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就是力量》

搜索文档
《团结就是力量》这样诞生(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6-05 05:56
历史背景与创作起源 - 歌曲《团结就是力量》于1945年10月8日发表在《晋察冀日报》,是抗战精神的象征,80多年来持续激励民众斗志 [2] - 词曲作者牧虹(赵鸿模)和卢肃(卢方平)均于1938年奔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分别进入文学系和音乐系,奠定创作基础 [4] - 两人加入西北战地服务团后深入前线,反对脱离实际的创作风格,主张为战士和农民创作具有战斗力的作品 [5] 创作过程与时代意义 - 1943年反"扫荡"期间,为配合减租减息斗争,牧虹在老乡房顶用20分钟完成歌词,卢肃随后在磨盘上仅用十几分钟谱曲 [6] - 创作灵感源于真实事件:卢肃妻子管林被陌生农村妇女冒生命危险认领为亲人,体现军民团结的力量 [7] - 歌曲旋律被卢肃长期酝酿,歌词"比铁还硬,比钢还强"直接呼应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历史必然性 [7] 文化传承与现代影响 - 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天安门广场数万群众自发高唱此歌,展现灾难中的民族凝聚力 [8] - 歌曲精神延续至不同时代:从抗美援朝王成、大庆油田王进喜,到解放军抗洪、歼-10研发等事件,均体现团结奋斗的核心价值 [8] - 词曲作者后代(赵姗姗、卢乔)通过历史照片和回忆,揭示创作者从"富家子弟"到革命文艺工作者的转变历程 [3][4][8] 人物背景与思想转变 - 牧虹19岁时为徐州富裕家庭子弟,25岁在延安穿粗布衣系麻绳,完成从"少爷"到革命者的蜕变 [3] - 两位作者均受延安磁吸效应影响,放弃原有生活投身革命,其作品直接服务于"工农兵"的文艺座谈会方针 [5][6] - 西北战地服务团在日军"三光政策"下坚持创作,战友牺牲进一步激发《团结就是力量》的创作动机 [6]
这首歌写进了咱老百姓的心坎里(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6-05 05:56
红色旅游发展 - 北庄村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成为远近闻名的幸福村 [1][3] - 村里建起露营地,吸引大量游客前来采摘和游玩 [1] - 村里举办新春联欢会,《团结就是力量》是每年必唱曲目,吸引全村老老少少参与 [5] 村集体经济 - 村集体年收入从6万多元增长到100多万元 [1] - 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自来水全天供应,厨房全部电气化,建起文化广场 [5] - 年轻人回乡发展,在附近景区开文创店、包观光车,收入可观 [5] 历史背景 - 北庄村是《团结就是力量》的诞生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1][2] - 抗战时期村民积极参与抗日活动,35人参加平山团,50多位青年参加八路军 [2] - 解放战争时期村民腾出上百间房屋支援中央机关 [2] 基础设施建设 - 2003年村民团结修田间路,进展顺利,村民主动让出田地并分段维护 [3] - 1958年搬迁后村民团结开山凿渠、拓荒造地,克服困难 [3] - 村里建起文化广场,每月放一次电影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