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漫画日本侵华史》
icon
搜索文档
《胜利之夜》:一幅画中的抗战记忆
人民日报· 2025-08-16 06:11
画作历史背景 - 丰子恺创作《胜利之夜》于日本投降后三日 作为国家一级文物 以家庭温馨场景展现民族新生与和平希望 [2][3] - 画中父亲举子象征民族新生 母亲含笑代表坚韧守望 幼子伸手指向未来 暖灯照耀寓意光明重现 花猫安卧象征和平 [4] - 创作背景源于1945年8月10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消息公布后 重庆民众涌上街头狂欢 丰子恺与友人饮酒庆祝至深夜 [3] 历史事件细节 -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投降广播传来 重庆市民敲打脸盆摇铃呐喊 城市变成声响海洋 [4] - 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后 重庆满街贴V字红标 鞭炮柏枝售罄 9月3日解除警报长鸣10分钟 五六万人游行队伍从较场口出发 [4] - 战争期间重庆承受200余次轰炸 直接伤亡3万余人 美国记者记载农民挑菜进城只为看胜利模样 学生撕课本折纸飞机写自由字样 [4] 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 画作以朴素技法和平凡场景记录历史瞬间 浓缩民族心灵史诗 建川博物馆专家称其为抗战精神微缩和英雄之城铁证 [5] - 画作一反丰子恺往日风趣风格 以背身父亲强化情感张力 题字日本投降后三日精准锚定历史时刻 [4] - 八十年后画作墨色未淡 如琥珀封存时光 提醒珍视和平与自强不息 [5]
“拿五寸不烂之笔来参加抗战”(书里书外)
人民日报· 2025-06-27 06:00
丰子恺漫画的艺术特点 - 漫画取材自平民百姓日常生活场景,体现博学与风趣[4] - 作品传神且展现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4] - 漫画分为6辑:读诗词典故、读插画艺术、读战乱诸相、读人间世态、读儿童故事、读亲友轶事[4] - 抗战时期漫画是丰子恺6000余幅绘画作品中的重要组成[4] 抗战时期的创作背景 - 1937年11月丰子恺开始画《漫画日本侵华史》记录日军侵华事件[4] - 缘缘堂虽未中弹,但石门镇居民被炸死30余人[5] - 丰子恺携亲族10余人逃离家乡,一路西行至重庆[5] - 创作抗战宣传漫画、檄文和歌曲,被称为"民族统一战线中可敬的战士"[5] 漫画的宣传作用 - 丰子恺认为漫画比文章更直观,能让不识字的百姓懂得抗日救国道理[5] - 重视音乐在抗战时期振奋精神的作用[5] - 编撰《漫文漫画》收集可歌可泣的文字和漫画[6] - 为《抗战文艺》题写刊名并发表抗战绘画作品[6] 代表性作品及主题 - 《积尸数十万,流血三千里》表达同仇敌忾的情感[5] - 《炮弹作花瓶》以炮弹壳插莲花象征和平[7] - 《流离图》描绘战争导致的生离死别[8] - 《八月十日的爆竹比八年的炸弹更凶》表现抗战胜利的喜悦[8] 艺术风格的演变 - 画作由人物为主变为山水为主[8] - 由小幅变为较大幅,由简笔变为较繁笔[8] - 由单色变为彩色,对艺术的理解和表现深化[8] 艺术与人生的理念 - "人生短,艺术长"是丰子恺常说的话[9] - 认为生机不灭终有抬头的日子,体现积极乐观态度[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