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山海经》
icon
搜索文档
清华社首秀地坛书市 让读书融入城市烟火
中国新闻网· 2025-10-04 08:22
参展概况与定位 - 公司首次参加2025年地坛书市 深度融入北京市民文化记忆氛围 感受文化高雅性与生活烟火气相融合的独特魅力 [1] - 参展模式集逛公园淘好书享生活于一体 区别于专业书展的严肃氛围和普通市集的浅层消费 让阅读走进市民日常生活 [1] 参展产品组合 - 公司精心挑选150余种图书参展 涵盖军事科技教辅等多个领域 [1] - 军事读物贴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 包括《世界轻重武器大百科》等 [1] - 前沿科技热门图书包括《DeepSeek实用操作手册》《AI通识课12讲》等 [1] - 教辅类图书如清华附中给孩子的通识课系列 凭借清华品牌信誉获得读者广泛青睐 [1] 读者群体与需求变化 - 书市读者群体呈现老中青全覆盖特点 工作日老年读者选书 周末年轻父母遛娃淘书 [2] - 00后读者主动选购《山海经》《看遍中国博物馆》等深度社科类图书 [2] - 读者需求从单纯追求低价转向基于兴趣的精准选择 理工科学生专程选购前沿科技著作 小军事迷积极入手科普读物 [2] 文创产品表现 - 公司首次重点推出文创产品 以清华紫为主色调的笔记本文具等 融入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及读书破万卷等名句 兼具激励意义与实用价值 [2] - 《万众人生,千般可爱》周边产品最受欢迎 销售超1000件 文创类产品占据销售前列 [2] - 新增清华建筑设计院文创成为年轻人打卡热点 成为传递清华精神的情感纽带 [2] 文化活动与出版创新 - 公司举办书籍作为艺术主题演讲 现场展出27种艺术家手制书 向公众介绍小众艺术门类 [2] - 公司在书籍形态上持续创新 清华版《山海经》由毕业生手绘插图装帧 开创绘本新风 已推出多语种版本走向国际 [2] - 《传奇女书》的出版及多语种输出 进一步拓展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 [2] 品牌与市场影响 - 通过地坛书市民文化平台 公司展示精品图书与文创 实现品牌与读者深度互动 [3] - 活动让阅读融入城市烟火 传递温暖有力的文化力量 [3]
走进秦王朝的宇宙观
齐鲁晚报· 2025-09-26 06:29
尕日塘秦刻石的发现与学术意义 - 青海玛多县扎陵湖北岸发现的刻石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秦代刻石,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 [3] - 该发现因涉及“昆仑”概念而引发学界广泛关注和遐想 [3] - 历史学者李开元的新作《刺秦:重新认识秦王朝》为理解此刻石的文化内涵提供了新视角 [3] 战国至秦代的地理观念演变 - 战国时代形成《禹贡》小九州地理观,将中国划分为九州,范围局限于中原及其周边地区 [4] - 邹衍提出大九州学说,认为天下共八十一大州,中国只是其中之一,称为赤县神州 [4] - 秦统一后形成“独国世界地理观”,认为秦王朝是天地间唯一国家,统治了全世界 [5][7] - 秦人地理边界西至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与秦直接统治的郡县制地域相对应 [5] 秦王朝宇宙观的核心特征 - 秦王朝拒绝邹衍大九州说和《山海经》观念,回归《禹贡》小九州说 [6] - 秦刻石文中将“四极”“天下”与“宇县”并举,宇县即指神州赤县 [6] - 秦完全否认《禹贡》的五服秩序观念,认为“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是前所未有的成就 [7] - 秦对无法实行郡县统治的地区采取修建长城、不承认不往来的自闭方式 [9] 秦汉治理体系的对比分析 - 秦朝实行单一郡县制,对百越和匈奴地区实行军事征服后建立直接统治 [9] - 汉朝创建册封体制,通过称号、印玺授予与周边国家建立宗主国与从属国关系 [8] - 册封体制在亚洲东部形成超国家的“东亚世界”和“中国文化圈”政治文化势力圈 [8] - 与汉朝多层次治理体系相比,秦朝单一郡县制使其对更广阔地域失去应对能力 [9] 秦王朝的历史观及其影响 - 邹衍提出五德终始历史观,认为历史是王朝循环过程,遵循五行相克原理 [10] - 秦王朝制定皇帝称号,认为皇帝超越三皇五帝,是统治天上、地下和人间的绝对神王 [11] - 秦始皇废除谥号制度,宣称“朕为始皇帝”,王朝将“传之无穷”,形成历史终焉观 [12] - 这种认为历史循环已经终结的盲目自信自大,被视为加速秦朝灭亡的重要因素 [13]
中国的“和”蕴含深刻的世界性(环球热点)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24 06:22
