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搜索文档
读书,把自己弄得好一点(读书有味)
人民日报· 2025-07-11 06:52
农民工阅读现象 - 河南濮阳农民工刘诗利在农闲时进城打工,工种包括绑钢筋、打混凝土、砌墙等建筑类工作,同时坚持在北京图书大厦阅读长达七八小时[1] - 该农民工因参加陈行甲新书分享会被拍摄视频而走红网络,获得作者签名赠书,事件反映出公众对知识追求的普遍认同[1][3] - 其阅读习惯始于小学时期,受村小老师"深水养大鱼"的阅读理念影响,早期通过《中国少年报》《雷锋的故事》等读物培养兴趣[2] 实体书店运营 - 北京图书大厦作为地标性书店,以其规模大(多层结构)、品类全的特点吸引跨地域读者,形成与王府井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的商圈联动[1] - 实体书店展现出文化空间价值,能为建筑工人等蓝领群体提供精神栖息地,日均接待时长可达7-8小时[1][3] 文化传承与教育 - 刘氏家族通过"诗书训子"字辈命名体现耕读传家传统,反映中国农村家庭对文化教育的重视[3] - 该农民工曾担任村小代课教师,采用晨读教学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覆盖语文/数学/自然等多学科[2] - 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获取渠道多元化,包括电子书/新闻/短视频等形式已渗透至电焊/砌墙等职业技能领域[3]
网友看到心中的另一个自己
人民日报· 2025-07-04 06:08
阅读现象的社会关注度 - 农民工刘诗利参加北京图书大厦新书发布会的视频引发全网关注,反映出社会对普通劳动者阅读行为的强烈共鸣 [1] - 事件核心触动点在于"读书"这一跨越阶层的共同价值观,无论家庭背景如何,社会普遍重视教育投入 [1] - 视频传播效果显示,公众对知识分子与劳动者平等互动的场景存在情感需求 [1] 国民阅读行为特征 - 202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和电子书阅读量达8.31本,较2023年8.15本有所提升 [2] - 农民工群体存在多元化阅读需求,包括精神需求(名人传记)、知识需求(工具书)和技能提升需求(专业书籍) [2] - 公共阅读设施(如图书馆)成为劳动者工作间隙的重要文化空间 [2] 出版行业启示 - 国民阅读调查数据表明纸质与电子阅读市场持续扩容,行业需关注阅读场景的多元化 [2] - 出版机构需反思选题方向,重点开发面向普通劳动者的实用型读物,参考唐代"俗讲"模式进行文化普及 [3] - 事件证明普罗大众存在未被充分满足的阅读需求,市场存在下沉空间 [3] 社会文化趋势 - 全民阅读推广政策与基础设施完善形成良性互动,但深度阅读氛围培育仍需加强 [3] - 社会主流价值观仍高度认同阅读对精神境界和人生可能性的提升作用 [3] - 劳动者群体通过阅读实现自我提升的案例具有广泛社会示范效应 [2][3]
不薄新书爱旧书(读书有味)
人民日报· 2025-06-13 06:10
阅读偏好 - 作者倾向于阅读与个人生命历程相关的旧书,认为旧书承载着时间印记和个人情感,具有不可复制的独特性 [2] - 旧书被视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经过阅读和品味后融入记忆,成为无话不谈的老友 [2] - 新书虽然容易获取,但面对每年20万种新书的出版量,作者感到茫然失措,更倾向于阅读自家书房中的旧书 [1] 藏书与阅读习惯 - 作者强调藏书的意义在于阅读而非占有,认为未读过的书籍只是物质占有 [3] - 曾尝试记录购书和阅读感受,如《陈夏买书志》和《逛书摊》,但未能长期坚持 [3][4] - 由于工作繁忙,许多藏书未能认真阅读,深感遗憾 [4] 阅读痕迹与情感联结 - 作者在阅读时习惯画线,这些痕迹成为回顾昔日读书情景和心情的线索 [5] - 父母留下的阅读痕迹(如画线)与作者的痕迹在两代人的书籍中交织,引发遐思 [6] - 旧书反映了时势变迁和生命痕迹,其价值是装帧讲究的新书无法取代的 [6] 经典与流行的关系 - 作者引用朱光潜的观点,认为经过时代淘汰的书籍更具永久性,但态度不如朱光潜决绝 [1] - 作者曾撰文探讨"经典"与"流行"的复杂关系,不完全拒绝流行的新书 [1] - 旧书因其厚重与立体的情感体验,成为作者阅读的主要选择 [1]
以有涯读无涯(读书有味)
人民日报· 2025-05-23 06:02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该文章主要围绕读书的意义和体验展开,属于人文社科领域的散文随笔,不涉及公司和行业分析。文档中未提及任何企业、市场或经济数据,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提取公司和行业相关内容。 建议提供财经类、公司公告或行业研究报告等材料以便进行专业分析。当前文档更适合从文学或哲学角度进行解读,其核心探讨的是阅读对生命意义的升华作用[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