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乡村旅游
icon
搜索文档
令人向往的乡村多起来了
人民日报· 2025-11-16 17:15
让乡村更令人向往,要建设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 年规划的建议》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贯彻落实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意 愿、切实回应农民诉求,逐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 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要坚持城乡各美其美,在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发展融荣与共的同时,保留乡 村特色。我们要建设的和美乡村,应既有自然生态之美,又有人文精神之魂;既有产业兴旺之实,又有 文化繁荣之丰;既有现代设施之便,又有乡风民俗之淳,这样的乡村怎能不吸引人? 让乡村更令人向往,要发挥好良好生态环境这一优势。田园风光、诗意山水,这些城市稀缺的资源是乡 村的宝贵财富。浙江省安吉县余村,一个曾因开山采矿而生态恶化的村庄,通过关停矿山发展生态旅 游,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较转型前增长10余倍,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范例。广袤乡村,一 个个"余村"美丽蝶变,充分说明,擦亮生态这块金字招牌,乡村能更吸引人,土地上能"长"出金元宝。 让乡村更令人向往,要保护传承好传统文化,让乡村保持内在吸引力。把农耕文明优秀遗产与现代文明 要素结合,让其在新时 ...
一条河带美一个村(我家门前有条河)
人民日报· 2025-11-13 06:19
文章核心观点 - 通过持续的生态治理和社区参与,增江河蒙花布村段的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并成功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转化 [1][2][3][5] 环境治理与生态改善 - 2008年成立村级河道巡逻队,并组建环保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河岸清洁、垃圾分类宣传和生态保护科普工作 [1] - 2017年政府启动增江河系统综合整治工程,蒙花布村段被纳入重点治理范围,实施了河道清淤、污水治理、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 [2] - 治理后增江河恢复清澈,岸边植被葱郁,滩涂变为金黄沙滩,并修建了亲水平台 [2] - 生态改善使增江河呈现碧波荡漾、鱼翔浅底的景象 [3] 旅游业发展与经济效益 - 生态改善吸引了大量游客,周末和节假日有游客在沿江绿道骑行漫步、沙滩露营野餐 [2] - 村里已发展16家民宿和10家农家乐,共计120间客房,假期时常一房难求,进村公路车辆排队达几公里 [2] - 村里打造了农耕体验园等景点,最多一年接待游客超过23万人次 [2] - 民宿、餐饮等文旅相关收入达数百万元 [2] 社区参与与返乡就业 - 生态旅游的成功吸引外出打工村民返乡创业,部分村民开设特色小店或加入民宿管理团队 [2] - 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生态美转化为发展美 [2][3] - 守护河流被视为守护家乡发展和未来的关键 [3][5]
(走进中国乡村)西藏巴松措湖畔:农牧民吃香“旅游饭”
中国新闻网· 2025-11-12 16:30
文章核心观点 - 西藏巴松措景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周边村落农牧民增收,村民通过经营客栈、酒店、餐馆及在景区务工等方式深度参与旅游产业,实现了从传统农牧业向旅游服务业的转型 [1][3][6] 景区概况与旅游发展 - 巴松措是西藏首个自然风景类中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其周边多个高原村落村民近年来搭上旅游发展快车 [1] - 2019年连接拉萨到林芝的拉林高等级公路全线通车,进一步增加了前往巴松措的自驾游客数量 [3] - 巴松措以东30公里的新措近年来成为徒步爱好者的热门打卡点,2024年10月2日创纪录迎来6000人次自驾及徒步爱好者,单日实现旅游收入12万元 [6][8] 村民参与旅游经营情况 - 结巴村有147户、530多位村民,截至目前共有70多家客栈及酒店,此外还有十多家在建,大部分村民不同程度参与旅游经营 [6] - 除住宿外,村民还经营餐馆、商店,或在巴松措景区务工 [6] - 新措的罗池村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以规范经营,提供骑马、场地越野摩托车、响箭等项目 [6] 个体经营案例与收入 - 村民索朗拉姆筹款200万元开办拥有15间客房的“雅拉仁青客栈”,自今年6月开业至采访日已实现收入15万元,即使在非旺季每周也至少有两三天满房 [1][3] - 村民扎西平措开办拥有9间客房的客栈,此前在景区担任游船驾驶员10年,因游客数量逐年增加而加入客栈经营行列 [3] - 罗池村2024年实现旅游收入380万元,为全村93户农牧民分红330万元;截至采访日,今年全村旅游收入已突破400万元 [8]
海外华媒海南行:百年渔村新“渔歌”
中国新闻网· 2025-11-12 14:08
行业与公司发展现状 - 荣山寮文旅产业由海口市秀英区城乡开发有限公司进行运营[3] - 目前已有55家各类商业主体入驻荣山寮[3] - 业态包括主题民宿16家、餐饮企业17家,客房超150间,节假日入住率达90%以上[6] 市场表现与增长数据 - 2024年前6个月接待游客量已超过2023年全年总和[6] - 丰富的业态为村民增加民宅出租收入超500万元[6] - 外地游客现占鱼市消费多数,渔获销售速度加快[1] 产品与服务特色 - 荣山寮拥有面向正西大海绵延4公里的海岸线及黑色火山石屋村落景观[3] - 新兴业态包括海洋元素商品买手集合店、融合新型社交空间与创意餐饮的花园小店等[4] - 提供桨板出海等水上运动项目,满足年轻客群拍照打卡及新型社交需求[4][5] 战略定位与未来展望 - 公司将着力推动外来业态与当地渔村生活紧密结合,实现规范有序、互利共赢发展[6] - 依托海洋资源与百年渔村文化,借力海南自贸港建设打造滨海文旅新目的地[6] - 发展目标为实现村民共富,推动小渔村迈向国际化[6]
