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山海经》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的“和”蕴含深刻的世界性(环球热点)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24 06:22
李集雅的学术背景与成就 - 首位将《论语》和《中庸》翻译成意大利语的汉学家,40余年致力于汉学研究及中意文化交流 [3] - 1982年进入威尼斯大学学习中文,1984年赴北京语言大学进修,1985年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接触《庄子》等典籍 [4] - 1992年起在威尼斯大学教授汉语、中国哲学等课程,2020年成为该校首位女性校长 [4] 翻译工作与文化传播 - 翻译《论语》《中庸》时注重汉字结构解析,如“仁”由“人”和“二”组成,强调人际关系内涵 [5] - 著作《儒家》向意大利读者系统介绍儒家思想脉络,认为其是全球性哲学与生活方式 [6] - 计划将《山海经》及中国志怪小说引入威尼斯大学课程,以多样性文学吸引学生 [9] 对“和”理念的现代诠释 - “和”涵盖和谐、包容、可持续发展,体现环境、经济与社会多维度平衡 [7] - 认为“和而不同”是解决当代文明冲突的关键,倡导差异共存而非绝对一致 [7] - 指出中国经典如《大学》的“止于至善”为当代政治思想提供源头活水 [7] 中意文明共鸣与教育实践 - 强调意大利与中国共享家庭价值观和友善传统,文化亲近性显著 [8] - 威尼斯大学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合作学生交流项目,促进实地文化体验 [10] - 主张语言学习不可替代,中文专业学生需从大二学习文言文以深入理解中国文化 [9][10] 未来人文交流展望 - 呼吁年轻人成为当代“马可·波罗”,通过交流续写中意友谊 [10] - 高校责任包括经典文本教学,如精读《论语》《中庸》选段 [9] - 认为AI时代仍需语言学习,因语言承载思维方式差异 [9][10]
浮生逍遥游
经济观察报· 2025-06-16 16:34
(原标题:浮生逍遥游)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代文人的必修课。上古奇书《山海经》里夸父逐日的故事,揭示了徒步旅行的 艰辛,可这根本劝退不了历代文人跃跃欲试的心,而且各个都是超级玩家。 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被困陈蔡两国交界之时,饿着肚子教弟子"君子固穷";李白在 黄鹤楼看到崔颢题诗,慨叹"眼前有景道不得";苏轼在贬谪路上跨界经营,吃喝创作两不误,自创经典 美食"东坡肉",与友人月夜泛舟游赤壁,写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感悟;作为中国旅 行家集大成者的徐霞客堪称专业探险家,自带干粮开启硬核穷游,30年徒步暴走21省,写出流传至今的 旅游攻略《徐霞客游记》。 重返中原。这场政治地震中,3位文人或身败名裂,或困顿流离。反观沈复,经过大庾岭的前一天,他 刚过完30岁生日,此后人生便急转直下,这座山也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而山顶上的两块石碑,似乎也 在冥冥之中透露着不可告人的天机。 沈复自前往山阴求学到随同石琢堂去北京当差的近30年里,足迹遍布清朝内地十八省,将长江和黄河流 域的沿途美景尽收眼底。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沈复和表妹夫一起去南下广州经商,他们由东坝出 芜湖口,进入鄱阳湖,行至 ...
探寻中华神话魅力之源——访台湾神话学者鹿忆鹿
新华社· 2025-03-31 09:11
新华社台北3月30日电(记者刘斐、杨晓静)根据中华神话故事改编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31 日起再度延长放映,续写中国影史"神话"。适逢另一部神话题材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在台湾 上映逾半月,中华神话成为岛内热门话题。记者近日采访台湾神话学者、东吴大学中文系教授鹿忆鹿, 探寻中华神话的魅力之源。 她说,与西方故事里"小红帽"独自外出遇见狼外婆不同,在台湾、福建等地流行的"虎姑婆"故事里 是"大人出门、孩子留家","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们民族性里安土重迁的家园意识,而西方则更喜欢 冒险和尝试"。 鹿忆鹿说,汉民族农耕文明养成的故土意识,形成整体民族性更加追求安全感,所以有"仓廪实而知礼 节",所以有"落叶归根"。 神话是"人类的童年" "神话是人类的童年,是民族的梦,是一篇篇色彩斑斓的诗。"以神话学和民间文学为主要研究领域的鹿 忆鹿认为,创世神话与民族性有着密切关系,而从中华神话的演进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务实和包容。 神话是"民族性的镜像" "异界想象是我们现实生命的补偿。"鹿忆鹿近年潜心《山海经》研究,而她与《山海经》结缘始于20年 前在北京与大陆著名神话学专家马昌仪的相识。"看马老师眉飞色舞地谈《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