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互鉴
搜索文档
闪耀圣保罗!“丝系山海——从中国到巴西”展举办
杭州日报· 2025-11-07 11:17
除了"丝系山海——从中国到巴西"展览,此次在巴西圣保罗还举办了"陌桑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 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巴学术对话、"中巴时尚之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创新设计发布"和"丝缕相连· 匠心共融"——中巴丝绸手工技艺交流体验等活动。从展览展演到研讨社教、从非遗技艺到活化设计、 从古典美到时尚秀,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结出中巴文化交流、中西文明互鉴的丰硕果实。 近年来,中巴两国在政治、经贸、人文交流等各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其中,文明交流互鉴是中巴关 系的重要助推器。今年7月,2025"丝绸之路周"入选"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行动计划清单",不仅展 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搭建了中巴两国人民加深了解、增进友谊的文化平台,共同见证 文明融合之美,为世界文明发展之路注入新活力。 近日,2025"丝绸之路周"收官系列活动之"丝系山海——从中国到巴西"展览在巴西圣保罗举办。 此次展览以时间为经、以工艺为纬,分"丝起东方""丝绸之路""丝耀寰宇"三大单元,串联起丝绸的 历史演进、工艺美学、文化传播与当代表达,全面呈现中国丝绸自五千多年前起源、丝绸之路至当代创 新的发展脉络,展现其作为中华文明重要象征在中外文化交流中 ...
中国—中亚机制秘书长孙炜东就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的致辞接受乌媒采访
环球网· 2025-11-05 11:04
中国—中亚机制成员国欢迎和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撒马尔罕举办大会,认为本届大会是该组织推进 全球议程的重要举措,将有力促进文化、教育和科技合作。六国元首签署的《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阿 斯塔纳宣言》表示,各方愿基于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共同举办相关活动,促进文 明交流互鉴,开展联合考古、丝绸之路历史和遗产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博物馆交流、流失文物追 索返还等合作,这些重要共识为六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加强文明传承与创新指明了方向。 伟大的丝绸之路将中国和中亚国家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六国在丝路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古迹修复等 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多边合作。2014年6月,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共同申报的"丝绸之路: 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跨国申遗合作的成功典范。自2019年起,中国、乌 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四国联合开展费尔干纳盆地考古与学术交流活动,并特邀土库 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学者作为观察员参加。2023年4月,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在西安开幕,中国 和中亚五国共同为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揭牌。在机制成员国的共同努力下,这些合作成果为恢复 ...
总书记贺信让正在埃及的上博考古队倍感振奋 更感责任重大 中国正成为世界文明遗产的守护者
解放日报· 2025-11-05 09:58
记者 钟菡 真正参与到海外考古中,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不同的解读视角。"以往我们的考古聚焦中国 本土,现在能将中国的考古理论、方法、经验应用于海外考古实践中,有利于提升中国在世界早期文明 研究中的地位。"陈杰说,"希望上博在埃及考古项目中的努力尝试,与众多海外考古项目形成合力,为 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考古学发展贡献力量。" 孟菲斯地区考古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在陈杰看来,能够参与这样一个核心遗址的发掘,对中国考古 学界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不仅是对我们学术能力的信任,也是两国长期友谊的最好证明。"上博 和埃及考古工作人员每天在一起工作,双方密切交流、相处融洽。通过联合考古,推动了文化之间的交 流和民心相通。 上海博物馆是首个在埃及孟菲斯地区获得发掘许可的中国考古团队。此前,上博曾与斯里兰卡组建 联合考古队,成功赴斯里兰卡考古发掘,取得阶段性成果。此次再度带队出海赴埃及考古,陈杰更感责 任重大,他表示,长期以来,西方学者主导埃及学术研究和学术话语权,能在埃及这样一个重要的世界 文明发祥地开展考古工作,是中国文化实力提升和国家形象展示的体现,"它表明了中国不仅是中华文 明的探索者、参与者,也正在成 ...
