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招魂》
icon
搜索文档
探寻上古中国的彼岸世界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1-07 12:55
文章核心观点 - 先秦时期关于彼岸世界的认识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遥不可及、美妙绝伦的“诗与远方”,另一类是人死后的世界,人们对后者的看法在希望与失望间徘徊,而儒家则强调在此岸世界积极进取[3][5][7] 先秦彼岸世界的分类 - 第一类彼岸世界是将人迹罕至的遥远界域视为理想中的“诗与远方”,如《山海经》和庄子描绘的“藐姑射山”和“昆仑”神山,这些地方被描述为神仙居住、万物尽有的美妙所在[3][4] - 第二类彼岸世界是同样遥远但令人感到奇怪和恐怖的地方,屈原在《招魂》中描绘了东方“十日代出,流金铄石”、南方多食人巨兽、西方“五谷不生”的“流沙千里”、北方“飞雪千里”的苦艰景象[5] 人死后的彼岸世界观念 - 先秦人们认为祖先去世后可以生活在天上,特别著名的人物如周文王可“在帝左右”,这种观念可溯源至远古岩画中生活在天上的部落酋长形象[5][6] - 商周时代通过频繁祭祀奉献食品和酒,如“大牢”(牛)和“小牢”(猪羊),并以“燎”的方式让香气上达于天,表明人们认为先祖在彼岸世界的生活与此岸世界一样需要饮食[6] - 现实中的荒冢枯骨使人们对彼岸世界的美好产生怀疑,如陶渊明《挽歌》诗和白居易的诗句都透露出“来自尘土,归于尘土”的意念,表现出对死亡和彼岸世界的冷静与无奈[6][7] 儒家对彼岸世界的态度 - 孔子和儒家强调在此岸世界积极奋斗进取,对于子路问“死”,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认为首要任务是做好人生之事,死后之事乃不急之务[7] - 儒家主张生时光明正大于天下,死者自正大光明于后世,这是先秦时期对于彼岸世界问题最为正确而积极的回答[7]
上影节恐怖片回忆录
虎嗅· 2025-06-10 13:24
电影节观影行为分析 - 社畜群体在电影节期间倾向于选择恐怖片作为主要观影类型,因排片时间多在深夜且预算控制在500元以内[11] - 恐怖片观影体验具有高性价比:不易睡着、剧情易懂、紧绷感可调节现实压力,即使质量差也能通过jump scare保证基本娱乐性[11] - 电影节成为恐怖片稀缺放映场景,吸引非恐怖片爱好者以"试胆"心态参与,导致恐怖片场次一票难求[12] 恐怖片观影社交价值 - 放映厅观影将个体行为转化为集体派对,观众通过共同惊叫、互动形成独特社交纽带[13] - 《招魂》案例显示恐怖片能打破陌生人隔阂,创造自发性的互助行为(如共享毯子、肢体靠近)[22] - 终场灯光亮起时发现邻座放置《安娜贝尔》玩偶的恶作剧行为,显示恐怖片特有的戏谑文化[23] 特殊放映效果分析 - 嘉定影剧院《闪灵》场次设计体现沉浸式体验:深夜结束时间+郊区选址刻意制造与世隔绝感[15] - 杜比厅声效系统对惊悚片体验产生倍增效应,《野兽》案例显示需提前评估声音承受度并备耳塞[26][27] - 老旧影院硬件(如大光明一号厅)与老片(《德州电锯杀人狂》)结合产生意外喜剧效果[28][29] 观众反馈数据 - 2021年《树海村》场次全部售罄,反映观众对导演清水崇《咒怨》IP的盲目信任[24] - 《破墓》放映时千人厅对"日本反派"设定集体发出叹息声,显示文化认同影响观影情绪[28] - 《惊声尖叫》出现观众因笑点理解差异引发的现场争执,终场时千人欢呼形成情感共振[30][31] 市场需求趋势 - 恐怖片成为部分观众重建电影热情的重要载体,具有解压阀和社交派对双重功能[33] - 2023年上影节《罪人》《遗传厄运》等恐怖片抢购失败案例印证该类型持续供不应求[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