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迹》
icon
搜索文档
流量之下,刘诗利还好吗?
虎嗅· 2025-09-22 11:48
个人背景与阅读习惯 - 刘诗利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濮阳县文留镇银岗村,初中毕业后曾担任乡村小学教师,教授一到六年级所有科目[5][8] - 其教师工资为每月40元,持续近10年,从1997年开始每年外出打工补贴家用,主要在建筑工地做力工或技术工种[12] - 从小对书籍有浓厚兴趣,四年级时阅读《雷锋的故事》等课外读物,初中迷恋《杨家将的故事》,并通过《数理化自学丛书》自学[6][7] - 书籍对其而言既是生存工具(如电工电焊类工具书帮助其获得日薪300元的技术工作),也是精神陪伴,特别喜爱阅读字典词典类"杂书"[13][14] 网络走红事件 - 2023年6月25日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因偶遇作家陈行甲图书分享会并被拍摄互动视频,相关话题在视频平台播放量超1000万次[1][3] - 视频中其手持皱巴巴帆布包、自称初中学历的朴实形象引发广泛关注,随后收到大量采访、活动邀约和商业合作询问[2][3][16] - 事件导致其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无法再安静地去图书大厦看书,且家人对其突然暴露于公众视野感到担忧[4][14][16] 家庭生活与观念冲突 - 妻子韩玉竹最初认为读书"占地方碍事",后虽接受但对其频繁参与外界活动持谨慎态度,担心"被利用"[11][12][16] - 走红后家中被改造出专门待客区,书柜摆满大部头书籍,但频繁的媒体到访使妻子感到困扰和不安[14][16] - 夫妻二人在应对流量曝光问题上存在明显分歧:妻子保守谨慎,刘诗利则更积极认为"宣传读书是好事"[16][20] 流量时代的适应与困惑 - 注册短视频账号尝试自媒体,但无法理解"流量"概念,对后台数千条私信中的工作建议和内容定位感到迷茫[23][24] - 曾受邀参与养老院图书管理、书院挂牌等活动,但因对活动性质(公益或商业)存疑而陷入决策矛盾[17][18] - 在少年宫演讲时表现局促,10分钟的发言未能有效吸引观众,反映出其与传统教育场景的隔阂[23] 当前状态与精神追求 - 近期重新开始更新读书视频,重点展示获赠的《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特别珍视扉页赠语[25] - 尽管生活被持续打扰,仍坚持阅读习惯,将书籍视为认识世界的窗口和对抗平庸生活的精神寄托[7][14][20] - 内心存在身份认同挣扎:既渴望突破"搬砖头"的既定命运,又面临家庭压力和公众期待的双重束缚[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