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

搜索文档
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央视网· 2025-08-15 08:24
联动优势产业,赋能乡村旅游。奇台县是新疆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进入8月,当地的万亩麦田陆续成 熟,金色麦浪与远山林海交相辉映,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拍照打卡。当地把A级旅游景区、农业观光示 范点等串联起来,形成一村一特色的发展格局。 挖掘多元价值,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湖北利川地处武陵山区,夏季平均气温约为22℃。当地大力发展乡 村避暑游、乡村康养游,探索茶旅融合、药旅融合,构建乡村富民产业体系。今年以来,利川乡村旅游 已接待游客超540万人次,带动就业10万人。 今年以来,全国乡村旅游市场持续火热,各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用更多新产 品、好服务,吸引游客走进乡村住下来、玩起来,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眼下,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正在举行"村歌"大赛。侗族大歌、琵琶调等各具特色的歌曲轮番上演,为游 客呈现了一场民族文化盛宴。这个夏天,肇兴侗寨推出30多个非遗体验和研学项目,带动餐饮、民宿 和"土特产"消费。田野阡陌间还涌现出旅拍、咖啡馆等一批新业态。 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乡村旅游前景广阔。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 合,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今年一季度,全 ...
【看见美丽中国】生态“含绿量”成发展“含金量” 看石漠化山村的绿色蜕变
央视网· 2025-08-15 00:28
海雀村:曾经水土流失严重 森林覆盖率不足5% 地处乌蒙山区深处的海雀村,位于云贵两省交界处,曾是典型的石漠化地区。20世纪80年代,这里的森林覆盖率不足5%,水土流失严重。村民居住在透风 漏雨的叉叉房里,与牲畜同居一室,生活极端贫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性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央视网消息:"海拔两千三,人均三十三;山上光秃秃,家里无吃穿。"这句俗语曾是贵州省毕节市海雀村的一个缩影。这里地处乌蒙山深处,曾是典型的石 漠化地区,森林覆盖率只有5%,一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性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如何能让当地摆脱生态恶化、越开垦越贫穷的循环怪圈呢?多 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石漠化地区的发展,并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毕节要"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这为毕节的石漠化治理和 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如今的海雀村发生了哪些变化?8月14日的《看见美丽中国》,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夏日的海雀村被绿色植被和树木环绕,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家家连通水泥路,户户建起小洋楼。不过,您能想象到吗?时间拉回到几十年前,这里放眼皆 是荒芜的山头,可以说是一个"石头村"。 总台记者 苟顺庭 :我手机里展示的 ...
贵州侗寨梯田民宿迎世界客
中国新闻网· 2025-08-04 09:49
旅游行业发展 - 贵州黎平县黄岗侗寨通过改造传统禾仓为民宿,打造特色旅游住宿体验,目前民宿基本满房且需求旺盛[4] - 当地推出沉浸式农耕文化体验项目,包括抓稻田鱼、腌咸鸭蛋、学蜡染唱侗歌等,吸引游客长期停留[7] - 旅游业态持续丰富,新增咖啡店和旅拍店等配套服务,提升游客消费场景多样性[7] 传统文化保护与商业化 - 黄岗侗寨完整保留侗族生活方式,包括木质吊脚楼建筑群、传统农耕模式及侗族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2][4] - 通过活态文化展示(如织布、对歌)和原生态景观(梯田、禾仓)形成独特旅游吸引力,海外游客占比显著[4][7] - 村内年轻群体积极参与文旅融合,白天从事农耕或导游工作,夜间组织民族表演,实现传统与现代职业结合[7] 特色住宿经济 - 废弃禾仓改造民宿成为核心卖点,500余栋禾仓中部分已转型为冬暖夏凉的特色客房,法国游客提前一年预订[4] - 民宿选址依托风水宝地概念,杉木结构兼具功能性与文化价值,强化差异化竞争优势[4] - 粮仓宿集模式有效盘活闲置资产,带动当地就业,如工作人员汤茜茜提及的国际游客管理需求[4]
