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的故事》

搜索文档
读书,把自己弄得好一点(读书有味)
人民日报· 2025-07-11 06:52
农民工阅读现象 - 河南濮阳农民工刘诗利在农闲时进城打工,工种包括绑钢筋、打混凝土、砌墙等建筑类工作,同时坚持在北京图书大厦阅读长达七八小时[1] - 该农民工因参加陈行甲新书分享会被拍摄视频而走红网络,获得作者签名赠书,事件反映出公众对知识追求的普遍认同[1][3] - 其阅读习惯始于小学时期,受村小老师"深水养大鱼"的阅读理念影响,早期通过《中国少年报》《雷锋的故事》等读物培养兴趣[2] 实体书店运营 - 北京图书大厦作为地标性书店,以其规模大(多层结构)、品类全的特点吸引跨地域读者,形成与王府井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的商圈联动[1] - 实体书店展现出文化空间价值,能为建筑工人等蓝领群体提供精神栖息地,日均接待时长可达7-8小时[1][3] 文化传承与教育 - 刘氏家族通过"诗书训子"字辈命名体现耕读传家传统,反映中国农村家庭对文化教育的重视[3] - 该农民工曾担任村小代课教师,采用晨读教学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覆盖语文/数学/自然等多学科[2] - 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获取渠道多元化,包括电子书/新闻/短视频等形式已渗透至电焊/砌墙等职业技能领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