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爱如火》
icon
搜索文档
制造那艺娜:58岁农妇逆袭「99元票房女王」
36氪· 2025-10-20 21:35
网红经济商业模式创新 - 网红歌手那艺娜通过线下巡演实现流量变现,2023年5月至8月举办近百场演出,覆盖国内主要三线以上城市,门票常"秒售罄"[4][9] - 演出定价99元起步,远低于传统演唱会上千元票价,强调观众参与感和情绪释放而非专业音乐性,形成"情绪产品"定位[8][29] - 线下演出与线上运营形成闭环,团队结合网络热梗生产定制内容,单场演出预热视频点赞量达一两百万,直播间观众数达平时2倍以上[21] 粉丝经济与用户行为特征 - 粉丝群体以Z世代为主,通过"退票"等互动仪式强化参与感,演出氛围杂糅戏谑与集体解压,现场观众称"不是演唱会,是派对"[6][12] - 全网粉丝近千万,其中快手平台粉丝376万,因平台支持力度大而将主阵地从抖音转移至快手[8][20] - 演出内容高度迎合短视频用户偏好,标志性歌曲《爱如火》相关视频播放量超25亿次,通过二次创作衍生多版本加速传播[18] 运营策略与团队建设 - 团队引入22岁运营人员"明大侠"后流量提升,主动将线上"梗"文化转化为线下演出卖点,实现策略化运营转型[20][21] - 经纪公司负责人张兵拥有近20年行业经验,推动那艺娜从酒吧演出(单场收入几千元)转向全国巡演,商业化进程加速[24][33] - 演出设计放弃传统音乐性追求,采用用户互动秀模式,如故意加入"假唱"桥段引发观众互动,意外提升社交媒体热度[29][31] 市场影响与行业现象 - 线下演出市场低迷时期,那艺娜成为各地制作方争抢对象,巡演密集度业内罕见,8月安排28场演出横跨26城市[4][33] - 商业价值快速提升但运营体系尚不成熟,团队被反馈习惯"走穴商演"模式,对接流程不够专业化[33] - 用户期待值升高后出现套路化质疑,如赤峰体育场演唱会4999张票实际到场约2000人,氛围效果不及Livehouse[34] 发展挑战与不确定性 - 高强度巡演导致艺人健康受损,10月因脊椎受伤暂停所有国内外演出,流量变现路径遭遇中断[37] - 团队目标设定激进,计划实现"60岁前登北京鸟巢",但伤病可能影响长期运营连续性[36][37] - 网红生命周期存在不确定性,那艺娜自身清醒认知"花无百日红",商业模式依赖持续的情绪价值输出[12][37]
制造那艺娜:58岁农妇逆袭“99元票房女王”
创业邦· 2025-10-20 08:08
公司核心业务与模式 - 公司核心业务为线下巡演,其演出被定义为高度迎合时代特征的“情绪产品”,而非传统强调专业唱功的音乐表演 [11] - 公司采用低票价策略,票价99元起步,旨在降低大众情绪宣泄的成本门槛 [11][33] - 演出模式高度依赖观众互动与“玩梗”,将线上戏谑和解构转化为线下核心卖点,现场不追求完美音准,更像一场大型直播秀或用户互动秀 [11][12][34] 公司运营与团队建设 - 公司运营经历了从草莽到体系化的关键转变,关键转折点是22岁的“明大侠”加入负责短视频运营,团队开始主动拥抱并运营围绕公司的“梗” [24] - 公司将主要阵地转移至快手平台,据称快手官方观察两个月后认可其“正能量”并抛出橄榄枝 [24] - 团队扩张后暴露出不够成熟的问题,有业内人士反馈其更习惯之前的“走穴商演”模式 [37] 市场表现与商业价值 - 公司线下演出市场表现火爆,仅8月就安排28场演出横跨26个城市,门票几乎“秒售罄”,被媒体称为“比孙燕姿的票都难抢” [6][11] - 从5月杭州首场至文章发布时,公司已举办近百场线下演出,覆盖国内主要三线以上城市,而去年一整年仅有4场酒吧演出 [12] - 商业价值显著提升,今年7月在某品牌活动中唱新歌时,直播间瞬间涌入24万用户,为平时2倍以上 [25] 产品(演出)特点与用户画像 - 产品核心价值在于参与感与情绪释放,标志性互动如高喊“退票”在其他商业演出中堪称事故,在此却是表达喜爱的“应援词” [15][16] - 粉丝群体以“Z世代”为主,多为短视频平台忠实用户 [12] - 产品设计放弃对音乐性的追求,完全按照用户互动秀安排,早期设计在别的演出现场不可能出现,有的观众评价“演出就像直播间一样混乱” [34] 成长历程与关键节点 - 公司创始人最初以“俄罗斯娜娜”人设于2022年在抖音走红,短短两个月涨粉近200万,但账号于2022年4月1日因“滥用平台道具,仿冒虚假人设”被无限期封禁 [18] - 关键转折点是现象级网络神曲《爱如火》的走红,该歌曲随着粉丝应援、手游《蛋仔派对》配乐及香港明星陈伟霆编舞使用,相关视频播放量超过25亿次 [22] - 线下转机出现在今年初,由一位兼职舞台导演的硕士生主动联系策划全国巡演,首场演出定在杭州 [28][29]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规划 - 用户期待值被抬高后,巡演开始被质疑“套路化”明显,9月21日首场体育场演唱会被指现场约2000多人,氛围不及之前Livehouse [38] - 公司因创始人脊椎受伤需手术治疗,已决定暂停近期所有国内及海外演出安排 [41] - 团队未来目标包括让创始人在60岁前登上北京鸟巢,并正为10月15日的英国海外首演做准备 [40]
制造那艺娜:58岁农妇逆袭“99元票房女王”
36氪· 2025-10-16 08:24
公司核心业务与运营模式 - 公司主营业务为线下巡回演出,演出形式高度互动化,被定义为"情绪产品"和"派对式表演",与传统演唱会的专业音乐性定位形成显著差异 [4][8] - 公司采用低票价策略,最低档票价仅为99元,旨在降低消费者参与门槛,扩大受众基础 [22] - 演出内容设计强调观众参与感和情绪释放,核心互动环节包括标志性的"退票"喊话和全场大合唱,音乐本身并非首要考量因素 [4][8][22] 公司市场表现与商业价值 - 公司线下演出市场需求旺盛,门票常呈"秒售罄"状态,媒体称其抢票难度系数极高,甚至超过部分知名歌手 [1][4] - 公司在2023年5月至8月期间举办了近百场线下演出,覆盖国内主要三线以上城市,仅8月就安排了28场演出,横跨26个城市,演出密集度在业内罕见 [1][5] - 公司粉丝群体以"Z世代"为主,是短视频平台的忠实用户,线上运营与线下演出形成闭环,互相促进流量和热度 [5][16]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转型 - 公司创始人最初以"俄罗斯娜娜"的仿冒人设在短视频平台走红,账号被封禁后转型为"大中国娜娜",并投入资源学习声乐,推出了现象级网络神曲《爱如火》 [9][10][13] - 关键转折点为专业经纪人"张兵"和运营人员"明大侠"的加入,团队开始体系化运营,主动拥抱网络热梗,将线上流量成功转化为线下商业价值 [14][18] - 公司从2022年仅有的4场酒吧演出,艰难维生,发展到2023年开启全国巡演,完成了从线上网红到具备线下商业价值的转型 [5][6][18] 公司运营挑战与风险 - 公司团队在快速扩张过程中暴露出运营不够成熟的问题,被业内人士反馈仍习惯"走穴商演"模式,与专业演出对接存在差距 [24] - 用户期待值被抬高后,巡演内容开始被质疑"套路化"明显,例如每场开头夸本地,结尾固定曲目,影响了部分场次的现场氛围 [24] - 公司核心艺人因工作强度过大导致健康问题,2023年10月因脊椎受伤暂停所有国内外演出安排,对业务的连续性构成直接影响 [26] 行业趋势与定位 - 公司的成功案例展示了"网红变现"的新路径,即通过打造独特的互动仪式和情绪宣泄场景,创造出高度迎合时代特征的文化消费产品 [4][6][8] - 公司在线下演出市场低迷时期逆势而上,成为各地制作方和演出场馆争相合作的"救命稻草",反映了市场对新型娱乐产品的强烈需求 [24] - 公司的商业模式杂糅了戏谑、狂欢与集体解压的独特氛围,其标志性互动场景在任何传统商业演出中都堪称事故,在此却成为核心卖点,定义了新的演出品类 [8][23]
