [1] - 是国家电网多个省公司集中采购供应商,产品和解决方案应用于多个行业数千个国内外项目 [1][2] - 是国家重点布局软件企业,获多项荣誉,连续多年获纳税信用A级等称号 [2] - 2015年起向“制造业 + 服务”发展,形成现代智能制造新模式 [2] 业务成果 智能配电网领域 - 深耕30年,研发水平领先,拥有超200项专利,产品覆盖70余国家及地区 [3] - 2024年度业务订单额超8亿元,同比增长超30%,2025年1季度中标金额超2.6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 [3][4] 新能源发电领域 - 截至2024年12月,累计建设、控制和持有新能源电站装机容量超2.7GW,在建和已拿到指标项目容量1GW,开发中权益容量超2GW [3] - 2024年底,风电资产装机容量246兆瓦,较去年同期增长100兆瓦;光伏发电资产装机容量298.6兆瓦,与去年同期持平 [13] - 2024年上网电量超10亿千瓦时,风电上网率90% - 95%,光伏上网率95% - 97% [13] 综合智慧能源板块 - 提供多能互补解决方案,包括“分散式风电 + 供暖”、生物质热电联产业务、储能等业务模式 [14] - 已获取5个乡镇供暖资产/特许经营权,预计最早2025年四季度至2026年上半年项目并网落地 [9] - “分散式风电 + 供暖”业务预计收益率超10%,发电收入占比超90% [16] 业务策略 智能配电网业务 - 加大市场和营销投入,组建大客户销售团队和海外销售团队 [3] - 提升研发水平和产品竞争力,在江苏扬中建立新研发中心 [3] - 整合集团资源,利用新能源业务合作伙伴关系拓展设备销售市场 [3] 发电资产持有与出售 - 控制总权益容量规模在1.5GW - 2GW之间,新建项目长期持有,出售老项目 [6] - 采用100%股权出售模式,力争保留已售电站日常运维 [6] 行业问题 - 行业国补拖欠普遍,拖欠周期2 - 3年,公司账上约10亿国补应收款,回款周期是主要问题 [4][5] - 应收国补均为电费补贴,拖欠款从2017年开始滚动形成,不同省份回款进度不一 [7] 政策影响 - 存量项目可沿用保障性电价,避免收益受损,电价调整温和 [8] - 新增项目通过竞价确定机制电价,对冲市场波动风险,降低收益不确定性 [8] 年度经营目标 - 智能配电网业务营收增长30% [17] - 新能源发电业务营收增长10% [17] - 综合智慧能源业务营收增长10% [17]
九洲集团2024年财报解读:净利润暴跌678.26%,经营现金流大幅缩水
新浪财经· 2025-04-23 23:08
营收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14.81亿元,同比增长22.09% [1] - 智能配电网业务收入4.86亿元(占比32.81%),同比增长20.26% [1] - 新能源发电业务收入3.87亿元(占比26.14%),同比下降8.91% [1] - 新能源工程业务收入1.15亿元(占比7.79%),同比大增136.41% [1] - 综合智慧能源业务收入4.79亿元(占比32.36%),同比增长60.30% [1] 净利润与亏损原因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45亿元,同比减少678.26% [2] - 生物质电站投资效益不及预期,计提固定资产减值损失4.22亿元 [2] - 权益持有生物质公司投资收益损失0.68亿元 [2] - 收购沈阳昊诚电气产生的商誉计提减值准备0.26亿元 [2] - 信用减值损失0.88亿元,其中生物质电力应收账款坏账准备0.59亿元 [2] 费用变化 - 销售费用6100.77万元,同比增长35.23% [4] - 管理费用1.23亿元,同比增长12.01% [5] - 财务费用1.44亿元,同比下降6.01% [6] - 研发费用1815.97万元,同比下降24.19% [7] 现金流状况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26亿元,同比减少80.06% [10] -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3.3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6.85亿元有所改善 [11] -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70亿元,同比增长263.17% [12] 业务战略与未来展望 - 推进"风光新能源 + 智能装备制造"双引擎业务格局 [14] - 通过数字化、智能化优化业务结构、生产成本和营销渠道 [14] - 深化生态链合作,优化资金结构,加强应收账款和存货管理 [14] - 行业政策逐渐稳定和公司应对措施逐步实施有望改善经营状况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