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练习生》
搜索文档
“赵露思事件”背后,是许多经纪公司的生存困境
36氪· 2025-08-06 07:50
行业生态变化 - 经纪公司与艺人关系紧张 资源分配与发展支持力不从心 反映娱乐产业潜藏危机 [3] - 长剧集项目数量持续收缩 平台对自有项目艺人使用权把控严格 倒逼经纪公司调整生存策略 [3] - 经纪公司转向短剧 直播电商等新兴领域 或寻求与大型公司/平台深度绑定 或聚焦垂直赛道专攻特定领域 [3] 艺人梯队建设困境 - 经纪公司战略重心转向签约低龄艺人 试图打造长期艺人梯队 但新人培养周期漫长且充满变数 [4] - 张艺兴重金打造女团未能打开市场 乐华娱乐女子团体EVERGLOW因后续发展乏力于2025年5月解散 [4] - 头部艺人流失造成重大财务冲击 任嘉伦离开使欢瑞世纪艺人经纪收入损失约3483万元(占原收入80%) 鞠婧祎解约直接冲击丝芭传媒营收 [7] 头部依赖风险 - 王一博个人贡献乐华娱乐营收超30% 头部效应显著使公司业绩易受个人发展波动影响 [9] - 虞书欣解约使华策失去新生代头部艺人 艺人梯队出现明显空缺 资源分配需重新调整 [9][10] - 吴某凡事件导致耀莱影视股价暴跌 相关影视项目搁置 直接损失超亿元 [7] 新人培养挑战 - 平台倾向使用"熟面孔" 新人试错空间有限 经纪公司资源投入难以获得回报 [11] - "以老带新"模式难以为继 平台剧集产能缩减且掌控选角权 新人难以获得有记忆点角色 [11][16] - 综艺产能下降使新人上升通道收窄 平台更倾向邀请头部艺人保障热度和商业回报 [19] 合约模式变革 - 传统签约模式以长期绑定与全链条管控为核心 收入按比例分成且含高额违约金 [20] - 视频平台主导合作模式变革 直接与艺人合作或自建经纪体系 稀释传统经纪公司资源中介价值 [22] - 艺人与经纪公司存在权力失衡 流量艺人可凭借影响力博弈 但新人仍缺乏议价能力 [20] 行业转型方向 - 大型经纪公司与视频平台深度绑定 换取定制化资源包与流量倾斜 如S+剧集主角配额 综艺招商分成倾斜 [22] - 中小经纪公司投靠大型公司或转型MCN机构 需从"掌控资源"转向"创造价值" [24] - 行业需建立专业服务与职业价值共生关系 通过定制化培训 精准资源匹配和平等合约设计实现可持续发展 [24]
中国影视产业重心南移,“江浙沪”成了最大赢家?
虎嗅APP· 2025-05-31 18:30
中国影视产业重心南移 核心观点 - 中国影视产业呈现"南升北降"格局,长三角地区成为项目聚集地,北方影视基地如青岛东方影都、北京怀柔等面临空置困境 [3][5][7] - 产业南移由政策扶持、产业集群效应、交通便利性及性价比共同驱动,横店辐射形成的长三角产业链协同优势显著 [16][17][18] - 轻资产运营模式成为行业下行周期中影视基地生存的关键,北方重资产投入的产业园面临成本回收难题 [21][22] 北方影视基地衰退原因 - **项目锐减**:青岛东方影都2024-2025年仅3部电影立项,综艺项目自《舞台2023》后断档,怀柔基地1/3剧组为短剧 [7][9] - **成本劣势**:青岛影棚租金达2-5元/平米/天,千万级场租门槛劝退中小剧组,南方普遍低至1元/平米/天 [11] - **地理局限**:北方季节性气候影响拍摄,青岛交通非枢纽属性增加转场难度,长三角可实现"一日达"资源调度 [12][13] 长三角崛起关键因素 - **产业集群**:无锡影都2024年承接20+项目,湖州承接横店溢出古装剧,苏州聚焦短剧,扬州布局电影基地 [16] - **政策红利**:江苏省对获奖影片最高奖励500万元,票房超1亿影片追加300万补贴,无锡提供注册至龙标全流程服务 [18] - **服务优化**:无锡影都协调周边酒店将剧组住宿成本压至100元/晚,整合景区资源提供外景支持 [21] 行业转型方向 - **轻资产运营**:10-20个中小型影棚组合更适应当前市场,外包服务降低人力成本,避免东方影都式配套闲置 [22] - **业态多元化**:北方基地转向短剧承接,南方依托横店资源保持电影/综艺/剧集全品类覆盖 [7][16] - **成本重构**:南方通过集群效应降低群演、设备调度边际成本,形成租金与服务综合性价比壁垒 [17][21]
退圈、互撕、转行,选秀偶像时代荒诞落幕
36氪· 2025-04-21 16:50
选秀时代的兴衰历程 - 2018年《偶像练习生》开播,标志着内娱“偶像元年”的开始,并取得爆炸性播出效果 [2] - 同年腾讯视频《创造101》开播,进一步催生了新的偶像时代,在造星能力、商业盈利和市场发展上具备划时代意义 [4] - 选秀节目的辉煌仅持续四年,从2018年开启至2021年《青春有你3》因“倒奶事件”取消总决赛而戛然而止 [5] 行业根本问题与衰落原因 - 行业根本原因在于内娱始终未能搭建完整的偶像产业链,偶像经济过度依赖选秀节目这一前端流量入口,抗风险能力持续削弱 [8] - 与韩娱相比,内娱市场缺乏偶像文化与产业基础,无法提供持续的内容供给,导致“决赛即高光”的市场现状 [8] - 与《超级女声》等传统选秀相比,新时代选秀偶像属于圈层化产品,大众认知度有限,例如顶流蔡徐坤的认知度不及李宇春 [8] - 在“倒奶事件”前,饭圈乱象、集资打投、恶意营销等问题已层出不穷,选秀演变为一场魔幻秀 [6] 后选秀时代现状 - 选秀停播后,部分偶像如蔡徐坤仍在坚持发专辑,金子涵加入新女团,ONER以三人组合形式坚持活动 [10] - 更多未成功出道的选手回归普通生活,例如利路修、金子涵退圈,以及徐炳超卖包子、董岩磊卖烧烤等 [11][12] - 2025年4月6日,《创造营亚洲》Next1DE成团,但其官方微博粉丝数在成团四天后仍未突破一万,与昔日NINEPERCENT成团盛况形成惨烈对比 [11] 行业未来展望 - 观众对选秀娱乐形式的需求仍然存在,未来可能有新的选秀模式诞生,但奶票、打投、集资等模式将不被允许 [14] - 平台和资本不会放弃偶像经济,但需要寻找不引发粉丝毁灭性激情的恰当时机和方式 [14] - 选秀节目旺盛的生命力依托于民众对掌控时代审美选择权的需要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