十部门:推动乡村民宿提升服务质量,拓展农产品销售、特色文化体验等综合业态
快讯· 2025-07-27 10:24
乡村旅游与农产品消费 - 深化游购一体 实施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行动 开展"乡村四时好风光"和"游购乡村"系列活动 [1] - 推出乡村旅游产品线路 年俗节庆活动和农特产品 带动农产品地产地销 [1] - 深入实施休闲农业精品工程 举办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推介活动 推介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 [1] 乡村民宿与综合业态 - 推动乡村民宿提升服务质量 开展多元业态经营 拓展农产品销售 特色文化体验和农副产品加工等综合业态 [1] - 因地制宜打造"美食名村"和"美食名镇" 开发农事体验 手工制作和科普研学等项目 带动道地食材销售 [1] 农业文化遗产与产业发展 - 推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产业发展 传承农耕技艺 培育打造"农遗良品" [1]
云端上的村庄:唱起“哦得得” 过上好日子
中国青年报· 2025-07-25 10:31
文旅产业发展 - 云南老姆登村通过"非遗+民宿"模式将怒族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打造独特文旅体验[2] - 该村2024年旅游收入达800多万元,从人均耕地仅0.76亩的贫困村转型为热门旅游目的地[5] - 村民郁伍林2001年开办村里第一家农家乐"怒苏哩150客栈",带动全村发展40多家民宿[3][5] - 民宿从最初简陋的通铺发展为能容纳100多人就餐、80余人住宿的规模,经历4次升级改造[4][5] - 超过一半村民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形成产业集群效应[5] 非遗文化传承 - "哦得得"作为怒族民歌代表,2006年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 - 通过设立文化展示厅和举办"非遗展演+篝火晚会"活动,让游客深度体验怒族文化[6] - 组建老中青少四代同台的非遗展演队,旺季表演者月增收4000元,单场表演收入达100元/小时[8] - 开设免费传承班教授儿童民歌和民族乐器"达比亚",培养文化传承人[8] - 怒族无文字记载,通过口传方式保存古歌、叙事歌、情歌等多元曲目类型[6][7] 商业模式创新 - 从最初免费接待背包客到形成商业化运营模式,实现从公益到产业的转变[4] - 根据游客需求迭代升级设施,从基本住宿发展到景观房型等增值服务[4] - 通过"非遗+旅游"创新模式,使文化展示获得经济回报,形成可持续机制[8] - 利用茶马古道节点和雪山景观的区位优势,打造"云端村庄"特色IP[4][5] - 表演活动安排在晚间,不影响白天农事劳作,实现时间资源优化配置[8]
【西安】建成十二个美丽村庄片区
陕西日报· 2025-07-25 08:15
西安市美丽村庄片区建设成果 - 西安市建成第一批12个特色各异的美丽村庄片区 形成200余处网红打卡点 [1] - 12个片区包括长安区"太乙宫长安道" 鄠邑区"伴山乐居" 周至县"古骆情缘"等 各具地域文化特色 [1] - 7月以来西安周边乡村游火热 农家乐 民宿 星空露营 蔬果采摘等项目受游客欢迎 [1] 美丽村庄建设具体措施 - 实施"五个三"行动 包括清理垃圾违建标牌 布设景观小品人文展示点 治理污水厕所乱搭等 [2] - 以不少于5个省市命名美丽村庄为基本单元 连片规划建设 实现区域村庄优势互补 [2] - 整合污水处理 垃圾处理 卫生改厕 道路交通等多专项资金集中投入 [3] 政策支持与发展目标 - 按照"绩效优先 多劳多得"原则对区县财政给予补助 [2] - 计划2023年底前建成20个美丽村庄片区 带动109个村庄发展模式转变 [2] - 推动乡村颜值提升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实现从建设到经营村庄的模式转变 [3]
边境特色村寨游 画牛摸鱼篝火打跳嗨不停
央视网· 2025-07-25 03:54
旅游发展 - 马关县腊科村凭借传统四合院和土掌房等古朴建筑风格吸引游客,村落环境与青石板古道相映成趣 [1] - 219国道沿线游客因"中国传统古村落"标识好奇到访,体验国际文化与中国传统元素的融合 [3] - 游客反馈村落空气清新、植被茂密,参与摸鱼活动获得童年乐趣,单次活动捕获七八条鱼 [3] - 越南游客通过护照和航班便捷入境,参与当地旅游活动 [3] 区域经济 - 马关县与越南4个县接壤,边境线长91公里,跨境旅游资源丰富,吸引中越游客 [5] - 上半年接待游客17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5.5亿元 [6] - 村民通过销售火腿、腊肉等特产及提供牛车服务增加收入,生活水平提升 [6] 政策与规划 - 当地政府以"山水田园"为目标,通过文化活态传承和跨境节庆活动(如民歌会、火把节)提升游客体验 [8] - 旅游产业带动千余户边民就业,实现"边民富、边关美"的愿景 [8]
年均举办“乡村好时节”主题活动50余场,济南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齐鲁晚报网· 2025-07-24 14:19
