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涅槃
icon
搜索文档
探寻上古中国的彼岸世界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1-07 12:55
文章核心观点 - 先秦时期关于彼岸世界的认识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遥不可及、美妙绝伦的“诗与远方”,另一类是人死后的世界,人们对后者的看法在希望与失望间徘徊,而儒家则强调在此岸世界积极进取[3][5][7] 先秦彼岸世界的分类 - 第一类彼岸世界是将人迹罕至的遥远界域视为理想中的“诗与远方”,如《山海经》和庄子描绘的“藐姑射山”和“昆仑”神山,这些地方被描述为神仙居住、万物尽有的美妙所在[3][4] - 第二类彼岸世界是同样遥远但令人感到奇怪和恐怖的地方,屈原在《招魂》中描绘了东方“十日代出,流金铄石”、南方多食人巨兽、西方“五谷不生”的“流沙千里”、北方“飞雪千里”的苦艰景象[5] 人死后的彼岸世界观念 - 先秦人们认为祖先去世后可以生活在天上,特别著名的人物如周文王可“在帝左右”,这种观念可溯源至远古岩画中生活在天上的部落酋长形象[5][6] - 商周时代通过频繁祭祀奉献食品和酒,如“大牢”(牛)和“小牢”(猪羊),并以“燎”的方式让香气上达于天,表明人们认为先祖在彼岸世界的生活与此岸世界一样需要饮食[6] - 现实中的荒冢枯骨使人们对彼岸世界的美好产生怀疑,如陶渊明《挽歌》诗和白居易的诗句都透露出“来自尘土,归于尘土”的意念,表现出对死亡和彼岸世界的冷静与无奈[6][7] 儒家对彼岸世界的态度 - 孔子和儒家强调在此岸世界积极奋斗进取,对于子路问“死”,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认为首要任务是做好人生之事,死后之事乃不急之务[7] - 儒家主张生时光明正大于天下,死者自正大光明于后世,这是先秦时期对于彼岸世界问题最为正确而积极的回答[7]
西千佛洞和莫高窟:千佛万相俱入禅观丨从长安到敦煌(6)
经济观察报· 2025-06-29 07:59
敦煌文化历史与艺术价值 - 敦煌藏经洞发现于1900年5月26日,洞内藏有大量古代经卷、文书、绢幡佛画和宗教法器,复室高240厘米、宽270厘米,编号为第17窟 [1] - 藏经洞文物在20世纪初被多国探险家掠夺,包括斯坦因骗走9000多卷写本和500多幅佛画,伯希和购得6000余卷文书和100多幅古画 [3] - 敦煌研究院对莫高窟和西千佛洞实施系统性保护,现存壁画4.5万平方米(约6个标准足球场面积),采用环境监测技术控制洞窟湿度与二氧化碳浓度 [30][36] 石窟建筑与艺术特色 - 西千佛洞现存22个洞窟,最早为北魏时期开凿,第4窟保留隋代与回鹘时期混合艺术风格,藻井以红色打底绘绿色团窠宝花 [18][23] - 莫高窟第427窟保留宋代窟檐建筑,梁架题记载明由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于乾德八年(970年)创建,采用唐代八棱柱与三抄斗拱结构 [34][35] - 第61窟《五台山图》壁画长13.45米,标注67座寺庙及太原至正定山川道路,为五代时期佛教地理图像杰作 [36] 佛教艺术与历史叙事 - 第257窟《九色鹿本生》采用北魏长卷式连环画,首创"两头起笔、中端收束"叙事结构,左侧描绘九色鹿救人,右侧表现王后索鹿皮 [47] - 第148窟涅槃经变包含14.5米卧佛及《八王分舍利》《荼毗》场景,记载由陇西李氏家族于776年出资修建 [40][42][43] - 第251窟天宫伎乐壁画因铅丹氧化导致肤色变黑,原为表现立体晕染效果,现呈现蓝白色天宫城墙与棕黑色乐舞天人 [44][45] 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 - 现代莫高窟实行预约制分批次参观,A类票限8个洞窟,配备讲解员与电子导览设备,严禁窟内拍照以保护壁画 [30][31] - 韩国游客违规使用闪光灯拍摄103窟唐代壁画事件反映管理挑战,讲解员通过翻译沟通制止不文明行为 [39] - 敦煌艺术融合汉、回鹘、吐蕃等多民族文化,如第4窟回鹘可汗供养像及第61窟回鹘公主形象 [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