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火》

搜索文档
从《大展鸿图》爆火看音乐商业模式重构
证券日报· 2025-07-28 00:15
音乐产业变革 - 流媒体收入占全球录制音乐总收入比例高达69%,实体音乐收入占比16.4%,下载收入占比跌至2.8% [2] - 音乐载体从磁带、CD、MP3迁移至流媒体平台,传播链条重构,二次创作价值凸显 [1][2] - 算法取代电台成为音乐分发中枢,版权收益转向"算法赋权"模式 [3] 短视频对音乐行业影响 - 短视频平台推动音乐"参与感",受众从消费者升级为传播者,二次创作助推歌曲爆火 [2] - 《大展鸿图》在TikTok播放量近30亿次,引发全球模仿改编,如新加坡街舞、巴西葡萄牙语版本 [1] - 流媒体平台开辟新流量入口:短视频BGM导流至音乐平台结算版税收入 [3] 流媒体平台商业模式变化 - 腾讯音乐社交娱乐收入同比下降11.9%至15.5亿元,未来不再单独披露该板块指标 [3] - 流媒体收入模式从依赖社交娱乐(如K歌、直播)转向订阅业务和付费广告 [3] - 平台护城河从"独家版权"过渡到"情绪消费",博客、社区成业务增长驱动因素 [4] 网络神曲现象 - 揽佬《大展鸿图》登顶Spotify华语歌手榜,月听众量302.2万,唯一突破300万的华语歌手 [1] - 那艺娜《爱如火》横扫短视频平台,6月开启5地巡演并3天连开3场演唱会 [4] - 网络神曲依靠短视频二创裂变,无需传统宣发即可完成全球文化"奇袭" [3][4] 数据反馈与产品化 - 揽佬登顶Spotify后迅速发布新歌《八方来财之江船入海》,从算法层面提升热度 [3] - 短视频加速市场反馈,音乐产品属性增强,持续数据反馈成为关键环节 [3]
俄罗斯娜娜“洗白史”:从抽象女王到天降紫微星
虎嗅· 2025-07-23 09:30
那艺娜的成名路径 - 从丑角出道到凭借网络神曲《爱如火》转型,最终收获真情实感追捧 [2] - 早期通过俄罗斯特效对口型唱歌吸引中老年粉丝,积累200万粉丝后被封号 [9][14] - 改名"大中国娜娜"后推出《爱如火》,粉丝结构转变为抽象乐子人和性少数群体 [15][16] 商业价值提升 - 演唱会门票从99元被黄牛炒至260-350元,溢价163%-253% [3] - 获得好望水品牌代言,与龚琳娜同等待遇 [3] - 全国巡演最高票价666元包含1V1合影,形成文化符号效应 [32][33] 内容创作策略 - 《爱如火》登顶多个音乐平台榜单,成为《蛋仔派对》玩家御用BGM [7] - 后续推出《恨如冰》等姊妹篇歌曲丰富曲库,支撑巡演内容 [25] - 从对口型翻唱到拥有多首原创作品,完成内容创作者转型 [12][25] 粉丝运营特点 - 早期主要服务中老年群体,使用错别字和表情包沟通 [20] - 主动内化年轻粉丝的"玩梗"文化,接受经纪人关系等调侃 [17] - 在blued等平台具有显著影响力,巡演现场形成社群效应 [34] 文化现象分析 - 代表抽象文化从暴力特质转向无意义解构的大众化趋势 [35][36] - 与"峰哥亡命天涯"等网红共同推动"打工人"等年度关键词 [37] - 创造"集体发疯"的消费场景,满足Z世代身份认同需求 [32][33]
那艺娜、苏超爆火,情绪价值碾压物质:第五消费时代,99元买一场精神狂欢
36氪· 2025-07-17 18:46
第五消费时代特征 - 消费核心从物质拥有转向精神满足与自我实现,注重"悦己消费"与情绪价值 [4][12] - 消费偏好从"拥有"进化到"体验",同时强调自我表达与社交属性 [13][19] - 日本学者三浦展提出五大消费时代划分,中国正面临类似转型 [4][12] 典型案例分析 - 58岁网红歌手那艺娜线下巡演爆火,票价仅99元但场场售罄,年轻观众占比超90% [2][7][11] - 那艺娜歌曲《爱如火》版税达1.4亿元,超过周杰伦《七里香》1.2亿元水平 [7] - 粉丝将"退票"转化为应援口号,形成独特互动文化,短视频传播效应显著 [2][11] 消费行为转变 - 年轻群体拒绝房产等传统消费,转向演唱会/手办等兴趣投资 [6] - 设计从业者小陈典型消费模式:Switch游戏机迭代/演唱会全勤/龙珠手办收藏 [6] - "苏超"联赛与那艺娜巡演共性:低价门票+情绪价值+社交媒体传播性 [10][11] 行业趋势表现 - 泡泡玛特LABUBU等IP成功要素:供应链品质+情绪价值双重满足 [13] - 闲鱼/转转平台崛起反映二手商品交易为代表的脱离型消费盛行 [16] - 医美健身下沉县域市场,TFboys粉丝应援战显示应援消费扩张 [17][18] 核心驱动因素 - 中国单身群体超2亿人催生孤独经济与微型家庭结构 [12][14] - 互联网与AI技术推动现实虚拟世界融合,重塑社交连接方式 [15] - 日本经验显示中古商品/兴趣社群/美容健康成为三大消费赛道 [16]
从那艺娜到者来女,当代身份狂想曲
虎嗅· 2025-07-11 15:22
娱乐行业现象分析 - 那艺娜通过抖音外国人特效吸引200万粉丝,身份被揭穿后转型歌坛,2022年单曲《爱如火》成为爆款,后续作品《恨如冰》《谁能给我爱》《坚强笨女人》未能达到同等热度 [5][6] - 那艺娜巡演票务表现强劲,泉州站、贵阳站大部分票位售罄,重庆站229元全价票和666元VIP票一票难求 [14] - 性少数群体是那艺娜核心受众,其演唱会成为该群体线下社交和狂欢的重要场景 [15] 艺人营销策略 - 者来女通过频繁更换身份(曹语涵/曹梦菲/李翠霞/者来女)制造神秘感,"秦腔传承人"等虚构头衔增强话题性 [4][5] - 那艺娜早期利用"俄罗斯娜娜"人设获取流量,后期转型"大中国娜娜"延续热度,钟祥方言特色成为内容差异化卖点 [5][6] - 艺人刻意保留表演瑕疵(如者来女羊叫颤音、那艺娜方言咬字)形成记忆点,粗糙感反而增强受众认同 [16] 受众行为演变 - 网友对那艺娜态度从嘲讽转向共创,主动为其编造"苏联特工后代"等虚构背景,形成亚文化传播现象 [10][11] - 者来女从被质疑唱功到获得同情,受众将其视为职场奋斗者的象征,与安陵容角色产生情感联结 [11] - 演唱会受众更看重互动体验而非艺术水准,那艺娜演出中观众合拍抖音等UGC内容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15] 市场趋势变化 - 传统完美偶像人设失效,存在明显缺陷的艺人反而获得更高话题度和商业价值 [16] - 线下演出市场出现分化,那艺娜巡演单场票价229-666元,低于主流歌手但上座率表现突出 [14] - 性少数群体消费力显现,成为推动"审丑"类艺人商业化的重要力量 [6][15]
一边高喊「退票」,一边狂唱《爱如火》,那艺娜巡演「售如罄」凭什么?
36氪· 2025-06-30 21:46
那艺娜现象分析 - 那艺娜全国巡演千人场Livehouse全档售罄,包括定价666元的VIP合拍票也快速售罄[7] - 演出现场氛围热烈,观众以"退票"作为应援词,场外粉丝自发发放小卡,堪比当红爱豆见面会[6][9] - 演出内容包含网络神曲《爱如火》压轴大合唱,中场穿插k-pop和欧美金曲,观众情绪高涨[11] 抽象文化线下化 - 抽象文化从线上蔓延到线下,乐子人汇聚演出现场沉浸式玩梗,抵抗现实压抑感[15] - 那艺娜被彩虹群体选中并互动,引发更多乐子人追捧,巡演登上Blued开屏宣传位[25] - 社会压抑氛围助推抽象文化流行,年轻人通过荒谬内容投射情绪[37] 那艺娜走红路径 - 从"俄罗斯娜娜"被封到以"大中国娜娜"回归,凭借《爱如火》杀回互联网[13][21] - 与网红三梦奇缘、万邦万人迷的20分钟骂战直播切片二创带火《爱如火》[23] - 主动参与抽象文化构建,持续更新素材,成为可反复咀嚼的符号[29] 演出运营分析 - 巡演背后是专业团队操盘,成员有大型音乐节和知名歌手合作经验[14][49][50] - 团队能精准提取演出者特质,在海报、舞美等环节凸显符号[48] - 演出设计注重互动,演唱与互动时间几乎对半,满足观众情绪释放需求[46] 行业趋势观察 - 那艺娜现象显示草根演出市场需求旺盛,百元票价提供沉浸式体验[41][48] - 场地主理人关注此类演出带来的票房收入和曝光率,但面临网红专业度不足问题[52] - 抽象演出模式可持续性存疑,乐子人忠诚度低,情绪投射对象易替换[53]
从那艺娜到单依纯,年轻人为何爱上这种“癫”?