李集雅的学术背景与成就 - 首位将《论语》和《中庸》翻译成意大利语的汉学家,40余年致力于汉学研究及中意文化交流 [3] - 1982年进入威尼斯大学学习中文,1984年赴北京语言大学进修,1985年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接触《庄子》等典籍 [4] - 1992年起在威尼斯大学教授汉语、中国哲学等课程,2020年成为该校首位女性校长 [4] 翻译工作与文化传播 - 翻译《论语》《中庸》时注重汉字结构解析,如“仁”由“人”和“二”组成,强调人际关系内涵 [5] - 著作《儒家》向意大利读者系统介绍儒家思想脉络,认为其是全球性哲学与生活方式 [6] - 计划将《山海经》及中国志怪小说引入威尼斯大学课程,以多样性文学吸引学生 [9] 对“和”理念的现代诠释 - “和”涵盖和谐、包容、可持续发展,体现环境、经济与社会多维度平衡 [7] - 认为“和而不同”是解决当代文明冲突的关键,倡导差异共存而非绝对一致 [7] - 指出中国经典如《大学》的“止于至善”为当代政治思想提供源头活水 [7] 中意文明共鸣与教育实践 - 强调意大利与中国共享家庭价值观和友善传统,文化亲近性显著 [8] - 威尼斯大学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合作学生交流项目,促进实地文化体验 [10] - 主张语言学习不可替代,中文专业学生需从大二学习文言文以深入理解中国文化 [9][10] 未来人文交流展望 - 呼吁年轻人成为当代“马可·波罗”,通过交流续写中意友谊 [10] - 高校责任包括经典文本教学,如精读《论语》《中庸》选段 [9] - 认为AI时代仍需语言学习,因语言承载思维方式差异 [9][10]
浮生逍遥游
经济观察报· 2025-06-16 16:34
沈复的旅行生涯与模式 - 沈复在30年间游历广泛,足迹遍布清朝内地十八省,仅四川中部、贵州中部与云南南部未涉足[1][2][6] - 其旅行主要依托于幕僚职业,借上级调任之机进行公差旅行,时间跨度从15岁至45岁,长达30年[3][6] - 旅行方式包括水陆换乘,例如南下广州经商一程,由东坝出芜湖口,经鄱阳湖、赣江,翻越大庾岭,最终抵穗,耗时近两个月[6] 沈复的旅行观念与偏好 - 沈复对旅行景点的评价独出己见,不屑于人云亦云,认为“名胜所在贵乎心得”,有名胜而不觉其佳,有非名胜而自以为妙[1][2] - 他偏爱名不见经传的角落,例如评价明末徐俟斋先生之园为“余所历园亭,此为第一”,而对当时公认的名胜如“红门局之梅花,姑姑庙之铁树”则认为“不过尔尔”[2][3] 清代旅行交通与相关行业 - 清代水路发达,太湖、长江、钱塘江及京杭大运河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旅行提供便利,例如沈复曾搭“出水辔头”快船,从太湖疾驰至吴门桥,航速极快[8] - 游船娱乐业兴起,带动江南经济繁荣,以苏州虎丘山塘为例,游船装饰精工,设施俱全,提供载酒肴、招佳丽、盲女弹唱、说书等多样化服务,形成规模产业[9] - 广州花艇生意颇具规模,江面有百十条花船排阵,船体结构特殊,有专人管理,形成一套完整的娱乐消费模式,沈复在此4个月狂掷百余两白银[10]
探寻中华神话魅力之源——访台湾神话学者鹿忆鹿
新华社· 2025-03-31 09:11
中华神话的文化内涵与特征 - 神话被视为民族的童年和梦想,是色彩斑斓的诗篇,与民族性密切相关,中华民族的务实和包容特性可从神话演进中看出 [1] - 中华神话中的神祇具有明确的职责和道德约束,因此善恶分明并具备完美的道德性,这与西方神话中神祇拥有人性弱点形成对比 [2] - 中华神话注重实用性,例如没有美神和爱神,但有促成婚配的月老和负责生育的送子娘娘,这体现了民族的实用主义倾向 [3] - 汉民族农耕文明养成了安土重迁的家园意识,整体民族性更追求安全感,这在神话故事如“虎姑婆”与西方“小红帽”的差异中有所体现 [3] 神话的现代价值与传播 - 神话是想象力的种子,对儿童心智发展尤为重要,能激发其未来的创造力,成年人则因知识体系而想象力受限 [4][5] - 对神话的文学创造使其从童年步入成年,衍生出新的意象,如“精卫填海”具有复仇意涵,“刑天舞干戚”与英雄形象相连 [6] - 神话本身兼具想象力和诗意,是其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7] - 基于中华神话的文化作品需注重创新,用国际社会能理解的语言讲述中华文化内核的故事,例如宫崎骏动画就成功运用了中华文化元素 [8] 文化传承与创作理念 - 中华文化及神话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兼容性,其传播需要具备大格局和包容意识 [8][9] - 扎实的文化积累是文化创意的根基,没有深厚的底蕴,创意将成为无源之水 [9][10] - 文化产品的创作应心怀天下但不去功利化讨好外界,专注于作品本身是创作的本心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