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

搜索文档
文博日历丨他没去过岳阳楼,却写出千古名篇
央视新闻· 2025-05-09 09:34
范仲淹玉龟钮印 - 玉质印章呈现棕褐色与青白色相间 表面有古朴隔纹 [4] - 龟形钮雕刻生动 玉龟昂首收尾 背甲呈弧形隆起 四肢蓄势姿态 [6] - 印文为篆体"范仲淹印"四字 字体端正疏朗具拙朴风格 [9] 文物背景与传承 - 印章为宋代文物 原藏于鉴赏家何澄家族 其子女将藏品捐献国家 [11] - 何澄家族背景显赫 女婿钱三强为"两弹一星"元勋 女儿何泽慧是著名科学家 [11] 范仲淹历史地位 - 北宋政治家 军事家 文学家 以《岳阳楼记》传世 体现"先忧后乐"思想 [11][15] - 创建苏州府学 为宋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地方官办学府 [13] - 与欧阳修 韩琦等名臣交好 共同推动庆历新政 [16][18] 《岳阳楼记》创作背景 - 范仲淹未亲临岳阳楼 凭友人滕子京所寄图卷创作 [13] - 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体现其超然境界 [15] - 湖南岳阳楼现为重要文化景区 [15] 后世影响 - 苏轼在范仲淹文集序言中表达仰慕之情 [17] - 韩琦楷书作品《信宿帖》现存贵州省博物馆 [20] - 苏州博物馆藏有范仲淹半身像轴 [13]
孝妇河畔名士多
齐鲁晚报· 2025-04-30 05:32
文章核心观点 孝妇河虽全长仅135.9公里,却与大江大河比肩,名士辈出,故事灿烂,范仲淹、赵执信、王士祯、蒲松龄等名人在此留下诸多文化遗产,造就孝妇河流域文化繁盛 [3][4] 分组1:孝妇河流域人才考取功名情况 - 明、清两朝,孝妇河畔博山、淄川、长山、新城四县考取进士224人、武进士34人、举人505位、武举人109位,有一品大员20人,二品官员32人 [4] 分组2:范仲淹相关情况 - 范仲淹生于徐州官邸,两岁时父亲病逝,母亲带兄弟改嫁淄州长山朱氏,他改姓朱名说,曾路过洞庭湖 [6] - 15岁随父母移居淄州,分别在长山县长白山醴泉寺僧舍和颜神黉堂岭下书堂修学,27岁举进士,天禧元年改回范姓 [7] - 成名后《岳阳楼记》影响当地民众,家乡修复建立其遗迹,长山和博山都建有范公祠 [7] 分组3:赵执信相关情况 - 清康熙元年出生于颜神店,为博山笼水赵氏家族第十二世代表人物,出道早年顺遂,后因观看《长生殿》被弹劾革职 [8] - 浪迹天涯后63岁返回故里博山,64岁双眼失明仍能创作,83岁在家乡辞世,小女儿赵慈吟诗有声誉 [9] - 孝妇河儿女将范仲淹读书处与赵执信晚年寓所合二为一,建成范公祠和饴山老人故居 [9] 分组4:王士祯相关情况 - 生于明崇祯七年,新城县城里人,清顺治十五年殿试二甲,最高官职做到刑部尚书 [11] - 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造诣高,15岁完成《落笺堂初稿》,24岁写《秋柳四章》,有《带经堂全集》行世,被称为“一代诗宗”等 [11] - 康熙五十年辞世,享年78岁,后人作楹联赞之 [11] 分组5:蒲松龄相关情况 - 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县、府、道小考获秀才,乡试屡试不中,以卖文为生,晚年考得岁贡生 [12] - 创作《聊斋志异》问世后引起王士祯关注,书稿完成先送王士祯请其“正之” [12] - 王士祯提出买书稿刊行被拒,王士祯在书末端写诗并附言,还曾拜访蒲松龄 [13]
全民背诵英文版《岳阳楼记》挑战赛在湖南岳阳举行
中国新闻网· 2025-04-27 09:13
活动概况 - 全民背诵英文版《岳阳楼记》挑战赛26日在湖南岳阳举行,吸引了来自英国、俄罗斯、捷克等国家的海外友人、湖南高校学生与各地游客现场挑战 [1] - 活动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有益尝试,旨在通过跨越语言与时空的对话让世界听见中国经典的新声 [4] - 作为第四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预热推广活动,此前发布的全球接力诵读英文版《岳阳楼记》视频征集已吸引加拿大、英国、美国、韩国、法国等国家的华侨华人参与 [4] 岳阳楼背景 - 岳阳楼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前身为东吴将领鲁肃建造的阅兵楼 [2] - 自唐代起逐步成为文人雅士游览吟诗胜地,因北宋范仲淹作《岳阳楼记》而名动天下 [2] - 建筑工艺精湛,采用卯榫结构不用一钉,印尼摄影师对其屋脊和檐角设计表示赞叹 [4] 活动文化意义 - 英文版《岳阳楼记》将中文平仄对仗转化为英诗抑扬格律,形成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2] - 俄罗斯摄影师首次到访岳阳,通过现场诵读对当地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2] - 上海游客认为《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赋予建筑精神高度,值得全民背诵 [2] - 2013年春节起推出"背诵《岳阳楼记》免门票"活动,以经典诵读替代传统消费,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 [4] 参与者反馈 - 俄罗斯摄影师逖武劳现场尝试诵读英文版,表达对岳阳楼文化的好奇 [2] - 印尼摄影师安迪卡·努格拉哈拍摄建筑细节,感慨中国古人智慧与技艺 [4] - 上海市民周邵国在旅行途中主动参与挑战,认同名篇的价值观传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