共护文化遗产 谱写交流新篇
人民日报· 2025-11-04 06:20
卡洛(右)与米莱拉在大足石刻开展造像病害诊断分析工 作。 大足石刻研究院供图 萨马德(左)参加巴基斯坦开普省考古与博物馆管理局举 办的犍陀罗艺术研讨会。 图为受访者提供 当地学生在巴基斯坦开普省马尔丹市的塔赫特巴希佛寺遗 址参观。 艾哈迈德·卡迈勒摄(新华社发)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从大足石刻的修复合作到敦煌学的全球学术 交流,再到巴基斯坦犍陀罗艺术的保护与传播,中外学者共同守护人类历史文化遗产,促进文明交流互 鉴和不同国家、民族相互了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的人文力量。 中意专家合作保护大足石刻—— "为全世界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样本" 高奕睿(左三)与学生在大英图书馆研究敦煌文献。 图为受访者提供 作。舒成岩摩崖造像雕凿于南宋绍兴十三年至二十三年间,是集雕刻、彩绘、贴金于一体的道教造像。 卡洛到来时,看到造像存在石质风化,彩绘起甲、脱落,贴金层开裂、起翘等问题。 卡洛及其团队曾参与意大利威尼托大区内威尼斯、维罗纳古城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经验丰富。 在大足区,卡洛与米莱拉每天都穿着印有"大足石刻文物保护"字样的棕色文保工作服,与大足石刻保护 工程中心的技术人员一 ...
文明互鉴看良渚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27 07:07
论坛概况 - 第三届“良渚论坛”在浙江杭州开幕,主题为“文明重光: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 [3][7] - 论坛汇聚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文化遗产保护、考古、历史等领域的中外嘉宾 [7] 考古研究成果 - 良渚古城反山王陵考古确认其坐落于与水利系统相连的土垄上,并发现院墙、建筑等遗迹,证实水利系统与古城是统一规划的超级工程,可能代表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的发端 [9] - 南佐都邑遗址的考古发现展现了早期国家的社会动员能力、礼仪制度及跨区域交流网络,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提供关键实证资料 [9] - 中国考古团队在良渚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研究成果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可 [9] - 日本学者通过陶器形态研究推测良渚先民可能采用“蒸煮”或“两次蒸”的复杂方式烹饪大米,这一饮食习惯影响延续至今 [10] 文明交流与国际合作 - “良渚论坛”搭建跨越国界的文明对话桥梁,成为世界读懂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11] - 良渚古城遗址通过“良渚与世界”平台,已与英国巨石阵、希腊雅典卫城、意大利罗马古城等世界遗产进行“对话” [13] - 良渚遗址通过“何以文明”特展,走进联合国总部及英国、瑞士、埃及、日本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 [13]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日本金泽大学、东京大学及韩国罗州文化遗产研究所等国外机构开展联合研究合作项目 [19] 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 威尼斯市分享其每年接待2500万人次游客背景下的遗产保护经验,包括实施“摩西计划”防洪工程以保护古城 [16] - 良渚探索大遗址保护机制,核心在于人与遗产的和谐共生,并以此带动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16] - 国际专家倡导世界遗产保护需融合社会、经济、环境三个维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遗产驱动来实现真正可持续发展 [17] - 中国深度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支持柬埔寨吴哥窟、尼泊尔九层神庙、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等抢救保护项目 [18]
音乐为媒,让世界听见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24 07:05
