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金明池争标图》
icon
搜索文档
文化中国行·文博日历丨今日大暑,消夏宜赏画
央视新闻· 2025-07-22 16:26
古代文人雅集文化 - 描绘盛夏雅集场景的《消夏图页》呈现八人参与的"低密度社交"活动 核心画面包含赏画、寒暄、侍童等细节 人物互动自然生动[4][6][8][12] - 画作采用"界画"技法 通过界尺引线精准绘制建筑构件 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同为该技法代表作[20][23][25] 艺术表现手法 - 画面细节丰富:荷花缸冰裂纹、衣纹褶皱线条、石青点染树叶等元素共同营造夏日氛围[13][15][17] - 人物动态刻画细腻:"赏画四人组"中有人指点画卷 有人捋须凝视 另有小童持胡琴张望等场景[6][8][10] 历史雅集案例 - 兰亭雅集以"少长咸集 群贤毕至"著称 王羲之描述其"极视听之娱"[27][29] - 竹林七贤体现清雅高逸风格 宋徽宗《听琴图》记录宫廷雅集场景[30][32][33] 现代文化启示 - 古代雅集形式多样 涵盖园林庙堂与山野村舍不同场景 现代仍可借鉴其松弛轻快的社交模式[27][33]
AI再现金明池上赛龙舟 现代游客呐喊与千年前欢呼声隔空和鸣共振
央视网· 2025-06-01 13:39
文旅场景创新 - 河南开封通过AI技术复原北宋《金明池争标图》,再现宋代龙舟竞渡盛况,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1][2][6] - 清明上河园水域场景复现画中临水殿和龙舟赛事,游客从"观光"升级为"共情",实现古今情感共振[11] - 景区每日节目量达150场(节假日200+场),游客停留时间从4小时延长至8小时,非门票收入占比超50%[20] 消费拉动效应 - 端午假期预计游客量达150万人次,沉浸式体验带动餐饮、住宿等周边消费增长[21] - 宋代"四雅"非遗项目(焚香、点茶等)被复原展示,如《陈氏香谱》记载的龙涎香制作工艺吸引游客参与[23][26][28] 文化IP商业化 - 《金明池争标图》IP衍生出水上歌舞、仙女御凤等表演项目,还原宋代端午习俗(水秋千、水傀儡等)[14][18] - 宋代制香技艺通过非遗传承人现场复原,结合影视IP元素(如龙涎香)增强体验吸引力[29]
笔绘龙舟启新智
人民日报· 2025-06-01 06:02
龙舟文化的历史演变 - 龙舟竞渡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融合民间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屈原的纪念[2] - 北宋时期演变为竞技性水上运动,宋代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是最早表现宫廷龙舟竞渡的画作[2] - 元代王振鹏《龙池竞渡图》采用白描法,构图更具动感,现存相关题材画卷约10件[3] - 明清时期龙舟竞渡成为市民娱乐活动,明代郑重《龙舟竞渡图》突出世俗趣味[3] 龙舟文化的艺术表现 - 南宋李嵩《天中水戏图》聚焦巨型龙舟,为研究宋代宫廷龙舟活动提供视觉资料[2] - 元代吴廷晖《龙舟夺标图》仅描绘3艘龙舟却展现非凡气势,人物刻画生动[3] - 明代龙舟题材绘画简化岸边景色,突出竞渡场景,如4条龙舟和1条凤舟同场竞技[3] 龙舟文化的现代发展 - 龙舟竞渡从传统民俗发展为全民健身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3] - 越来越多青少年通过亲子活动、训练营和锦标赛参与龙舟运动[3] - 龙舟运动强调团结协作和勇往直前的精神追求[3]
端午文物看天博
人民日报· 2025-05-31 06:22
天津博物馆端午主题文物 - 天津博物馆收藏多件与端午节相关的国家一级文物,包括北宋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红山文化玉猪龙、西周夔纹铜禁、汉五月五阳燧等 [3][5][6] - 《金明池争标图》纵61.2厘米、横29.8厘米,生动展现北宋端午龙舟竞渡场景,传为张择端所作 [3] - 清陈撰《屈原图轴》用水墨表现屈原气节,落款"己酉午日玉几写"明确创作于端午 [3] 文物类别与端午习俗 - 书画类:清包栋《斗草图》描绘端午"斗百草"游戏,钱慧安《鹿门采药图》表现采药辟邪习俗,任颐《钟馗图轴》呼应悬钟馗像传统 [4][5] - 玉器铜器:红山文化玉猪龙体现龙图腾崇拜,西周夔纹铜禁长宽高为188×88×44厘米,为传世三件中最大且镌龙纹 [5] - 特殊器物:汉五月五阳燧是传世仅见有铭阳燧,铭文"五月五丙午"体现古人阴阳五行观念 [6] 文物工艺与文化内涵 - 清咸丰三年提督湖北总兵官印银印背铸三台虎钮,体现端午虎形辟邪习俗 [7] - 宋代井陉窑鹿纹瓷枕通过"鹿角解"物候表现端午养生智慧 [7] - 清代慎德堂款粉彩龙舟图瓷盖碗生动绘制龙舟竞渡场景 [7] 文物历史价值 - 西周夔纹铜禁和汉五月五阳燧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具有极高科学和历史价值 [5][6] - 清咸丰三年银质官印对研究中国近代史有重要价值 [7] - 多件文物通过不同艺术形式展现端午文化的历史延续性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