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搜索文档
读书,把自己弄得好一点(读书有味)
人民日报· 2025-07-11 06:52
我叫刘诗利,家住河南濮阳,农忙时在家种地,不忙的时候,进城打工赚点钱。前些天收完麦子,我就 到了北京,在马驹桥附近找活儿干。早上5点多,活儿多一些,7点以后,就不好找了。绑钢筋、打混凝 土、砌墙、打地面,这些活儿我都干。没活儿或者下了工,我就到西单的北京图书大厦看看书。每次翻 开书,都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一次待上七八个小时,感觉不赖! 没想到,我在北京图书大厦听陈行甲新书分享会的视频火了。以前听说过陈行甲老师,现场看到海报, 我就过去了。结果被编辑拍下视频,上传到网上,陈行甲老师现场还送给我他的签名书。我很兴奋,也 觉得幸运。 其实,我好多年前就去过北京的书店。2005年左右,第一次去北京,跟着一个老乡做地铁工程。没活儿 的时候,我在路边买了张地图,看着看着,想起来以前读过一篇文章,说北京图书大厦的书多、环境 好,就想着去看看。倒了几趟公交,到了大厦,一走进去,真是和文章里写的差不多嘞,不孬!比我见 过的书店大多了,好几层,各种书都有。在大厦里,我问一个买书人:"北京还有啥书店?"他说还有王 府井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后来,我又去"打卡"这两个地方,怪得劲。 我的名字里有个"诗"字。祖辈传下来的家训说,"言 ...
大学该如何面对“给母校丢脸的校友”
南方都市报· 2025-07-05 19:53
事件背景 - 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毕业生李某因发布摆摊视频引发争议,视频中展示学生证并自嘲"四年本科一场空,给母校丢脸" [1] - 校方要求删除视频,理由是评论区出现大量"读书无用论"和贬低高等教育的言论,而非认为摆摊行为本身丢脸 [1] - 视频传播过程中,当事人自嘲情绪被简化为对学校的指控,校方初期否认联系当事人并关闭评论区加剧舆论危机 [1][2] 当事人实际情况 - 李某并非"毕业即失业",校方证实其曾医院工作两年,摆摊是为考编过渡的务实选择 [2] - 视频中"给母校丢脸"的表述实为情绪释放,但被舆论曲解为对学校的负面评价 [2] 校方应对策略分析 - 校方在招生季对负面信息高度敏感,但管控毕业生形象的做法暴露声誉管理脆弱性 [2] - 删视频要求与公开宣称"不歧视任何职业"形成言行矛盾,加深公众不信任 [1] - 更优策略应是通过评论区互动引导舆论(如肯定毕业生努力),而非简单删帖 [3] 社会舆论深层问题 - 学历歧视导致舆论双重标准:顶尖院校毕业生摆摊被赞"自由选择",民办院校毕业生则被归咎个人或学校能力 [3] - "读书无用论"盛行反映社会对非名校毕业生的刻板印象,而非教育本身价值问题 [3]
一位名字中带“诗”的工地大叔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4 06:46
核心观点 - 河南农民工刘诗利在繁重工作之余坚持读书,其故事通过视频走红,引发广泛共鸣 [4][5][6] - 陈行甲在签售会上主动与刘诗利互动并赠书,称其为"书写生涯最高褒奖" [5][6] - 刘诗利代表普通劳动者对知识的追求,体现精神富足与职业提升的关联 [9][10][11] 人物背景 - 刘诗利:58岁河南濮阳农民,曾担任村小教师11年,现为北京通州工地零工,日收入200-300元 [8][9] - 通勤方式:从马驹桥到北京图书大厦需30公里,选择公交/地铁或骑行2小时 [7][9] - 阅读动机:既为精神需求(翻字典消遣),也为职业技能提升(建筑类书籍) [11][12] 事件传播 - 视频数据:人民日报出版社编辑拍摄的4分钟视频获10万+浏览/点赞/收藏 [4][6] - 网友反馈:4.6万条评论中,最高赞评论(5000+赞)强调"坚持热爱"的感染力 [6][9] - 媒体评价:央广网、大河报等追踪报道,人民日报客户端赞其"构筑精神家园" [6][12] 后续发展 - 陈行甲与刘诗利建立长期联系,计划见面聚餐并保持年度问候 [6][7] - 人民日报出版社向刘诗利赠送7本书籍,包括《在峡江的转弯处》等 [12] - 刘诗利婉拒物质帮助,强调"自食其力"的价值观 [12] 社会意义 - 职业关联:刘诗利通过阅读提升砌墙/钢筋绑扎技能,日收入可增加50%(200→300元) [10][11] - 群体代表:编辑张炜煜称其体现"农村上进农民"形象,网友赞"水泥困不住的心灵" [9][12] - 文化现象:事件反映公众对"全民阅读"价值的认可,超越学历/职业标签 [6][9]