乐团定位与历史成就 - 乐团成立于世纪之交,已成立25周年,承载着“中国一流,亚洲前列,世界著名”的使命 [3] - 办公空间虽显局促,但满墙照片记录了其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柏林爱乐大厅、纽约林肯中心等世界顶级音乐殿堂演出的辉煌历史 [3] - 25年发展历程被视为国家文化发展的必然与一代代音乐人事业心的坚守 [3] 艺术理念与文化自信 - 乐团通过用自身理解和能力将世界经典交响乐演绎出最高水平,来展现高度的文化自信 [4] - 艺术实践植根于中国“和合包容”的文化,在演绎西方经典时注入独特理解,常能碰撞出火花 [4] - 国际指挥大师如古斯塔夫·库恩曾由衷赞叹乐团对瓦格纳歌剧名曲的精彩诠释 [4] 国际交流与文化传播 - 自建团以来,足迹遍布世界主流音乐厅,通过音乐才华赢得外国观众和同行的敬重,传递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的胸怀 [5] - 在“走出去”同时致力于“请进来”,邀约国际名家参演音乐季,并在北京国际音乐节等活动中担纲开闭幕式演出 [5][6] - 在第28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演奏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勃拉姆斯及当代中国青年作曲家作品,展现文化包容魅力 [6] 中国特色曲目与故事讲述 - 艺术总监余隆和驻团作曲家邹野将《红旗颂》《茉莉花》《北京喜讯到边寨》《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中国经典演绎得鲜活可感,深受海内外观众喜爱 [6] - 用交响乐讲述中国故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6] 重大活动与外交角色 - 在国家重大外交文化活动中担纲演奏,是乐团“内功外化”的重要场景,如在西安第二届上合组织国家电视节上为9国代表演奏各自国家乐曲并融合成完整作品 [7] - 音乐会视频通过网络平台播出,海内外浏览量过亿,如中国侨联“亲情中华·全球华侨华人音乐会” [7] - 在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演奏国际名曲《爱的礼赞》和中国名曲《情深谊长》,营造友好祥和氛围 [8] 数字化发展与未来规划 - 乐团正在积极探索“数字音乐厅”建设,旨在将精彩演出通过数字化手段保存、传播,成为可与世界分享的文化资产 [9] - 计划借鉴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等世界名团经验,未来借助8K等新视听技术拓展交响乐普及的时空范围 [9] - 不久将迁入由马岩松设计的新音乐厅,实现“厅团一体”,有望成为世界顶级乐团和艺术家来华交流的打卡地和首都文化新地标 [9]
世界手艺人相约景德镇 谱写“美美与共”的东方答案
新华社· 2025-10-21 19:20
行业活动与规模 - 2025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于10月18日至22日举行,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从业者 [1] - 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的“春秋大集”盛会今年迎来了50多个国家的千余名艺术家,从最初仅数十名年轻陶瓷手艺人发展为全球性平台 [2] 国际吸引力与交流 - 荷兰陶艺家西梦·哈克与景德镇当地青年艺术家李振于2015年共同创立品牌“ZhenXi”,体现深度国际合作 [1] - 日本陶艺家西田泰代将景德镇比作陶艺人心中的天堂,今年她带领数十名欧洲艺术家参与活动 [2] - 新加坡艺术家林善春探索现代工业与传统工艺融合,韩国艺术家权慧贤运用中韩两国原料和技术创作 [3] 历史底蕴与文化价值 - 景德镇瓷器很早就远销海外,曾装点过波斯、土耳其、法兰西等地的宫廷,是千年瓷都 [2] - 行业从业者深信手艺能够带来美好生活,赋予人尊严与希望,揉泥、拉坯、画彩等工序寄托着对生活的理解 [2] 政策与环境支持 - 中国持续扩大免签范围,对70余个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或全面互免签证,过境免签国家扩展到50余个,为国际交流提供便利 [1]
以古传新 美美与共——世界文明对话的第三次“良渚时间”
杭州日报· 2025-10-21 11:53
论坛概况 - 第三届“良渚论坛”于10月20日在杭州良渚圆满闭幕,主题为“文明重光: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 [5] - 论坛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旅游组织等国际机构合作,举办了1场主论坛和4场分论坛 [5] - 吸引了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中外嘉宾参与 [5] 考古实践与技术创新 - 通过“良渚考古模式”,在浙江发现了1000余条水坝遗存,并为江苏、湖北、湖南等省份的水管理系统研究提供助力 [7] - 在老虎岭遗址公园,技术人员每周为土壤喷射特制植物精油进行微生物防治,这是与浙江大学、敦煌研究院联合制定的保护策略 [10] -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利用VR和AR技术,让游客体验与良渚王共历古国变迁和重走莫角山朝圣之路 [12] 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同期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开放,采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模式,将遗址转化为公共文化空间 [8] - 良渚创新实施全国首个大遗址保护专项法规,严格执行“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并启动“文物安全365工程” [12] - 