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icon
搜索文档
用墨之趣
人民日报· 2025-08-10 06:11
中国传统书画中的墨文化 - 墨是传统书画的重要表现材料,具有黑而润、凝而流、干而固的特性,文人雅士通过巧妙运用笔与墨创作出流传千古的艺术佳作 [1] - 中国画讲究"墨分五色",浓、淡、干、湿、焦的丰富变化赋予画面万千气象和深厚内涵,老画师通过一方砚台、一支毛笔在素绢上勾勒出层峦叠嶂,浓墨如深夜,淡墨若轻烟,枯笔似老树虬枝,湿笔则生机勃勃 [1] - 墨迹之妙在于其不可复制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东坡《寒食帖》等皆为一挥而就,墨色随书家情绪变化,后人临摹难得其神 [1] 墨的艺术表现与精神内涵 - 历代画家将情思融入墨色,五代徐熙以落墨法抒写胸中逸气,《雪竹图》远看写意潇洒,近观细致入微,染墨留白,浓淡相生 [1] - 近代黄宾虹用墨清而见厚、黑而发亮,《蜀中山水》以渍墨写之,浑厚华滋,展现山川气韵与生命哲思 [1] - "墨法即心法",中国书画中的墨韵是创作者以心灵与万物对话的产物,而非单纯的技法呈现 [1] 研墨的文化意义与个人体验 - 研墨是一种修行,需手腕用力均匀、心境平和才能研出浓淡相宜、不滞不浮之墨,人研墨时墨亦研人 [2] - 习字研墨可追求内心宁静,聆听墨与砚相磨的沙沙声,细赏墨色在宣纸上晕开,一笔一画间烦恼暂忘,心神清明 [2] - 墨迹终会褪色,但承载思想与情感的墨迹在时光长河中沉淀为精神河床,滋养一代代人 [2]
轻工15项职业(工种)标准列入国家开发计划
消费日报网· 2025-07-18 10:08
国家职业标准开发计划 -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印发《国家职业标准开发计划》,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牵头开发12项职业标准,参与开发3项职业标准 [1]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已承担76项国家标准制修订任务,并自主制定30项轻工行业职业能力评价规范 [1] - 牵头开发的12项职业标准包括名贵钟表鉴定师、皮革及毛皮制品加工工、墨制作工、印泥制作工、装裱师、玩具制作工、合成洗涤剂制造工、肥皂制造工、吸油烟机制作工、燃气具制造工、服务犬驯养师 [1] - 参与开发的3项职业标准包括生活服务体验员、人工智能数字人训练师、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 [1] - 相关标准覆盖传统手工艺、现代智造、文化创意、新兴服务四大领域,填补行业标准化空白 [1] 标准开发重点与方向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将统筹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及职业院校,开展职业能力构建与技能要素解析 [2] - 重点强化传统工艺传承创新、人工智能、数字文创开发运营等领域的关键职业能力指标设计 [2] - 精准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和社会实际需求,为轻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标准化人才支撑 [2]
一部写在树叶子上的书(古籍今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18 09:13
黄道婆的纺织技术革新 - 黄道婆改进手工棉纺织技术和工具,大幅提升棉布质量和产量,改变"富穿丝穷穿麻"的穿衣习俗,被尊为"布业始祖" [1] - 德国汉学家库恩认为其革新的三锭纺车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纺纱工具,技术领先西欧400余年 [1]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的历史价值 - 陶宗仪在笔记中记载黄道婆及棉纺织技术改进,弥补正史对女性技术专家的忽视 [2] - 全书30卷,内容涵盖朝廷典章、风俗趣闻等585条,保存元代典制如御史台建置、宫阙制度等稀缺史料 [3][4] - 笔记注重社会细节,如"杀虎张"反映元代虎患及语言演变("拔突"与清代"巴图鲁"同源) [4] 笔记中的社会与文化记录 - 记载"俘虏婚姻"制度(程鹏举故事),后被改编为京剧《生死恨》 [5] - 收录医家十三科、院本名目、杂剧曲名等,保存元代戏曲、绘画、制墨等技艺史料 [6] - 记录生活发明如杭州"发烛"(早期火柴),反映民间技术应用 [6] 文本特点与局限性 - 内容多基于作者耳闻目睹,叙述具体生动,语言朴素,材料可信度较高 [6] - 部分记载属传闻,存在谬误,需辩证使用 [6]
东坡制墨
人民日报· 2025-05-24 05:56
制墨行业 - 海南松树资源丰富 为制墨提供了充足原料 采用"远突宽灶法"可提升烟的质量但产量减少[1] - 行业存在防伪需求 通过在墨锭上印特定字样来防止盗用[1] - 宋代制墨行业技术多样 包括李氏法 香气取胜法 和胶法等 代表制墨师有张谷 潘谷 陈瞻 朱觐等[3] 潘衡公司 - 初期制墨技术不精 得烟量多但质量不佳 后采用东坡改良的"远突宽灶法"显著提升品质[1] - 营销策略成功 借东坡名气宣称掌握制墨秘诀 在江西和杭州市场取得良好销售业绩 价格翻倍[2][3] - 产品定位高端 所制墨被东坡评价"与廷珪不相下" 具有较高市场价值[1] 东坡制墨 - 自主研发出"海南松煤东坡法墨" 采用独特工艺 产品质量可比肩李廷珪 张遇等名家[1] - 生产规模可观 一次火灾后从废墟中抢救出大小墨丸500余枚 漆墨几百枚 足够长期使用[1] - 遭遇重大损失 从海南返回时因舟坏丢失四箱珍藏墨 仅余三枚[3]
一场不停歇的“再书写”(人文茶座)
人民日报· 2025-05-06 06:17
行业历史与文化价值 -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载体,见证汉字3000多年演变历程,涵盖大篆至草书等书体形式 [1] - 行业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已存在毛笔使用痕迹,战国墓葬出土最早毛笔实物 [1] - 北宋《文房四谱》首次将笔、墨、纸、砚作为完整系统论述,构建中国文房独特文化景观 [1] 技术贡献与全球影响 - 造纸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雕版印刷术奠定基础,促使浮雕印章和石碑拓印流行 [2] - 造纸术与印刷术推动欧洲从手抄本时代进入书面文献广泛流传时代,成为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2] 当代价值与发展趋势 - 行业超越实用工具范畴,兼具实用性与艺术价值,成为中华文化核心符号 [3] - 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吸引大量爱好者参与,反映市场关注度持续提升 [1] - 中小学普遍将书法课纳入正式课程,简牍博物馆临摹活动推动青少年文化教育 [3] - 国潮文房四宝文创产品通过"再设计"吸引年轻消费群体,促进行业创新发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