36氪· 2025-06-27 09:49
华语乐坛"抽象"文化现象 - 那艺娜巡演现场观众齐喊"退票"后突变成大合唱,形成独特的《爱如火》应援方式 [1] - 《歌手2025》舞台上者来女将西北划拳"五魁首,六六六"融入《侠客令》表演 [1] - 单依纯改编版《李白》中"如何呢,又能怎"魔性洗脑网友半个月,连奥运冠军全红婵都模仿 [1] 亚文化偶像的商业价值 - 那艺娜巡演票价分99/129/299/699元四档,开售即抢空且二级市场价格翻三倍 [5] - 那艺娜已完成北京/杭州/上海/武汉等多城巡演,并计划海外加开8场 [5] - 庞麦郎巡演12首歌换10套衣服,其土味表演从被群嘲转为被理解 [6] 抽象内容的传播效应 - 单依纯《李白》改编版在抖音掀起超20亿播放量,引发全民翻唱模仿 [8] - 野生rapper诺米《谢天谢帝》MV拍摄地成打卡点,本人升咖为正能量网红 [10] - 草根说唱节目《说唱刷笼怪》选手怪态百出却吸引百万粉丝 [10] 青年文化演变轨迹 - 抽象文化起源于游戏圈主播黑话,经土味网红(Giao哥/药水哥)发展成亚文化圈层 [13] - 当代青年通过玩梗建构统一语言寻求身份认同,类似60年代摇滚乐的反抗形式 [19][23] - 法老/早安《健将》歌词"有意思比有意义本身更有意义"成为年轻世代精神宣言 [18] 文化消费行为分析 - 观众追捧那艺娜本质是追求"能笑到肚子疼的集体狂欢"而非音乐品质 [6] - 年轻人通过抽象表演解构权威秩序,在虚假狂欢中获得短暂平等感 [16] - 当代青年用游戏术语/网络烂梗塞入歌曲,以娱乐化方式消解生活压力 [18][23]
服装抄袭、全闭麦、求观众报销路费,现在只要不是哑巴就能开演唱会捞金了?
36氪· 2025-06-06 16:15
网红跨界演唱会现象 - 抖音千万粉丝博主何秋亊因演唱会抄袭多名艺人造型及环节设计引发争议 演唱会服装、麦克风、互动环节均涉嫌复制 最终以"设计外包"为由道歉 [1] - 网红那艺娜举办亲民票价演唱会 主打娱乐性而非专业性 观众以戏谑态度参与 甚至出现"假唱"调侃和高考撞期的粉丝选择 [3][5] - 演唱会行业门槛降低 非专业歌手如演员、相声演员纷纷入场 出现助唱嘉宾喧宾夺主、提词器提示动作等非专业操作 [7] 演唱会商业模式创新 - 票价体系呈现多元化 除常规观演票外出现"路费支持票"、"面子票"等创新收费模式 最高达1688元 [20] - 音乐节成为艺人刷脸新渠道 跨界演员带动粉丝经济 被质疑为拉动票房的营销手段 [9] - 情怀营销盛行 《新白娘子传奇》团队组织61岁叶童与71岁赵雅芝巡演 最终因过度消费IP导致主演罢演 [15] 演唱会市场规模数据 - 2024年前5个月全国举办5665场演唱会 观演781.7万人次 总票房54.51亿元 [24] - 单场演唱会经济效益显著 何秋亊场均1.5万人规模可获2000万元票房 艺人分成比例达30%-50% [23] - 头部艺人带动效应突出 周杰伦天津演唱会拉动城市消费超30亿元 海口站吸引61.5%跨省观众 带来9.76亿元旅游收入 [24] 产业链延伸价值 - 演唱会带动文旅消费 41.5%跨城观众停留2天 37%停留3天及以上 30.2%进行旅游消费 [24] - 网红原有收入可观 何秋亊抖音直播月收入达450万元(扣除平台分成后) 仍选择跨界演唱会 [26] - 行业呈现"全民参与"特征 从专业歌手扩展到网红、演员、相声演员甚至劣迹艺人 [9][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