2022年底,一条横跨余杭北部的“良渚文化大走廊”将大遗址保护模式赋能到更广区域 [8] 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 - 在“良渚MEI”生活美学空间,游客可以品尝渚咖稻香咖啡和良渚特色茶点,让稻作文化在当代回响 [10] - 良渚文化大走廊上,玉琮纹样与神人兽面纹被应用于咖啡杯、冰箱贴、车载香氛等日常消费品,吸引年轻群体 [11] - 作为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20周年的一部分,已布局1.4万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并有1500名文化特派员下沉基层 [11] 国际交流与合作 - 论坛期间,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新增8家成员,覆盖五大洲的180家机构 [10] - 本届论坛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旅游组织深度合作,两大国际组织负责人首次出席,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高度认同 [12] - 同期举办了“大道之行 美美与共——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纪念展”,展现中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成就 [13]
良渚,文明瑰宝绽新辉
新华社· 2025-10-20 08:54
遗址保护技术创新 - 使用与浙江大学共同研发的植物精油抑制苔藓生长 有效保护以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的遗址 [3] - 启用南方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实验室 包含7个实验室及标本室等配套空间 为南方土遗址提供更到位保护方案 [3] - 通过"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形成"数字实时监测+网格双重监管+空间规划管控"的强化保护模式 实现遗址各角落实时状态监控 [4] 考古研究与文化价值阐释 - 近年来在遗址新发现20多条水坝和4条南北向的土垄 这些工程体现了良渚古国的强大社会动员能力 [4] - 已有600余种关于良渚文化的文集、读物得以出版 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较为丰富的资料 [5] - 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 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 [6] 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 - 良渚文化激发创业创新灵感 例如开发AI练字机和App软件 市场反响热烈 [8] - 在良渚遗址辐射带动下 1500多家企业相继入驻良渚新城 数字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8] - 构建良渚文创产品"研育产销"一体化模式 产品矩阵覆盖日用家居、文具办公等10多个品类 在售商品达数百款 [9] 文化走廊与产业平台建设 - 良渚文化大走廊招引落地"文化+"重点项目74个 集聚规上文化企业64家 正加快成为高能级文化产业平台 [9] - 良渚文化大走廊将成为文化资源最丰富、文化事业最繁荣的区域之一 [9] 国际交流与文明互鉴 - "良渚与世界"对话活动先后与英国巨石阵等多个世界文化遗产展开交流互动 [12] - 通过全球巡展、海外玉器数据库等项目 良渚文化走进了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 [12] - "良渚论坛"连续举办三届 成为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 [13]
“世界市长对话·景德镇暨2025景德镇论坛”开幕 共绘文明繁荣新图景
新华社· 2025-10-19 14:31
论坛概况 - 论坛于10月19日在江西景德镇开幕,主题为“瓷耀千年 融通四海” [1] - 来自意大利、韩国、土耳其、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市长、城市代表及各界嘉宾共350余位参会 [1] - 论坛聚焦“文旅呈美”、“开放促荣”、“文明相传”三大议题 [1] 核心观点与战略意义 - 陶瓷被与会嘉宾视为跨越国界的“世界语言”和连接不同文明的重要纽带 [1] - 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市议会副议长认为瓷器是传递和平的使者,景德镇是精通这门语言的城市 [1] - 论坛旨在助力各城市在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开放合作等领域深化交流,共谋发展新路径 [2] 国际化进程与影响力 - 景德镇已与72个国家180多个城市建立友好联系 [2] - 吸引了50多个国家的艺术家常驻创作,形成“洋景漂”现象 [2] - “世界市长对话”被定位为增进国际互信、深化互学互鉴、加强全球合作的重要平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