政策支持 - 济南市联合市直部门出台《关于推进济南市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鼓励各区县结合地域特色举办文化旅游节事活动 [3] - 同步部署"乡村好时节"活动实施方案,对成效显著的活动给予资金奖补 [3] - 目前全市年均举办"乡村好时节"主题活动50余场,全省优秀案例入选数量持续领先 [3] 文化挖掘 - 指导各区县依托民俗文化、特色农产品、自然风光等资源,围绕四季特色策划差异化内容 [3] - 有机串联主题活动与周边景区,整合旅游资源推出综合线路,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特"的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3] - 章丘三德范村依托国家级非遗"三德范芯子",每年春节举办涵盖芯子、秧歌、龙灯等十余项民俗的"大扮玩"活动,单日接待游客超万人次 [3] 体验升级 - 重点推进乡村旅游交通、停车场、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开通市区至九如山、红叶谷等景区直通车 [4] - 创新"节事+特色市集"模式,活动现场设置非遗展示、特色农产品展销、美食体验等区域 [4] - 历城区芦南村乡村艺术生活节通过山楂饮品、非遗展示、手工体验等特色内容,实现产品销售额三十余万元,有效带动景区、民宿等关联消费 [4] 未来规划 - 将持续聚焦乡村旅游提质增效,推出更多高品质、接地气的乡村旅游节事活动 [5] - 为文旅消费注入新动力 [5]
“绿富美”里有良法
人民日报· 2025-07-22 06:31
生态文明立法与乡村发展 - 湖州市通过《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条例》推动潞村村建设总长度约2900米的污水管网,促进河道水质提升至Ⅲ类水标准,实现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的转变 [1] - 《湖州市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促进条例》及配套法规形成"1+N"法规体系,涵盖大气污染防治、市容环境卫生等9部细化法规,提升生态立法广度、精度、深度 [2] - 生态立法催生"美丽经济",灵粮农场通过《湖州市乡村旅游促进条例》实现农田变课堂、农舍变民宿,累计提供就业岗位330个,带动村集体增收近1000万元 [3] 绿色金融与生态产业链 - 《湖州市绿色金融促进条例》以法规形式固化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经验,包含绿色产品服务、节能降碳等特色条款,推动银行业深化绿色金融改革 [3] - 安吉县通过地方立法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 [4] - 生态立法体系实现各部法规总分结合、串点成线,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4] 乡村旅游与业态创新 - 《湖州市乡村旅游促进条例》要求推进旅游与文化、农林等领域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如灵粮农场吸引城市家庭深度体验田园生活 [3] - 生态立法推动乡村旅游与生态保护"双赢",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3] - 古村落水环境提升项目结合生态修复工程,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 [1]
首批开“村咖”的年轻人,已经亏了上百万
虎嗅· 2025-07-21 11:44
行业趋势 - 村咖模式通过"咖啡+景区/民宿/露营"等组合链接城乡消费新场景,成为乡村文旅的流量密码[2][12] - 浙江安吉作为典型案例,常住人口不足60万却拥有超300家村咖,年接待游客615万人次,形成1.21亿元富民产业[3] - 2024年安吉"深蓝计划"创下单日8818杯的全国出杯记录,显示行业爆发力[3] 商业模式 - 核心卖点在于场景营造的情绪价值,如安吉"瀑布咖啡"结合三阶瀑布打造多功能景区,衍生夜场酒吧/泳池/温泉等二次消费场景[14] - 采用"两入股三收益"开发模式:村集体以资源入股,村民获取租金/薪金/股金三重收益[16] - 典型定价68-79元/杯,定位"入场券+社交货币+摄影基地"三重价值而非单纯咖啡产品[30][31] 区域扩张 - 从江浙沪向云南/广州/四川等旅游城市周边扩散,形成全国性创业潮[17] - 苏州"湖与咖啡"融合碧螺春茶文化,扬州"半逻小筑"结合稻田书店/非遗体验,体现地域特色创新[19] - 全国现存超4万家村咖,南京佘村2平方公里内聚集15家,苏州太湖生态岛达50家,显示密度饱和[23] 运营挑战 - 初始改造成本高达40-100万元,涉及老房水电改造/山地基建等隐性投入[35][36] - 淡旺季波动显著,安吉已有100多家倒闭,部分店铺单日营业额落差达数百元至零[42][43] - 获客依赖持续创新,需从咖啡延伸至窑炉面包等业态维持话题度[40] 行业痛点 - 同质化严重,"稻香美式"等产品名和格子桌布/竹编篮等装饰形成标准化流水线[6][23] - 部分违规占用农用地,广西阳朔多家网红咖啡因侵占农田被拆除[28] - 交通可达性差,消费者需绕行1小时以上且面临山地行车风险[38][39] 竞争格局 - 与连锁品牌9.9元咖啡形成价格断层,但部分产品品质不及2元速溶咖啡[30] - 首批跟风者退出市场,反映单纯复制模式不可持续[7][43] - 成功案例需同时满足乡村底色/体验独特性/情感共鸣/可持续价值四重要素[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