那艺娜的巨星神话:“进可英国巡演,退可回家种地”
虎嗅· 2025-09-26 16:53
那艺娜的崛起与商业模式 - 55岁普通农妇通过抖音短视频在两个月内收获200万粉丝,并推出爆款单曲《爱如火》成为“互联网时代抽象女王” [1] - 2023年8月进行28场巡演覆盖26个城市,北京站门票价格158元至666元且开票后迅速售罄 [1][7] - 演唱会模式重新定义为“粉丝见面会”,VIP票提供合照和1v1互动机会,核心粉丝群体被定位为“健康的、有爱的、潮流的、酷的” [35] 内容创作与粉丝经济 - 粉丝应援活动专业,包括定制T恤、扇子等物料,并创造专属应援词“退票” [7] - 网红通过直播切片和二创视频传播,有粉丝通过制作相关内容收获10万粉丝,直播观看人数从3000涨至两三万 [42][53] - 线下演出实现情感“奔现”,粉丝将那艺娜视为边缘但顽强的闯梦人,完成快乐宣泄 [46][47] 经纪公司与战略规划 - 经纪人张兵具有独到生意眼光,曾签约海来阿木等歌手,认为那艺娜的独特风格是市场空白 [21][22] - 签约标准注重真诚、接地气和个性内核,而非传统唱歌或表演能力 [23] - 战略规划包括开拓短剧和电影领域,微短剧《那艺娜的坚守》计划在9月完成拍摄,最终目标为制作“小人物,大梦想”基调的电影 [33] 网红行业生态与内容特征 - 网红内容生产特征为“以制造平凡替代制造惊奇”,接地气的内容和普通皮囊更易获得关注 [56] - 走红源于无法预料的“好玩”瞬间和冲突感,例如与其他网红连麦冲突引发关注 [42][43] - 行业面临内容可持续性挑战,重复演出和旧梗可能导致粉丝审美疲劳,真实感从自然提纯转向刻意表演 [55][56] 个人品牌演变与公众形象 - 个人形象经历三次演变:从使用外国人脸部特效的“俄罗斯娜娜”,到冲突感引发的“抽象”形象,最终定位为“真实”象征 [39][41][42][52] - 运营团队从2023年3月起改变内容导向,发掘积极一面以开启线下巡演 [49] - 公众形象打破传统偶像范式,以笨拙、充满反差感的特质获得认可,将表演错误转化为真实象征 [15][16][18]
明星不够用了,网红「接管」演唱会
36氪· 2025-09-03 19:17
核心观点 - 中国演出市场出现网红大规模转向线下演出的新趋势 网红通过线上积累流量后尝试线下变现 但面临专业能力不足、生命周期短等问题 同时主办方在传统演出市场遇冷背景下将网红视为新突破口 行业正处于快速演变与洗牌阶段 [1][10][11][19] 演出市场新现象 - 网红线下演出成为2023年显著趋势 包括那艺娜、何秋亊、旺仔小乔、等什么君、封茗囧菌、田一名等网红均举办巡回演唱会或专场音乐会 [10] - 那艺娜巡演规模持续扩大 北京场最低票价从99元翻倍至188元仍次日售罄 8月进行"特种兵式巡演" 除3天外每日均有演出 基本为千人场 其中一天连演两场 [7] - 演出形式突破传统Livehouse范畴 延伸至剧院、体育馆等更大场地 如旺仔小乔在体育馆举办演唱会 [10] 网红艺人特征 - 那艺娜代表典型网红发展路径 58岁湖北农村出身 以"俄罗斯娜娜"成名后账号被封 改名后因骂战再度走红 2022年11月发布歌曲《爱如火》一年内获超20亿播放量 2023年5月启动个人巡演 [3] - 演出内容高度依赖观众互动 形成独特文化现象 观众在演唱《爱如火》时喊"退票"八个八拍 在特定歌词处应答"哎" 问人答"张兵" 问地名答"俄罗斯" 构建符号化狂欢体验 [1] - 