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文化

搜索文档
文化中国行丨快来围观!中国古代粽子长这样→
央视新闻· 2025-06-02 15:39
粽子文化的历史演变 - 粽子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外形、内馅和名目经历了多次演变[1] - 东汉《说文解字》最早记载"糉"为"芦叶裹米",南朝《续齐谐记》描述楚地用竹筒贮米祭祀屈原[3] - 晋朝前仅有白粽品种,魏晋时期使用芭蕉叶、荷叶等包裹黍米,唐代改用糯米提升口感[5] 粽子的形制与材料发展 - 南北朝时期粽子形制由竹筒状发展为角锥状[7] - 南宋出现蜜糖淋白粽的吃法,《梦粱录》记载了裹蒸粽、栗粽等多样化品种[5] - 清代创新"竹叶糉",采用竹叶包裹白糯米兼具清香与雅韵[5] 粽子馅料的多样化进程 - 南北朝首次在粽中加入红枣、板栗、红豆等食材[7] - 宋代出现蜜饯粽(如杨梅粽),明代新增豆沙、松子及咸味肉粽[7] - 宋元时期发展出蛋黄粽、猪肉粽,清代因火腿流行诞生火腿粽[7]
记忆中的鼓点
人民日报· 2025-06-02 06:12
龙舟文化传承 - 龙舟赛事是端午节期间南方地区的核心文化活动,具有深厚的地域特色和群众基础[1] - "龙舟水"被用来形容端午前后的强降雨天气,与赛事形成文化关联[1] - 观赛方式从传统岸边拥挤观看演变为现代茶楼预订座位,反映消费升级趋势[4] 赛事观赏体验 - 龙舟队以10公里固定水程为赛道,陆路追赛形成衍生互动场景[3] - 龙舟视觉特征鲜明:彩色船体(红黄蓝绿黑)、昂首龙头设计及统一划桨动作[2] - 听觉符号突出:锣鼓声作为节奏核心,"咚锵"声贯穿赛程始终[2][4] 参与方式演变 - 早期观赛依赖体力(骑自行车追赛)和位置争夺(举儿童于肩头)[1][3] - 现代观赛转向消费场景(茶楼窗口取景),移动设备成为记录工具[4] - 赛事呈现片段化观赏特征,观众鲜少目睹完整赛程[4] 文化记忆构建 - 龙舟活动通过代际参与(父子互动)实现文化传承[1][3] - 节日片段(鼓点、色彩、速度感)形成长期情感记忆锚点[4] - 赛事元素(烧猪肉等饮食)构成地方特色文化符号[3]
赛龙舟、包粽子、插艾草、吟诵诗歌……传统端午节文化味儿满满
央视网· 2025-06-01 11:22
端午节文化传承 - 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1] - 湖北秭归将纪念屈原的景仰融入端午习俗活动,体现家国情怀 [2][4] - 江苏连云港盐河巷举办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民俗课堂,吸引多国留学生参与包粽子活动 [5][7] 国际文化交流 - 湖南张家界黄龙洞景区邀请60多名印度尼西亚游客参与包粽子活动,沉浸式体验中国端午民俗 [8][10] - 江苏连云港的留学生活动中,来自土耳其、尼日利亚、巴基斯坦、老挝等国的青年通过包粽子感受中国文化 [7] 地方特色习俗 - 安徽当涂县有"过端午,吃五红"的习俗,包括河虾、黄鳝、咸鸭蛋、苋菜、雄黄酒,体现江南水乡饮食文化 [12] - 当涂人采收新鲜苋菜制作蒜子炒苋菜,河虾作为江南特色美食成为端午餐桌必备 [12]
寻味端午:“南咸北甜”,你最爱哪个口味?
