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

搜索文档
血色山河中挺起不屈的脊梁
北京晚报· 2025-08-17 16:07
门头沟区党史发展 - 门头沟区党史始于1920年,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派人到矿区宣传马克思主义 [2] - 1924年出现第一位共产党员崔显芳,1927年建立门头沟特别直属支部,1928年成立三家店党支部 [2] - 1932年成立宛平七区田庄高小党支部,1933年设立中共宛平县委于青白口村 [2] 魏国元革命活动 - 1933年魏国元在青白口村开设"一元春"药铺作为地下党掩护,成员包括崔显芳、高连勇 [3] - 药铺实际是中共宛平县委据点,建立横跨房山、宛平、昌平的交通网络 [3] - 解放战争时期魏国元从宛平调任宣涿怀、涞涿怀联合县,后当选晋察冀边区参议员 [5] 平西抗日根据地建设 - 军事上通过捡拾武器组建武装,跨村游说扩编队伍 [3] - 政权建设从"抗日大同盟"秘密集结发展到"宛平抗日救国自卫会"公开运作 [3] - 群众动员包括53人工作队怀来宣传,组建第一支抗日自卫队 [3] 家族革命牺牲 - 魏国臣在冀东战场牺牲前完成筹粮任务并高呼"任务完成" [6] - 魏国相母亲死于日军扫荡,本人牺牲于察北战场且未寻回遗体 [6] - 魏国杰编写《战场救治指南》,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奠定基础 [6] 历史意义 - "一元春"药铺体现"职业化、社会化"隐蔽斗争策略 [3] - 吴伟工作队旧址反映"八路军总部指令—地方党组织执行—群众基础支撑"链条 [4] - 魏国元战后专注永定河水利工程,为新中国建设提前谋划 [5]
再现百年前奋斗求索之路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02 06:31
电视剧《人生若如初见》内容概述 - 聚焦1900-1912年历史时期 以庚子事变为背景 讲述不同身份青年投身社会变革的故事 展现推翻帝制救亡图存的奋斗历程 [1] - 通过虚构人物群像(梁乡、杨凯之、李人骏等)的命运交织 反映东西方思潮碰撞 回答中国为何需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命题 [1] 制作细节与历史还原 - 主创团队聘请晚清研究学者担任历史顾问 调阅故宫档案还原军服制饰(朝服/礼服/常服等)及宫廷礼节(跪拜/进膳礼仪) [2] - 通过服饰细节(满清服饰vs便服/剪发情节)隐喻角色立场差异 体现历史演化进程 [2] 项目背景与时代意义 - 该剧为国家广电总局重点选题 获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重大文艺创作资助 [3] - 在抗战胜利80周年节点 通过回溯清末民初历史 提供对过去反思与未来警示的双重价值 [3]
回望艰难求索路(创作谈)
人民日报· 2025-05-22 06:12
电视剧《人生若如初见》创作背景 - 电视剧以1900-1912年为历史背景,聚焦清王朝最后12年的社会变革与民族命运 [1] - 通过虚构故事与真实历史结合,展现中华民族屈辱烙印与封建王朝衰败过程 [1] - 采用历史镜像手法对比1901年《辛丑条约》与2021年中美对话,突显中国国际地位的根本转变 [1] 历史研究与内容呈现 - 创作团队查阅大量影像、文字资料还原1900-1912年历史细节 [2] - 重点呈现日本对华"渐进蚕食"策略(军事扩张/经济控制/政治干预/文化渗透)[2] - 刻画留日学生群体从1901年数百人激增至1905年近万人的历史现象 [2] 核心人物与历史叙事 - 以留日学生群体为主线,展现其在传统与现代撕裂中推动近代化并加速清王朝灭亡的双重作用 [2] - 通过主人公视角揭示革命者"有理想无信仰"的历史局限性,导致军阀割据时代 [3] - 关联导演前作《问苍茫》,形成从清末变革(1900s)到新民主主义革命(1920s)的历史叙事连续性 [3] 创作立意与社会价值 - 通过青年群体命运折射民族命运,展现"个人撬动历史"的叙事逻辑 [2][3] - 明确"记住黑暗是为了光明未来"的创作主旨,强调历史反思的现实意义 [2] - 揭示1915年新文化运动与1921年中共成立对解决早期革命局限性的关键作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