浇灌产业振兴 赋能文旅新发展
经济日报· 2025-11-04 06:15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农业银行中山分行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为中山市崖口村乡村旅游产业提供信贷支持 有效解决了当地企业(如海鲜餐厅)的资金短缺问题 并成功带动了企业经营业绩提升和区域产业发展 [1] 行业与市场动态 - 粤港澳大湾区中山市崖口村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该地已成为热门文化旅游打卡地 [1] - 当地文旅产业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 但同时也存在资金短缺等挑战 [1] - 崖口村游客数量不断攀升 为当地餐饮等商业带来增长机会 [1] 公司业务与产品 - 农业银行中山分行创新推出“惠农e贷·乡旅贷”和“惠农e贷·专业大户贷”等金融产品 [1] - 上述产品旨在支持农业产业、特色产业集群、乡村旅游、乡村传统技艺工匠及休闲农业等客户的融资需求 [1] - 截至2025年9月底 该行“专业大户贷”贷款余额已超过2亿元 [1] 具体案例与成效 - 农业银行中山分行为崖口村一家海鲜餐厅成功办理50万元惠农经营贷款 [1] - 该笔贷款被用于购置先进厨房设备 提高了出餐效率和菜品质量 [1] - 获得贷款支持后 餐厅年营业额较贷款前实现大幅增长 [1] - 该餐厅的成功经营为当地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并带动了周边相关产业发展 [1]
沈水寻臻 品味沈阳丨稻田画:稻浪千重景 米香千万家
新华网· 2025-10-24 09:12
沈阳市农业产业发展战略 - 沈阳市锚定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和农业强市、食品工业大市建设目标 [3] - 全力推进以食用菌、设施蔬菜、大豆及杂粮、新民酸菜、淡水养殖、肉鸡、鲜食玉米、花卉、稻田画为主体的"1+8"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3] “稻梦空间”品牌与业务模式 - “稻梦空间”景区每年吸引几十万游客 [3] - 公司围绕品牌建设下功夫,打通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壁垒,以稻田画打出品牌、带动人气 [3] - “稻梦空间”品牌沈阳大米成为网红食品 [3] 稻田画产业整合与推广 - 沈阳整合分布在沈北新区、辽中区、苏家屯区的稻田画产业资源 [3] - 依托稻米规模种植基础,将创意农业、稻米文化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 [3] - 利用田园景观、自然资源,结合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耕文化,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农事体验等场景,打造"全国稻田画之乡" [3]
四川这座村落何以吸引全球目光?打卡“最佳旅游乡村”
搜狐财经· 2025-10-20 18:46
核心观点 - 四川甘孜基卡依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 成为中国四个入选乡村之一 [1]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 基卡依村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墨尔多山镇 平均海拔达2300米 有“云端藏寨”美誉 [1] - 村落背倚墨尔多山 俯瞰小金河 是川滇生态功能区的关键节点 [3] - 藏式建筑点缀于山脉 红白墙体与绿色植被相映 形成立体画卷 [3] 文化历史资源 - 基卡依村是嘉绒东女文化重要发源地 大部分居民为嘉绒藏族 [1][9] - 所在丹巴县中路片区是全球古石碉楼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保存最好地区之一 碉楼从防御堡垒转变为历史窗口 [7] 旅游产业发展 - 村落将川西高原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 发展旅游产业 [1] - 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民宿集群 研发传统演出 开发非遗手作体验项目 [9] - 今年上半年全村接待游客超过13.6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亿元 同比增长22% [11] 村落规划与特色 - 村落整体风貌延续传统格局 藏式民居巧妙融于自然环境 道路依山就势 梯田散落其间 [5]
丹巴基卡依村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四川日报· 2025-10-18 09:41