网红艺人普遍缺乏专业演出训练 存在假唱争议(那艺娜杭州场音响传出童声)、版权意识薄弱(有艺人单场翻唱17-18首未授权歌曲)、团队管理混乱等问题 [7][21] 市场驱动因素 - 传统演出市场供需失衡 2023年7月演唱会总场次278场同比增长16.3% 但近80%为大于5000座大型演唱会 中小型演出面临票房危机 [12] - 主办方积极转向网红填补艺人缺口 某主办方2023年60场演出中50%-60%为网红艺人 2022年比例近70% 2023年初至今有20-30名网红主动寻求合作 [11] - 场地经营压力加剧 Livehouse在旺季每月仅50%-60%场次能售罄 部分场地从拒接网红转为主动承接 [13][19] 商业模式特点 - 网红演出成本结构轻量化 传统音乐人需乐团伴奏 网红仅需DJ或直接播放伴奏 [19] - 场地合作以包场模式为主 主办方向场地支付固定租金 降低票房不确定性 [19] - 票价设置灵活 那艺娜北京场票价188元起 曾轶可苏州站票价分380元、680元、1280元、1680元四档 [7][15] 行业挑战与风险 - 网红生命周期短暂 多数一年内从主流视野消失 演出内容重复度高(那艺娜仅唱8首歌+互动20分钟) 主办方与网红签约多以一年为期 [28] - 票房波动剧烈 有项目投资200万元票房仅120万元 曾轶可团队因苏州站"票房无法覆盖成本"被主办方取消场次 [12][13] - 粉丝基础不稳定 旺仔小乔因蒙面演唱会争议掉粉超300万并遭多平台禁言 有艺人因直播失言导致核心粉丝抵制 800人场地仅售出200-300票 [23] 成功案例与策略 - 刀酱巡演实现七站全售罄 抖音账号涨粉50万 关键策略包括:数据驱动宣发(构建账号筛选模型)、精准平台投放、将路人盘转化为核心粉丝 [25] - 那艺娜借助假唱争议实现破圈传播 武汉场和长沙场在争议后次日全部售罄 [7] - 专业主办方通过标准化流程控制风险 如为艺人提供有限选项(酒店、差旅三选一)避免额外开销 [22] 行业演变方向 - 部分主办方转向长期艺人培养 某公司明确减少网红合作 重点发展经纪业务 为艺人规划月度演出及全国巡演 [29] - 市场预期进一步洗牌 淘汰粗制滥造的主办方和投机型艺人 推动行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29]
花99块,能在她的演唱会笑足两小时
虎嗅· 2025-08-07 08:42
演唱会商业模式 - 提供99元最低票价档位实现高性价比情绪消费 满足年轻观众线下社交和娱乐需求 [4] - 设置229元近距离互动和666元合影等高阶付费项目 拓展演出衍生收入渠道 [4] - 采用高强度巡演模式 2025年6-7月完成7场国内巡演 最密集时3天连开3场 [4] 观众行为特征 - "退票"喊话发展为特定互动仪式 从最初对假唱的不满转化为演出狂欢的启动信号 [5][6] - 观众主动参与二创传播 通过玩梗(如"娜婴献声""神本无相")强化演出话题性 [4] - 年轻群体通过荒诞互动实现情绪宣泄 在规则倒置中获得快感体验 [7][19] 艺人运营策略 - 通过《爱如火》获得1.4亿元版税收入 实现病毒式传播和商业价值转化 [13] - 经历从"俄罗斯娜娜"(抖音200万粉丝)到"大中国娜娜"的形象转型 最终以"那艺娜"身份成为抽象圈顶流 [13] - 保持"没有技巧全是感情"的表演特质 将音准缺失和普通话不标准转化为特色标签 [7] 网络文化现象 - 抽象文化成为年轻群体对抗现实压力的出口 通过二创和解构主流规则获得情绪释放 [14][17] - 形成"娜家军"粉丝社群 通过持续二创和对抗质疑声量维持艺人热度 [14] - 艺人接受全网调侃并融入表演 如回应"四十六级"误解和拒绝道歉等名场面 [7] 行业发展特征 - 情绪价值消费成为刚需 演出行业从音乐欣赏向体验经济转型 [3][8] - 网红生命周期依赖持续可玩性 完颜慧德转型失败案例印证保持特色的重要性 [12] - 58岁艺人突破年龄限制 通过"漏洞营销"(如假唱事件)反而增强观众参与感 [20]
