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火2.0》
搜索文档
制造那艺娜:58岁农妇逆袭“99元票房女王”
创业邦· 2025-10-20 08:08
公司核心业务与模式 - 公司核心业务为线下巡演,其演出被定义为高度迎合时代特征的“情绪产品”,而非传统强调专业唱功的音乐表演 [11] - 公司采用低票价策略,票价99元起步,旨在降低大众情绪宣泄的成本门槛 [11][33] - 演出模式高度依赖观众互动与“玩梗”,将线上戏谑和解构转化为线下核心卖点,现场不追求完美音准,更像一场大型直播秀或用户互动秀 [11][12][34] 公司运营与团队建设 - 公司运营经历了从草莽到体系化的关键转变,关键转折点是22岁的“明大侠”加入负责短视频运营,团队开始主动拥抱并运营围绕公司的“梗” [24] - 公司将主要阵地转移至快手平台,据称快手官方观察两个月后认可其“正能量”并抛出橄榄枝 [24] - 团队扩张后暴露出不够成熟的问题,有业内人士反馈其更习惯之前的“走穴商演”模式 [37] 市场表现与商业价值 - 公司线下演出市场表现火爆,仅8月就安排28场演出横跨26个城市,门票几乎“秒售罄”,被媒体称为“比孙燕姿的票都难抢” [6][11] - 从5月杭州首场至文章发布时,公司已举办近百场线下演出,覆盖国内主要三线以上城市,而去年一整年仅有4场酒吧演出 [12] - 商业价值显著提升,今年7月在某品牌活动中唱新歌时,直播间瞬间涌入24万用户,为平时2倍以上 [25] 产品(演出)特点与用户画像 - 产品核心价值在于参与感与情绪释放,标志性互动如高喊“退票”在其他商业演出中堪称事故,在此却是表达喜爱的“应援词” [15][16] - 粉丝群体以“Z世代”为主,多为短视频平台忠实用户 [12] - 产品设计放弃对音乐性的追求,完全按照用户互动秀安排,早期设计在别的演出现场不可能出现,有的观众评价“演出就像直播间一样混乱” [34] 成长历程与关键节点 - 公司创始人最初以“俄罗斯娜娜”人设于2022年在抖音走红,短短两个月涨粉近200万,但账号于2022年4月1日因“滥用平台道具,仿冒虚假人设”被无限期封禁 [18] - 关键转折点是现象级网络神曲《爱如火》的走红,该歌曲随着粉丝应援、手游《蛋仔派对》配乐及香港明星陈伟霆编舞使用,相关视频播放量超过25亿次 [22] - 线下转机出现在今年初,由一位兼职舞台导演的硕士生主动联系策划全国巡演,首场演出定在杭州 [28][29]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规划 - 用户期待值被抬高后,巡演开始被质疑“套路化”明显,9月21日首场体育场演唱会被指现场约2000多人,氛围不及之前Livehouse [38] - 公司因创始人脊椎受伤需手术治疗,已决定暂停近期所有国内及海外演出安排 [41] - 团队未来目标包括让创始人在60岁前登上北京鸟巢,并正为10月15日的英国海外首演做准备 [40]
制造那艺娜:58岁农妇逆袭“99元票房女王”
36氪· 2025-10-16 08:24
公司核心业务与运营模式 - 公司主营业务为线下巡回演出,演出形式高度互动化,被定义为"情绪产品"和"派对式表演",与传统演唱会的专业音乐性定位形成显著差异 [4][8] - 公司采用低票价策略,最低档票价仅为99元,旨在降低消费者参与门槛,扩大受众基础 [22] - 演出内容设计强调观众参与感和情绪释放,核心互动环节包括标志性的"退票"喊话和全场大合唱,音乐本身并非首要考量因素 [4][8][22] 公司市场表现与商业价值 - 公司线下演出市场需求旺盛,门票常呈"秒售罄"状态,媒体称其抢票难度系数极高,甚至超过部分知名歌手 [1][4] - 公司在2023年5月至8月期间举办了近百场线下演出,覆盖国内主要三线以上城市,仅8月就安排了28场演出,横跨26个城市,演出密集度在业内罕见 [1][5] - 公司粉丝群体以"Z世代"为主,是短视频平台的忠实用户,线上运营与线下演出形成闭环,互相促进流量和热度 [5][16]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转型 - 公司创始人最初以"俄罗斯娜娜"的仿冒人设在短视频平台走红,账号被封禁后转型为"大中国娜娜",并投入资源学习声乐,推出了现象级网络神曲《爱如火》 [9][10][13] - 关键转折点为专业经纪人"张兵"和运营人员"明大侠"的加入,团队开始体系化运营,主动拥抱网络热梗,将线上流量成功转化为线下商业价值 [14][18] - 公司从2022年仅有的4场酒吧演出,艰难维生,发展到2023年开启全国巡演,完成了从线上网红到具备线下商业价值的转型 [5][6][18] 公司运营挑战与风险 - 公司团队在快速扩张过程中暴露出运营不够成熟的问题,被业内人士反馈仍习惯"走穴商演"模式,与专业演出对接存在差距 [24] - 用户期待值被抬高后,巡演内容开始被质疑"套路化"明显,例如每场开头夸本地,结尾固定曲目,影响了部分场次的现场氛围 [24] - 公司核心艺人因工作强度过大导致健康问题,2023年10月因脊椎受伤暂停所有国内外演出安排,对业务的连续性构成直接影响 [26] 行业趋势与定位 - 公司的成功案例展示了"网红变现"的新路径,即通过打造独特的互动仪式和情绪宣泄场景,创造出高度迎合时代特征的文化消费产品 [4][6][8] - 公司在线下演出市场低迷时期逆势而上,成为各地制作方和演出场馆争相合作的"救命稻草",反映了市场对新型娱乐产品的强烈需求 [24] - 公司的商业模式杂糅了戏谑、狂欢与集体解压的独特氛围,其标志性互动场景在任何传统商业演出中都堪称事故,在此却成为核心卖点,定义了新的演出品类 [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