网友看到心中的另一个自己
人民日报· 2025-07-04 06:08
阅读现象的社会关注度 - 农民工刘诗利参加北京图书大厦新书发布会的视频引发全网关注,反映出社会对普通劳动者阅读行为的强烈共鸣 [1] - 事件核心触动点在于"读书"这一跨越阶层的共同价值观,无论家庭背景如何,社会普遍重视教育投入 [1] - 视频传播效果显示,公众对知识分子与劳动者平等互动的场景存在情感需求 [1] 国民阅读行为特征 - 202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和电子书阅读量达8.31本,较2023年8.15本有所提升 [2] - 农民工群体存在多元化阅读需求,包括精神需求(名人传记)、知识需求(工具书)和技能提升需求(专业书籍) [2] - 公共阅读设施(如图书馆)成为劳动者工作间隙的重要文化空间 [2] 出版行业启示 - 国民阅读调查数据表明纸质与电子阅读市场持续扩容,行业需关注阅读场景的多元化 [2] - 出版机构需反思选题方向,重点开发面向普通劳动者的实用型读物,参考唐代"俗讲"模式进行文化普及 [3] - 事件证明普罗大众存在未被充分满足的阅读需求,市场存在下沉空间 [3] 社会文化趋势 - 全民阅读推广政策与基础设施完善形成良性互动,但深度阅读氛围培育仍需加强 [3] - 社会主流价值观仍高度认同阅读对精神境界和人生可能性的提升作用 [3] - 劳动者群体通过阅读实现自我提升的案例具有广泛社会示范效应 [2][3]
6月人文社科联合书单|害马之群
新浪财经· 2025-06-29 10:20
哲学与思想研究 - 《柏格森哲学词汇》按字母顺序介绍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主要术语,结合原著引文与阐释,提供清晰而深度的理论框架,每个词条标注原著出处并分"定义""理论背景""哲学意义"三级结构 [2] - 《故事中的伦理学》将故事和伦理学探索结合,系统介绍功利主义、义务论到美德伦理学等两千多年来伦理学的发展和应用,帮助用理性思辨对待道德问题 [16] - 《未尽的快乐:魏晋名士社交处方笺》以《世说新语》为蓝本剖析魏晋名士在七种社会关系中的故事,展现他们以真实和满足为准则找寻快乐的方式 [39] 历史研究新视角 - 《波斯人:万王之王的时代》调用伊朗最新考古发现等第一手史料叙述"波斯版本"的伊朗古代历史,重塑对古代世界的理解 [4] - 《不列颠大战略的神话》挑战英国作为"欧洲均势积极维护者"的传统认知,认为这一形象不符合历史现实 [6] - 《何谓明治》揭露明治维新中鲜为人知的草根阶层民众的近代化构想,展现日本原本拥有的另一种可能性 [20] - 《间谍教廷》披露二战期间教宗庇护十二世暗中策划推翻希特勒的惊天阴谋,展现天主教间谍网络对抗纳粹暴政 [22] - 《鲜血、火焰与黄金》基于私人信件展示伊丽莎白一世和凯瑟琳·德·美第奇之间的复杂关系,为理解16世纪欧洲提供新视野 [45] 文化与社会研究 - 《昌明国粹》全面剖析柳诒徵与南高史学群体,钩沉师生薪火相传的治史之道,还原南高学派在五四浪潮中昌明国粹的历程 [10] - 《出瀛海》以晚清诗人海外游历诗为主题,从海外见闻感受晚清外交的艰难挑战与中西文化碰撞 [12] - 《文弱书生》采用跨学科方法分析历代经典文本,考察传统文化中以"才子"为代表的文弱书生的男性气概建构 [41] - 《口罩》探究口罩在东亚地区普及过程中政策力量、社会舆论等公共博弈,揭开近现代政治、文化、社会史的沉重一角 [26] 艺术与考古 - 《不为人知的柴科夫斯基》收录俄罗斯国立柴科夫斯基故居博物馆资料,公开两百余份档案展现"老柴"的生存实录、隐秘社交等 [8] - 《我无所畏惧》讲述法国女考古学家克里斯蒂亚娜·德罗什-诺布勒古保护卢浮宫文物和埃及神庙建筑群的故事 [43] - 《如何成为一只猫》通过猫这个载体融合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视角,提供新的看待世界方式并反思人与动物关系 [33] 经济与社会发展 - 《社会流动性和它的敌人》分析英国社会流动性变化的前沿研究,探讨中小学与大学在创造更公平未来方面的作用 [37] - 《征服密码》从考古学出发结合多学科研究成果,围绕农业、文字等六大要素揭示亚欧大陆文明发展的底层逻辑 [47] 饮食与生活 - 《法兰西美食一千年》追溯法式烹饪跨越数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展现法兰西美食作为流动盛宴的历史 [14] - 《葡萄酒与战争》讲述二战期间法国葡萄酒界人士从纳粹铁蹄下挽救葡萄酒的故事,展现他们在黑暗时代的生存智慧 [30]
不薄新书爱旧书(读书有味)
人民日报· 2025-06-13 06:10
阅读偏好 - 作者倾向于阅读与个人生命历程相关的旧书,认为旧书承载着时间印记和个人情感,具有不可复制的独特性 [2] - 旧书被视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经过阅读和品味后融入记忆,成为无话不谈的老友 [2] - 新书虽然容易获取,但面对每年20万种新书的出版量,作者感到茫然失措,更倾向于阅读自家书房中的旧书 [1] 藏书与阅读习惯 - 作者强调藏书的意义在于阅读而非占有,认为未读过的书籍只是物质占有 [3] - 曾尝试记录购书和阅读感受,如《陈夏买书志》和《逛书摊》,但未能长期坚持 [3][4] - 由于工作繁忙,许多藏书未能认真阅读,深感遗憾 [4] 阅读痕迹与情感联结 - 作者在阅读时习惯画线,这些痕迹成为回顾昔日读书情景和心情的线索 [5] - 父母留下的阅读痕迹(如画线)与作者的痕迹在两代人的书籍中交织,引发遐思 [6] - 旧书反映了时势变迁和生命痕迹,其价值是装帧讲究的新书无法取代的 [6] 经典与流行的关系 - 作者引用朱光潜的观点,认为经过时代淘汰的书籍更具永久性,但态度不如朱光潜决绝 [1] - 作者曾撰文探讨"经典"与"流行"的复杂关系,不完全拒绝流行的新书 [1] - 旧书因其厚重与立体的情感体验,成为作者阅读的主要选择 [1]
读书是一种被高估的美德
虎嗅· 2025-06-10 13:57
读书的社会认知 - 读书被视为一种近乎神圣的美德,常与"有教养""有深度"划等号,书架的厚度被等同于思想的深度 [1] - 读书行为被用作身份象征,土豪用书墙装点门面,明星通过掉书袋塑造文化人设 [2] - 现行文化默认读书是正向特质,甚至将其与道德挂钩,但忽略其低门槛特性 [7] 读书的本质与局限性 - 读书本质上是一种普通的认知活动,不天然高尚也不必然带来智慧,更多是被动接收而非主动创造 [3] -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阅读时大脑语言区活跃,但批判性思维的前额叶皮层处于抑制状态,类似观点"下载" [4] - 输入式阅读具有休闲性,与写作等输出行为相比几乎不需调动认知资源,这是其被高估的根源 [6] 读书的异化现象 - 读书被异化为道德优越感的表征,但历史表明读书与人品无必然联系(如秦桧、希特勒案例) [7] - 畅销书本质是社会流行趋势的投射,读者共鸣源于集体心理而非独立思考(如治愈系、成功学书籍) [8] - 当读书沦为数量竞赛或打卡游戏时,其消遣属性暴露无遗,与刷短视频无本质区别 [8] 读书的价值重构 - 读书的真正价值在于知识内化,需通过批判性思考和输出重构转化为思想建筑材料 [8] - 应警惕"输入即正义"幻觉,保持思想主体性,避免陷入认知茧房 [9] - 输出比输入更重要,主动输出(如写作)能倒逼深度思考,这是人类区别于AI的核心能力 [10][12] 技术时代的读书意义 - 若仅将读书视为知识搬运,人类在速度与准确性上已完败于AI的文本处理能力 [11] - 不可替代的是人类对知识的重构能力,包括批判、联想、创造等深度思考过程 [12]
读书改变命运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吗?