中国新闻网· 2025-05-31 23:09
粽子行业发展趋势 - 水果粽子成为端午节热议话题,引发消费者对创新口味粽子的讨论[1] - 传统粽子占据端午节令食品C位,可咸可甜的口味广受欢迎[1] - 粽子行业呈现传统与创新并存的发展态势,老口味地位稳固,新口味赢得市场[5] 粽子品类与地域特色 - 粽子品类丰富,南方以咸鲜口味为主,北方以甜口为主[3] - 江西九江德安县博物馆珍藏南宋实物粽,与现代粽子外形相似[2] - 皖南灰汁粽、肇庆裹蒸粽、遂昌长粽、潮汕"双烹"粽子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4] 粽子历史文化 - 粽子历史可追溯至上古祭祀用的角黍,比屈原时代更早[2] - 唐代粽子已成为节日和四季常见食品[2] - 宋代古籍记载粽子馅料多样,包括枣、糖、姜桂、胡桃等[2] 粽子创新趋势 - 成都"粽子一条街"出现网红超级大肉粽、流心巧克力粽等创新品类[5] - 行业出现螺蛳粉、辣条等非传统馅料粽子[5] - 部分粽子在造型上追求创新,出现"炫技之作"[5]
端午文物看天博
人民日报· 2025-05-31 06:22
天津博物馆端午主题文物 - 天津博物馆收藏多件与端午节相关的国家一级文物,包括北宋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红山文化玉猪龙、西周夔纹铜禁、汉五月五阳燧等 [3][5][6] - 《金明池争标图》纵61.2厘米、横29.8厘米,生动展现北宋端午龙舟竞渡场景,传为张择端所作 [3] - 清陈撰《屈原图轴》用水墨表现屈原气节,落款"己酉午日玉几写"明确创作于端午 [3] 文物类别与端午习俗 - 书画类:清包栋《斗草图》描绘端午"斗百草"游戏,钱慧安《鹿门采药图》表现采药辟邪习俗,任颐《钟馗图轴》呼应悬钟馗像传统 [4][5] - 玉器铜器:红山文化玉猪龙体现龙图腾崇拜,西周夔纹铜禁长宽高为188×88×44厘米,为传世三件中最大且镌龙纹 [5] - 特殊器物:汉五月五阳燧是传世仅见有铭阳燧,铭文"五月五丙午"体现古人阴阳五行观念 [6] 文物工艺与文化内涵 - 清咸丰三年提督湖北总兵官印银印背铸三台虎钮,体现端午虎形辟邪习俗 [7] - 宋代井陉窑鹿纹瓷枕通过"鹿角解"物候表现端午养生智慧 [7] - 清代慎德堂款粉彩龙舟图瓷盖碗生动绘制龙舟竞渡场景 [7] 文物历史价值 - 西周夔纹铜禁和汉五月五阳燧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具有极高科学和历史价值 [5][6] - 清咸丰三年银质官印对研究中国近代史有重要价值 [7] - 多件文物通过不同艺术形式展现端午文化的历史延续性 [3][5][7]
重五人间好 榴花四海繁(我们的节日•端午)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31 06:22
文化传播与融合 - 端午节作为中华传统节日在海外形成文化交融现象 英国华人将端午与亨利皇家赛船会类比 体现体育精神的共通性 [6][7] - 南非开普敦举办龙舟赛吸引48支队伍参赛 配套开展舞狮、书法等12项中华文化活动 甜咸粽子引发当地居民体验热潮 [8][13][15] - 韩国江陵端午祭保留菖蒲洗头等中国先秦习俗 但发展为包含假面舞、摔跤等本土元素的祭祀活动 持续时长扩展至1个月 [21][23][24] 传统节日商业化 - 菲律宾马尼拉华人超市端午粽子销量达800个 其中60%由本地消费者购买 显示传统食品本土化接受度提升 [20] - 英国萨尔福德龙舟赛期间设立中草药展示区 结合太极、剪纸等非遗项目 形成文化体验消费场景 [8] - 南非华侨在文化展区教授粽子制作技艺 云南火腿与咸蛋黄等食材创新组合 推动饮食文化传播 [15] 跨国文化产业链 - 韩国佛光山寺推出节日粽子预订服务 显示宗教场所参与传统文化商品化运营 [25] - 菲律宾千岛诗社联合文艺基金会举办三语诗会 配套龙舟模型展览与手工教学 构建文化IP衍生体系 [28] - 英国切尔西花展与端午同期举办 花卉产业与传统节庆形成季节性联动效应 [6]
【文化中国行】端午节:品味传统文化 感受家国情怀
央视网· 2025-05-30 20:20