掉粉400万,今年最大的翻车闹剧出现了
36氪· 2025-08-04 16:21
网红演唱会争议事件 - 网红@旺仔小乔因举办“蒙面”演唱会引发争议,包括对表演者身份真实性和假唱可能性的质疑[8] 演唱会票价定为看台268元至内场968元,与部分知名歌手票价相当[9] 演唱会曲目共30首,其中仅7首为原创,15首为翻唱[9] - 争议进一步扩大至该网红过往言论,如声称张碧晨为《年轮》“唯一原唱”,导致汪苏泷工作室声明收回歌曲授权,张碧晨方坚持“唯一原唱”身份[1] 该网红还曾因未标注翻唱原唱(如鞠婧祎《恋爱告急》)和现场演唱疑似假唱而受批评[10] - 事件导致@旺仔小乔社交媒体粉丝减少424万,账号被禁言,演唱会延期并开启退票[1][10] 此前其抖音粉丝数超2000万,部分视频点赞量超百万,与韩红合作视频点赞量达千万[4] 网红演唱会行业现象 - 2025年网红演唱会行业频发争议,如何秋亊演唱会票价看台410元、内场1314元,且被指服装造型、舞台设计涉嫌抄袭多名艺人[11] 该演唱会亦陷假唱争议,导致达人无限期停播,单日最高掉粉超77万[11] - 行业参与者多样化,MCN机构如遥望科技主办《新白娘子传奇》30周年演唱会,但被批评“消费情怀”[13] 演唱会收入渠道包括门票、赞助、周边销售等,艺人与主办方分成比例均约40%[14] - 网红演唱会热度仍存,@旺仔小乔演唱会在延期前获大麦平台超5万人标记“想看”,票务售罄,并登上上海演唱会热销榜第二[15] 但行业面临假唱、内容质量不足等问题,消耗达人IP价值[17] 网红经济与行业趋势 - 网红开演唱会被视为流量变现的新模式,体现粉丝经济活力[15] 部分达人通过跨界(如出演网剧、参与真人秀)试图提升影响力,但缺乏硬实力支撑[14] - 历史成功案例包括冯提莫、刘宇宁等实现价值跃迁的达人,但当前达人“升咖”更为艰难[15] 行业需完善制作标准与监督机制,保障消费者权益[17] - 未来网红演唱会市场可能经历“挤泡沫”,具备现场实力、尊重舞台的网红艺人将更具优势,平台与主办方将更审慎评估项目风险[17]
全网超150亿次浏览,谁在做那艺娜的“抽象生意”?
36氪· 2025-07-31 08:19
核心观点 - 58岁网红那艺娜通过独特的“抽象”人设和精准的运营策略,成功从线上流量走向线下LiveHouse巡演,并实现商业变现,其走红路径融合了亚文化、自黑营销和粉丝共创,成为现象级大众爱豆 [7][17][22][28] 演唱会运营数据 - 2024年5月起开展LiveHouse巡演,场场售罄,首场即登上抖音快手娱乐榜TOP3 [1][11] - 7月至今已超20场演出,覆盖14座城市,8月已确定行程超18场,频率远超正常巡演范畴 [9] - 票价分99/129/229/666元四档,VIP票限量10张可合拍视频,衍生二创内容反哺热度 [14] - 快手转播单场最高累计千万人围观,30万人同时在线 [5] 商业变现表现 - 7月为好望水直播带货,抖音直播间涌入24万人(为往常20倍),专属商品链接销量达2419单 [3] - 团队计划效仿韩团模式推出周边盲盒、小卡等产品,并安排时装走秀、短剧拍摄等商业活动 [24][26] - 早期通过抖音橱窗售卖自制手机壳等商品,目前由团队全面接手商业化运营 [24] 内容运营策略 - 00后内容运营“明大侠”将黑粉梗转化为自黑营销(如“售如罄”“恨如冰”),强化粉丝共鸣 [19] - 通过跨界联动(如美妆博主改妆视频获256万点赞)引爆话题,衍生“苏联诗学”等二创文化 [19][20] - 团队定位那艺娜为“快乐符号”,弱化唱功强调氛围,互动环节占演唱会半数时长 [14] 人设演进与市场定位 - 