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泥潭》
icon
搜索文档
刘楚昕获奖感言走红后发声:感到压力巨大,将用作品回报厚爱
南方都市报· 2025-06-01 15:20
文学奖项与作家动态 - 青年作家刘楚昕凭借作品《泥潭》获得第二届漓江文学奖虚构类奖,获奖感言引发全网关注 [1] - 刘楚昕通过漓江文学节官方微博回应网友,表示将认真打磨书稿,尽快推出《泥潭》 [1] - 刘楚昕在信中坦言获得关注后压力巨大,认为国内还有许多更优秀的青年作家值得社会关注 [3] 作家个人经历 - 刘楚昕从20多岁开始投稿,经历十多年被拒后终于在34岁实现文学梦想 [3] - 其女友因癌症去世前鼓励他"在痛苦中写出一部伟大的作品",这段经历成为其创作动力 [3] - 刘楚昕将爱人赠言"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痛苦,但回头想想,都是传奇"分享给所有奋斗者 [3] 教育背景与学术经历 - 刘楚昕2008年考取华中科技大学本硕连读,后获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4] - 高中就读理科但对哲学文学有浓厚兴趣,在班主任鼓励下填报相关专业 [4] - 博士导师吴根友表示知晓其在读博期间创作小说,但未予干涉 [4]
刘楚昕发文
券商中国· 2025-05-31 21:00
近日,作家刘楚昕的感人发言引发全网关注。刘楚昕创作的小说《泥潭》获漓江文学奖虚构类奖,获奖感言回 忆去世女友感动无数人。 今天(5月31日),刘楚昕通过@漓江文学节官方微博 写信回应网友。 刘楚昕表示: "感谢读者和媒体朋友们对我的关注、对即将要出版的《泥潭》这本书的关心。深夜里看到网友的那些留 言和对我的鼓励,让我倍感温暖,同时也压力巨大。我深知我只是写作之路上的初学者,因为机缘巧合 获得了与我写作水平不相匹配的关注度,而国内还有许多青年作家,他们比我更优秀、更刻苦,默默坚 守在文学的沃土上。他们才是中国文学最热忱的守护者,应该获得社会的更多关注。" "面对大家的期待,我更加想认认真真打磨书稿,用更好的作品回报大家对我的厚爱。我与漓江出版社的 伙伴们正夜以继日地工作,尽快让这本书与大家见面。" "此刻我最紧迫的事是回到书桌前,专注文字。 谢谢你们对一名平凡写作者的理解和宽容,请允许我暂时沉默。 待新书上市时,书页里的每一个字,都是我最诚挚的答复。祝大家端午安康!" 5月27日,以"在路上"为主题的第二届漓江文学奖颁奖典礼在桂林举行。刘楚昕凭借其虚构类作品《泥潭》从 众多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著名作家余华等人为 ...
作家刘楚昕作品授奖词公布!余华称很高兴漓江文学奖也出名了
南方都市报· 2025-05-30 13:31
漓江文学奖与刘楚昕获奖 - 青年作家刘楚昕凭借长篇小说《泥潭》获得第二届漓江文学奖虚构类奖 [1] - 授奖词评价该作品为"一部完成度很高的稗官野史",采用独特的复调结构和意识流叙事 [1] - 作品以辛亥革命为背景,通过双线人物互为镜像的叙事手法展现人性善恶 [1] 作品《泥潭》的艺术特色 - 小说采用书中套书的写作策略,包含一部未完成的同名作品 [1] - 通过"无名氏"群像展现乱世中人物的精神救赎与命运挣扎 [1] - 作品表现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独特的艺术感召力 [1] 刘楚昕的创作历程 - 刘楚昕坚持写作20年但此前从未发表过作品 [2] - 从20多岁开始投稿至34岁,经历十多年被拒稿的挫折 [2] - 女友在其创作道路上给予重要支持,后因癌症离世 [2] 获奖感言与行业反响 - 刘楚昕获奖感言因真挚情感和戏剧性反转引发广泛关注 [2] - 作家余华评价"一个新人能脱颖而出不容易",并幽默表示该奖项因此成为全国知名文学奖 [1][2] - 感言最后以"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痛苦,但回头想想,都是传奇"寄语所有创作者 [2]
刘楚昕以获奖感言出圈,心怀梦想的人终会越过山丘
南方都市报· 2025-05-30 12:14
文学创作与职业发展 - 青年作家刘楚昕凭借虚构类作品《泥潭》获得第二届漓江文学奖,其获奖感言中关于初恋女友的悲情故事引发全网关注 [1] - 刘楚昕从20多岁开始投稿,坚持文学创作十余年,直到34岁才首次获奖,期间遭遇多次拒稿 [2] - 刘楚昕本科和博士阶段均攻读哲学专业,目前在湖北省社科院哲学所从事研究工作,文学创作是其长期坚持的业余爱好 [2] 兴趣与职业的平衡 - 刘楚昕在从事哲学研究主业的同时坚持文学创作,最终获得业界认可,实现了职业与兴趣的结合 [2] - 社会学中的"意义贫困"概念指人们因缺乏兴趣导致生活乏味,坚持兴趣爱好能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3] - 完全放弃主业追求梦想的极端行为并不可取,像刘楚昕这样兼顾职业与兴趣的模式更值得提倡 [3] 成功与坚持的意义 - 刘楚昕的案例显示,长期坚持兴趣爱好可能获得某种形式的成功,但多数爱好者可能终身无法获奖 [2] - 初恋女友遗言"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痛苦,但回头想想,都是传奇"引发对成功定义的思考,认为无论成败都可成为个人传奇 [3] - 文学创作领域的成功具有偶然性,坚持创作本身已是对抗"意义贫困"的一种胜利 [3]
5月29日,余华来杭州上了一堂文学课
杭州日报· 2025-05-30 10:47
1992年,长篇小说《活着》在《收获》杂志发表,1994年,同名电影《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竣。2012 年,话剧《活着》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完成首演——作为文学与影视对话的焦点人物,余华的多部作品早 已超越文本,成为跨媒介的经典。 但他还是期待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小说创作上。"我今年65岁,作家对时间流逝比较迟钝,我50岁、60 岁都稀里糊涂地过了,现在只想把小说写好。" 余华说,文学最好的时代,就是新人辈出的时代。 今年4月,《余华文学课》正式出版,余华自诩,"我不敢说我作为一个作家怎么好,但作为一个读者, 我非常优秀。" 他分享了几位对其创作影响深远的作家。"最早影响到我的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从他那里,我学会了 写细节,这对作家非常重要。"弗兰兹·卡夫卡则教会了他写作的自由。"他让我明白,想怎么写就怎么 写。既然卡夫卡可以这样写,我为什么不能?"诺贝尔文学奖威廉·福克纳,则为他破解了心理描写的难 题,伟大的作家,"都是让人物的心脏停止跳动,让眼睛睁开,手脚动起来。" 余华说,他在20世纪90年代写过一篇文章,谈作家对作家的影响,"好比阳光对植物的影响,作家从经 典中汲取养分,最终要长成自己的样子。" 5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