端午节文化内涵 -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和记忆,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家国情怀 [1] - 2009年"中国端午节"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首个世界非遗传统节日 [1] 端午节起源与核心习俗 - 端午节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是集欢庆祈福、纪念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3] - 赛龙舟是最隆重的集体活动,通过鼓手、舵手、划手的协作体现团结奋进精神,该习俗已传播至东南亚、欧美等地并成为国际体育项目 [3][4] - 包粽子是覆盖最广的饮食习俗,南北差异体现在粽叶、馅料和形状,但核心均关联屈原纪念 [6] 端午节精神象征 - 屈原诗词中"上下求索"的探索精神和"勇毅刚强"的品格为节日注入文化底色与爱国主义符号 [8] - 南方地区衍生出插艾草、佩香包、系五彩绳、饮雄黄酒等驱邪祈福习俗 [8] 端午节文化传承 - 各地习俗虽异,但均蕴含对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的传承,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9]
山东端午节活动精彩纷呈 传统民俗与现代体验交融共舞
中国新闻网· 2025-05-30 16:51
文旅融合创新 - 山东多地通过VR穿越探古韵、趣味投壶、射"五毒"祈福、编织五彩绳等沉浸式体验活动,将传统端午民俗与现代科技结合,吸引游客参与[1] - 聊城市阳谷县狮子楼旅游区推出《阳谷传奇》VR项目,让游客穿梭古巷体验千年文脉与端午习俗碰撞,同步推出状元祈福、射箭体验等免费活动[1] - 阳谷县创新推出张秋木板年画体验活动,借助现代技术展示传统套色工艺差异[1] 传统文化教育实践 - 临沂市兰山区义堂镇中心小学通过"学、唱、制、品"多维形式开展主题活动,学生编织五色平安结、学习包粽子,并观看《屈原的故事》动画短片[6] - 山东工业技师学院师生制作含枸杞黄米的"红军粽",通过"端午红色课堂"讲述抗战时期粽子传递情报的故事,结合知识竞答强化爱国教育[6][7] - 济南高新区第一实验学校组织学生编织五彩绳、缝制艾草香囊,并制作端午主题手抄报[5] 社区与亲子互动 - 聊城市茌平区胡屯镇幸福食堂举办"粽香传情"活动,志愿者与留守老人包粽子、话家常,文艺爱好者表演舞蹈豫剧[3] - 菏泽市单县北城街道文化社区设置亲子协作包粽环节,工作人员教授传统包法,萌娃创意制作"小兔粽""爱心粽"[7] - 聊城市东昌府区设置中医药文化摊位,市民体验针灸推拿艾灸,趣味游戏区开展旱地龙舟、投壶竞乐等活动[5] 体育赛事带动旅游 - 潍坊滨海区举办2025年龙舟大赛,8支队伍170名选手参加200米直道竞速赛,依托海域优势推动海洋文旅与体育赛事融合[8] - 潍坊滨海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参与赛事,当地通过休闲运动激发游客热情,形成旅游业发展新优势[8]
千年端午:在历史长河中流淌的文化密码
经济观察报· 2025-05-26 20:22
端午节文化起源 - 端午节起源多元 最广为人知的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投汨罗江的传说 形成赛龙舟和吃粽子习俗 [2] - 江浙地区有纪念伍子胥的版本 因其忠谏被吴王赐死抛尸江中 [2] - 孝女曹娥寻父投江的孝行故事也是文化内涵组成部分 [2] - 历史根源可追溯至上古龙图腾祭祀 与天象崇拜相关 古人通过仪式祈求风调雨顺 [2] - 五月在古代被视为"恶月" 挂艾草等习俗体现驱邪避瘟的寓意 [2] 传统习俗与象征 - 吃粽子是核心习俗 南方多咸粽北方偏甜粽 原料包括糯米/红枣/豆沙/咸蛋黄等 [3] - 赛龙舟具有竞技性和观赏性 展现团结协作精神 成为民间文化交流纽带 [3] - 挂艾草菖蒲寓意驱虫辟邪 净化空气守护家宅 [3] - 佩戴填充艾叶的香囊兼具装饰与保健功能 体现长辈对晚辈的关爱 [3] 现代发展与文化传播 - 文创产品将龙舟/粽子元素融入文具饰品玩具糕点 吸引年轻群体 [5] - 文旅项目结合民俗表演和非遗展示 开发包粽子制香囊等沉浸式体验 [5] - 赛龙舟活动已推广至多国 粽子登上国际餐桌 [5] - 2009年端午节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提升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