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icon
搜索文档
最后一堂哲学课
第一财经· 2025-07-23 15:37
朱锐生平与学术贡献 -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杰出学者特聘教授,2018年从美国回国,精通古希腊语、拉丁语、德语、英语等多门语言,研究领域涉及心灵哲学、神经美学、古希腊哲学等 [4] - 2022年夏季确诊直肠癌晚期,经历化疗后仍坚持授课,2024年春季学期为人大最后授课学期,课程引发广泛关注,线下教室超60人容量,线上单节课约200人参与 [1][2][4] - 通过"艺术与人脑"课程展示旅行者1号拍摄的"淡蓝圆点"地球照片,阐释宇宙视角下人类文明的渺小与内卷的无意义性 [4]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创作背景 - 2024年7月12日转入安宁病房后,主动邀请记者解亦鸿进行10天对谈(7月15日至25日),以口述形式完成著作,内容涵盖生命、死亡、教育、内卷等议题 [1][5] - 著作封面设计为淡蓝色珊瑚岩质感,印有拄登山杖的剪影形象,中信出版社计划于2025年3月出版 [1][8] - 姐姐朱素梅撰写后记《我想对你说》,记录朱锐临终前对哲学概念的清晰表述及面对死亡的宁静坦然 [8][10] 哲学思想与社会关怀 - 提出"哲学就是练习死亡"的苏格拉底式观点,认为死亡恐惧源于无知,强调通过理智训练区分想象与事实,主张死亡是生命肯定而非否定 [5][6] - 批判内卷机制,指出其根源在于欲望单一化而非资源不足,倡导通过欲望多元化改造实现"高欲望低内耗社会" [4][5] - 教育理念强调培养自尊为首要目标,主张通过自主决策塑造人格,该理念源自童年未被尊重的个人经历 [11][12] 社会影响与人格特质 - 疫情期间坚持为弱势群体发声,多次拨打市政热线反映保安歧视性审查问题,践行罗素"对人类苦难同情"的哲学信条 [11] - 临终前仍保持学术严谨性,营养液维持状态下能清晰表述哲学概念,其精神能量通过著作持续影响读者 [10] - 逝世时(2024年8月1日)终年56岁,过程镇静坦然,面带微笑,体现哲学家对死亡的超脱 [1][6]
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安顿自己|《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分享会
新京报· 2025-07-16 17:11
书籍出版信息 -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由中信出版集团于2025年4月出版,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朱锐 [5][13] - 书籍内容包含朱锐临终前十天的口述对谈、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最后一堂课及对学生寄语 [1][13] - 书籍主题聚焦生命与死亡的哲学思考,融合古希腊哲学、庄子生死观及存在主义等多元视角 [14] 书籍内容核心 - 朱锐通过哲学论证提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主张通过谈论死亡来更好地理解生命 [13][14] - 书中探讨如何用哲学抵抗虚无与恐惧,包括个体生命意义、死亡积极性及爱的终极释义等议题 [3][14] - 朱锐在书中直面身体疼痛与功能丧失的过程,但始终保持无畏态度 [13] 书籍相关活动 - 2025年7月19日在中信书店三里屯店举办新书分享会,嘉宾包括朱锐同事刘畅、对谈记者解亦鸿及主持人李雷 [2][5][9][11] - 活动由新京报书评周刊与中信出版集团联合主办,主题为"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安顿自己" [5][15] 作者背景与影响 - 朱锐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从事哲学研究30余年,临终前十天仍坚持哲学对话 [13][14] - 其"哲学家不惧死亡"的课堂言论引发广泛关注,书籍被视为"留给世界的爱与告别" [1][13] - 书籍试图通过哲学思辨解决"如何用论证消除死亡恐惧"的终极问题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