新闻核心观点 - 联合国旅游组织公布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 中国4个乡村入选使总数增至19个 凸显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获得国际认可 [2] 入选乡村概况 - 贵州省黎平县双江镇黄岗村入选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 [2] - 四川省丹巴县墨尔多山镇基卡依村入选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 [2] - 江苏省兴化市千垛镇东罗村入选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 [2] -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入选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 [2] 基卡依村旅游定位与特色 - 基卡依村是嘉绒东女文化重要发源地和川滇生态功能区关键节点 [2] - 该村定位为集传统民俗体验、田园度假、非遗手工实践、“农文旅+”研学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 [2] - 基卡依村是川西高原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的缩影 [2] 基卡依村生态旅游发展 - 基卡依村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 以生态保护为发展根基 [2] - 该村于2015年建成藏地首座森林学校 打造低碳生态研学空间 [2] - 联动村民与非遗传承人开发生态课程 吸引国际学生参与 使生态优势成为核心竞争力 [2] 基卡依村文化旅游融合 - 基卡依村以文化为魂 打造“梨花下的成人礼”实景迷你剧 将非遗技艺和传统民俗与旅游场景深度绑定 [2] - 将千年古碉与传统藏居改造为活态博物馆 打造兼具技艺展示与文化体验的旅游民宿集群 [2] - 实现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良性互动 [2] 基卡依村旅游经济效益 - 2024年基卡依村涉旅从业人员占总人口92% [3] - 2024年该村年人均收入达34290元 [3] - 2024年基卡依村旅游收入较全县平均水平高出26% [3]
新闻1+1|世界“最佳旅游乡村”,中国为何备受青睐?
央视网· 2025-10-18 06:47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四个乡村入选2025年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名单 使中国“最佳旅游乡村”总数达到19个 位居世界第一[1] 评选核心在于可持续性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游客与村民权利统筹 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与旅游发展的统筹[3] 特别关注农村居民能否从中获益[5] 获奖乡村的核心价值 - 获奖乡村代表了中国在践行生态文明方面的成就 发展乡村旅游不以破坏生态为代价 例如桑基鱼塘模式被突出强调[6] - 获奖乡村体现了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例如文化研学基地的建设 强调文化传承和保护[6] - 获奖乡村展现了旅游发展对民生的积极影响 有村民收入翻了三倍 或从八千多元人民币涨到三万多元人民币 实现了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6] - 获奖乡村构建了主客共享的美丽乡村 让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都能有良好的感受[8]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规避 - 需避免过度商业化 防止将所有资产用于接待游客而破坏本地居民原有生活 使乡村体验沦为集市或商业区[9] - 需避免过度关注游客短期需求 应着眼于旅游发展的长期需求支撑 每个乡村应有明确的目标市场定位 避免因迎合多变需求而迷失自我[9] - 需平衡资本收益与农民发展需要 在引入外来资本、技术、人才时 必须确保世居村民能获得高质量就业和长期发展 否则乡村旅游将难以为继[11] 对其他乡村发展旅游的启示 - 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景观之上的生活” 即美好且有品质的生活体验 而非单纯的乡村风景 全国6万多个乡村需在此层面寻找差异化[12] - 并非所有乡村都适合发展旅游 关键在于自身特色与目标市场需求能否契合 应遵循“宜农则农 宜商则商 宜旅则旅”的原则 避免一窝蜂式发展[12][14] - 发展路径应多元化 研究表明通过旅游发展与通过现代农业发展可以各有特色 乡村应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最适合的发展模式[14]
我国新一批乡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
人民日报· 2025-10-18 06:01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4个乡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使中国入选乡村总数达到19个 [1] - 入选乡村在自然地貌、文化形态与发展路径上各具特色,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印证 [2] 入选乡村名单与地理分布 -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双江镇黄岗村入选 [1] -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墨尔多山镇基卡依村入选 [1] -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千垛镇东罗村入选 [1] -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入选 [1] - 入选乡村地理分布多样,涵盖西南山区、高原峡谷与江南水乡等不同自然生态条件 [2] 乡村文化内涵与特色 - 黄岗村展现了黔东南侗族大歌的活态传承 [2] - 东罗村体现了苏北里下河水乡的农耕文明 [2] - 基卡依村展示了甘孜嘉绒藏族的多彩民俗 [2] - 荻港村传承了江南桑基鱼塘的生态智慧 [2] 乡村发展模式与路径 - 黄岗村以非遗整体性保护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2] - 东罗村依托垛田花海推动农文旅融合 [2] - 基卡依村探索自然生态与多彩民俗相得益彰之路 [2] - 荻港村实现了传统渔桑文化向现代业态的创造性转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