集思录· 2025-06-03 22:49
我们村嵌在陇中的山坳里。三十年前,还是百户炊烟的人气,如今,只剩下三十来户守着空 寂的门庭。村口那棵老榆树,年轮一圈圈裹紧,像是把两代人的命也裹了进去。我回想起 来,前二十年的事,模糊得像被风吹雨淋豁了口的土墙;倒是近十年,桩桩件件清晰得很, 硌在脚底,踩上去生疼。 说实在的,在这西北山沟里。读书,是孩子们唯一能透口气的门生。三十年间,村里走出去 的孩子,少说也有二百来个, 大家像一把撒开的蒲公英,飘散四方 ,除了两个因着智力或际 遇困在村里的,其余都不在村里了。 细看这二百来人的路,有五盏灯悬得最高,亮得晃眼。这五人书读得最透,也正好赶上了好 年景,算是把读书这条路走到了寒门子弟能摸到的"顶"。A君,沪上某重点高校的博导。我年 少时很有印象,担着全村人的期望和焦点,眼巴巴的一路爬上来,那份压力,想也轻不了。 我曾参加过他的婚礼,夫人是他初中同学,工作一般,应该是高中毕业或者高中毕业读了一 般学校。那天司仪讲求学经历、奋斗历程、相守故事,红绸子连着跌跌撞撞走来的二十年, 台下乡亲的泪,真能把黄土浸湿几分。其余四位,也是硬生生从云缝里挣了出来,指尖算是 触到了那层无形的、冰凉的"天花板"。 大概是被这几盏灯照亮 ...
高考专业指南这门生意,没必要割完韭菜还卖惨
虎嗅· 2025-06-03 20:21
张雪峰直播事件与高考志愿指导行业 - 张雪峰在直播中暗示受到行业压力 可能告别直播行业 引发公众对其"受迫害"的猜测 [1] - 高考志愿指导业务具有实际价值 如建议穷人家孩子读牙医以保障就业收入 [2] - 该行业被批评为"割韭菜"生意 将知识工具化为就业考公考编和赚钱的手段 [2] - 行业存在粗鄙化现象 用夸张语言评价专业如"四大天坑""不如刨坟"等 [5] 高考志愿指导行业商业模式 - 主要面向平民家庭 成为其重要信息参考源 [6] - 内容侧重短期就业导向 推崇公务员/老师/国企等"最佳选择" [5] - 存在专业推荐扎堆风险 前些年推荐的专业未来可能消亡 [3] - 与有条件家庭形成对比 后者更注重兴趣培养而非就业导向 [7] 社会对知识与教育的认知 - 普遍存在"学历有用 知识无用"的功利主义倾向 [9] - 教育被异化为利益投资 学习价值与就业直接挂钩 [10] - 传统观念将读书与权力挂钩 而非尊重知识本身 [12] - 现代教育引入后 仍存在"读书读傻了"等反智言论 [16] 行业与社会现象关联 - 粗鄙的志愿指导直播反映社会"经验至上"的思维模式 [18] - 行业兴起源于家庭教育的短视和对知识的漠视 [17] - 与社会内卷现象相关 但粗鄙化行为具有历史传统 [7] - 折射出"适应社会"的生存哲学 可能恶化下一代社会环境 [3]
韩国婚介APP新手段:按“读后感”匹配对象
新华社· 2025-05-28 14:57
婚介服务创新模式 - 韩国婚介机构BookBLA通过用户读书偏好和读后感匹配对象,区别于传统以财富、相貌、学历为导向的婚介服务 [1] - BookBLA应用2024年10月上线,截至报道时已有约6000名注册用户 [1] - 用户通过展示书单和读后感传递价值观、信仰等核心特质,聊天功能解锁后才可查看清晰照片 [1] 用户行为与市场反馈 - 72%韩国受访者认为婚恋对象选择中"性格和价值观"最重要,远超外貌(13%)、家庭背景(3%)、幽默感(3%)和财务状况(2%) [2] - 26岁女性用户案例显示,通过读后感共鸣建立联系后,书单比对确认价值观契合度,最终发展为线下约会 [1] - 23岁用户宋智渊对比其他婚介应用后,认为BookBLA以读书为切入点的模式更利于深度了解他人 [2] 产品差异化优势 - 匹配机制聚焦精神层面契合度,通过阅读数据量化价值观匹配度 [1][2] - 交互设计分阶段释放信息(文字→照片),强化用户对内在特质的关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