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元和他的兄弟》
搜索文档
血色山河中挺起不屈的脊梁
北京晚报· 2025-08-17 16:07
门头沟区党史发展 - 门头沟区党史始于1920年,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派人到矿区宣传马克思主义 [2] - 1924年出现第一位共产党员崔显芳,1927年建立门头沟特别直属支部,1928年成立三家店党支部 [2] - 1932年成立宛平七区田庄高小党支部,1933年设立中共宛平县委于青白口村 [2] 魏国元革命活动 - 1933年魏国元在青白口村开设"一元春"药铺作为地下党掩护,成员包括崔显芳、高连勇 [3] - 药铺实际是中共宛平县委据点,建立横跨房山、宛平、昌平的交通网络 [3] - 解放战争时期魏国元从宛平调任宣涿怀、涞涿怀联合县,后当选晋察冀边区参议员 [5] 平西抗日根据地建设 - 军事上通过捡拾武器组建武装,跨村游说扩编队伍 [3] - 政权建设从"抗日大同盟"秘密集结发展到"宛平抗日救国自卫会"公开运作 [3] - 群众动员包括53人工作队怀来宣传,组建第一支抗日自卫队 [3] 家族革命牺牲 - 魏国臣在冀东战场牺牲前完成筹粮任务并高呼"任务完成" [6] - 魏国相母亲死于日军扫荡,本人牺牲于察北战场且未寻回遗体 [6] - 魏国杰编写《战场救治指南》,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奠定基础 [6] 历史意义 - "一元春"药铺体现"职业化、社会化"隐蔽斗争策略 [3] - 吴伟工作队旧址反映"八路军总部指令—地方党组织执行—群众基础支撑"链条 [4] - 魏国元战后专注永定河水利工程,为新中国建设提前谋划 [5]
用文学捧起抗战英烈的血色辉煌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3-31 11:51
文章核心观点 - 报告文学《魏国元和他的兄弟》于2025年发表,旨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挖掘和传承红色文化 [4] - 作品通过魏国元及其兄弟的英雄事迹,生动展现了京西地区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弘扬了抗战精神 [4][9] - 文学界专家认为该作品在历史真实性、文学价值和对英雄人物的塑造方面取得了成功 [6][9][11] 作品内容与主题 - 作品紧紧围绕主人公魏国元的英雄事迹,呈现了京西抗战史 [4] - 内容展现了平西地下党长期的发展组织、发动群众、掌握武装力量的工作,为主力部队进驻并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7] - 作品不仅写出了魏国元带动全家抗战不惜牺牲的精神,还刻画了其人物的智慧和人格感召力 [9] - 具体细节包括利用自家药铺作为秘密联络中心、建立枪支修造所、自投落网经受折磨、补办婚礼恢复县委工作、建立红色交通线等 [9] 文学特色与价值 - 作品采用朴素、本真的笔法,沿着线性时间线展现人物跌宕起伏的一生 [3][6] - 写作风格扎实,具有报告文学的真实性魅力,对历史进行了精准还原 [9] - 作品开头以一张报纸上的讣告引入,文字凝练,兼具散文式的诗意,结构上从八宝山革命公墓开始并结束,形成循环 [11][13] - 作品在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的交界处构建叙事空间,描写细致严谨,完成了对红色记忆的创造性重构 [13] 社会影响与意义 - 作品研讨活动由多家单位共同主办,从历史细节、文学价值、英雄塑造、革命群像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4] - 作品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烽火岁月的大门,让不了解当地历史的人得以补课,感受英雄们的伟大精神 [9][17] - 作者马淑琴扎根本土,深挖地域文化资源,其作品被评价为用文学搭建起了“京西抗战纪念馆” [13]
他,宛平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开的药铺是中共秘密联系站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3-25 21:20
历史人物背景 - 魏国元1930年任国民党宛平六区(门头沟)区长 1932年加入共青团 1933年转为中共党员 1937年11月任宛平县抗日救国会主任 1938年3月任宛平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5] - 1927年魏国元在国共合作早期的区党部任常委和县党部干事[5] 革命活动与贡献 - 魏国元与崔显芳共同开设"一元春"药铺作为中共宛平县委秘密联系站 崔显芳担任坐堂医生 魏国元担任经理[3] - 1936年魏国元被反动派逮捕 家族为营救其出狱变卖"一大片房子" 出狱后立即投入工作并领导当地抗日斗争[5] - 魏国元及其兄弟具有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 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奉献一切[5] 文化传承与纪念活动 - 作家马淑琴2024年6月完成四万余字报告文学《魏国元和他的兄弟》 发表于《北京文学》2025年第1期"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专栏[5] - 门头沟区计划将魏国元事迹搬上舞台 通过文艺形式让更多青年人了解英烈精神[7] - "一元春"药铺旧址现为门头沟区区级文保单位 记录两位杰出党员并肩战斗的故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