四年经历四次人设迭代:从“俄罗斯娜娜”“大中国娜娜”到“爱如火那艺娜”,最终整合为“抽象概念神”形象 [15][17] - 受众覆盖10后亚文化群体、路人及死忠粉,成为年轻人对抗社会规训的情绪符号 [14][22] - 团队跳过小型场地直接瞄准千人级LiveHouse,从敲定到开演仅用3-4天 [14] 行业拓展计划 - 2024年8月计划开启体育馆级演唱会,已规划北美11城巡演,目标为60岁前登上鸟巢 [26] - 对比同类网红(如郭老师、“三梦奇缘”),那艺娜的成功依赖专业化团队将“抽象”转化为可消费IP [26][28]
从《大展鸿图》爆火看音乐商业模式重构
证券日报· 2025-07-28 00:15
音乐产业变革 - 流媒体收入占全球录制音乐总收入比例高达69%,实体音乐收入占比16.4%,下载收入占比跌至2.8% [2] - 音乐载体从磁带、CD、MP3迁移至流媒体平台,传播链条重构,二次创作价值凸显 [1][2] - 算法取代电台成为音乐分发中枢,版权收益转向"算法赋权"模式 [3] 短视频对音乐行业影响 - 短视频平台推动音乐"参与感",受众从消费者升级为传播者,二次创作助推歌曲爆火 [2] - 《大展鸿图》在TikTok播放量近30亿次,引发全球模仿改编,如新加坡街舞、巴西葡萄牙语版本 [1] - 流媒体平台开辟新流量入口:短视频BGM导流至音乐平台结算版税收入 [3] 流媒体平台商业模式变化 - 腾讯音乐社交娱乐收入同比下降11.9%至15.5亿元,未来不再单独披露该板块指标 [3] - 流媒体收入模式从依赖社交娱乐(如K歌、直播)转向订阅业务和付费广告 [3] - 平台护城河从"独家版权"过渡到"情绪消费",博客、社区成业务增长驱动因素 [4] 网络神曲现象 - 揽佬《大展鸿图》登顶Spotify华语歌手榜,月听众量302.2万,唯一突破300万的华语歌手 [1] - 那艺娜《爱如火》横扫短视频平台,6月开启5地巡演并3天连开3场演唱会 [4] - 网络神曲依靠短视频二创裂变,无需传统宣发即可完成全球文化"奇袭" [3][4] 数据反馈与产品化 - 揽佬登顶Spotify后迅速发布新歌《八方来财之江船入海》,从算法层面提升热度 [3] - 短视频加速市场反馈,音乐产品属性增强,持续数据反馈成为关键环节 [3]
俄罗斯娜娜“洗白史”:从抽象女王到天降紫微星
虎嗅· 2025-07-23 09:30
那艺娜的成名路径 - 从丑角出道到凭借网络神曲《爱如火》转型,最终收获真情实感追捧 [2] - 早期通过俄罗斯特效对口型唱歌吸引中老年粉丝,积累200万粉丝后被封号 [9][14] - 改名"大中国娜娜"后推出《爱如火》,粉丝结构转变为抽象乐子人和性少数群体 [15][16] 商业价值提升 - 演唱会门票从99元被黄牛炒至260-350元,溢价163%-253% [3] - 获得好望水品牌代言,与龚琳娜同等待遇 [3] - 全国巡演最高票价666元包含1V1合影,形成文化符号效应 [32][33] 内容创作策略 - 《爱如火》登顶多个音乐平台榜单,成为《蛋仔派对》玩家御用BGM [7] - 后续推出《恨如冰》等姊妹篇歌曲丰富曲库,支撑巡演内容 [25] - 从对口型翻唱到拥有多首原创作品,完成内容创作者转型 [12][25] 粉丝运营特点 - 早期主要服务中老年群体,使用错别字和表情包沟通 [20] - 主动内化年轻粉丝的"玩梗"文化,接受经纪人关系等调侃 [17] - 在blued等平台具有显著影响力,巡演现场形成社群效应 [34] 文化现象分析 - 代表抽象文化从暴力特质转向无意义解构的大众化趋势 [35][36] - 与"峰哥亡命天涯"等网红共同推动"打工人"等年度关键词 [37] - 创造"集体发疯"的消费场景,满足Z世代身份认同需求 [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