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斗争

搜索文档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裴治云:以生命保留抗联火种
新华社· 2025-09-03 15:56
历史事件背景 - 裴治云1893年出生于朝鲜贫农家庭 1920年流亡中国东北 1928年受革命思想启蒙投身农民运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 - 九一八事变后裴治云投身抗日斗争 1932年出任中共汤原中心县委书记 通过化装秧歌队形式宣传抗日政策并动员党员捐款购买武器[2] - 1932年10月10日汤原民众反日游击中队正式成立 1933年因叛徒出卖裴治云等12名同志被捕 受尽酷刑后于同年9月被活埋于枯井[2] 组织发展规模 - 1933年汤原县地下党组织已发展党员上百名 通过党员集资购买10余支长短枪组建武装力量[2] - 遇难后隐蔽同志重整旗鼓组建的抗日武装发展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 成为抗联重要力量[3] - 汤原县现存抗联纪念设施达35处 2022年全部完成修缮 包括纪念碑和烈士就义群像雕塑[3] 纪念与教育传承 - 1982年汤原县委县政府在枯井遗址竖立纪念碑 鹤立镇设立烈士就义群像雕塑 裴治云镣铐形象突出[3] - 当地开展云端党课 红色宣讲团 遗址参观等教育活动 覆盖24所中小学9000余名师生[3]
太湖之畔燃起苏南抗日“燎原之火”
苏州日报· 2025-08-30 06:58
历史背景与组织架构 - 太湖游击队是中国共产党在太湖地区领导的武装部队 虽非正式称谓但被当地民众视为保家卫国的力量 [1] - 1939年5月新四军第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名义东进太湖 形成锡南和苏西抗日游击区 [2] - 1940年11月新四军决定建立太湖抗日游击支队 1941年1月正式成立并由中共太湖县委直接领导 [2] 重要军事行动 - 1941年4月25日太湖支队出击无锡南门伪军张志清部 迫使日伪狼狈而逃 [2] - 1941年5月29日太湖支队在壬港血战中分头抗击日伪军六路合击 实现安全转移并使日军死伤惨重 [2] - 1941年7月配合新四军6师18旅52团开展反"清乡"斗争 成功牵制日伪兵力 [3] - 苏锡人民抗日自卫军取得光福下绞伏击战 全歼观桥保安队和智取通安伪警察部队等胜利 [3] 重大事件与人员损失 - 1941年8月26日副司令苏征西武装叛变导致太湖支队遭受重大损失 [3] - 1944年9月9日日伪军300余人包围冲山岛 经过20天围困后20多人壮烈牺牲 [4][5] - 薛永辉等5人被围困芦苇丛20天后成功突围 [5] 组织演变与战略发展 - 1942年6月恢复锡南抗日武装并成立新四军太湖独立游击支队 [3] - 1943年5月苏锡人民抗日自卫军改称太湖独立救国军 薛永辉任司令 [3] - 1944年11月整合苏西县 锡南县和马山区 恢复中共太湖县委并组建太湖县总队 [6] - 太湖县总队成功开辟东山和西山抗日游击区 发起夜袭俞坞 拦截日伪专轮等多场战斗 [6] 抗战胜利与历史贡献 - 1945年8月22日薛永辉指挥太湖县总队在北桥薛湾里伏击撤退日军 完成锡南对日最后一战 [6] - 部队在反"清乡"和反"围剿"斗争中坚持完成"力求坚持苏锡"的战略任务 [6] - 最终锻造出能征善战的铁军 为国家解放和民族独立作出永垂史册的贡献 [7]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童长荣:白山黑水间谱写青春壮歌
新华社· 2025-08-27 17:15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这是一篇关于革命烈士童长荣生平事迹的报道,不涉及任何公司或行业信息。因此,无法按照要求输出关于“公司”或“行业”的关键要点总结。
“有国才有家,爱家先爱国”(“追寻台胞抗日足迹”系列③)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26 06:53
家族历史与建筑 - 雾峰林家宅园为闽南式建筑 南北宽300米 总面积达1.1万多平方米 保有五进十一开间格局 [2] - 宅园内悬挂林文察 林朝栋 林祖密三代人肖像 被尊为民族英雄 [2] - 家族开台祖林石于1746年自福建平和县渡海赴台 第五代林文察受清政府追谥"太子少保" 宅园"宫保第"由此得名 [3] 抗日事迹与贡献 - 林朝栋参与中法战争台湾基隆之战并立下战功 甲午战争后率"栋军"抗日 下令"归田不解甲 枪炮带回家" [3] - 林祖密1913年向日本殖民当局退籍 成为辛亥革命后台湾同胞恢复中国国籍第一人 家族产业遭日本没收或低价收购 [4] - 林祖密出资支持孙中山革命事业 被委任为闽南军司令 [4] - 林正亨投笔从戎参加广西昆仑关战役 后随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身负重伤 [5] - 林冈18岁只身奔赴大陆投身抗战 [5] - 林朝崧 林幼春创办"栎社"以诗文传承中华文化 林献堂参与"台湾文化协会"展开非武装抗日运动 [6] - 家族在日本殖民统治50年间持续抵抗50年 [6] 文化传承与纪念活动 - 林献堂1946年参与组建"台湾光复致敬团"拜谒黄帝陵 60年后后人完成其未竟夙愿 [7] - 2007年成立"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 搜集历史资料 举办活动 出版书籍讲述抗日事迹 [7] - 抗战胜利80周年与台湾光复80周年之际 强调珍惜和平并呼吁两岸共同守护中华民族发展 [7]
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山河显影)
人民日报· 2025-07-31 06:12
抗日战争战术演变 - 八路军从地道战转向房顶战等立体作战方式[1] - 游击队采用"麻雀战"等灵活战术打击日寇[1][2] 日军战略调整 - 1940年下半年起日军加强"扫荡"并实施"清乡""蚕食""治安强化运动"等进攻策略[2] 敌后军民应对策略 - 采用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多种形式与日军周旋[2] - 主力部队、游击队和民兵协同作战:在敌人推进时实施打击,建立据点时进行围困,时机有利时发动交通破袭战[2] - 冀中民兵创造"堵门战""捕捉战",山东民兵发展"车轮战""推磨战""蜂窝战"等特色战术[2] 敌后战场成效 - 抗日军民依托地形优势使根据地得到恢复和巩固[3] - 太行山地区形成"遍地枪声响,村村打日军"的作战态势[2]
梅山赤帜照天涯
海南日报· 2025-07-23 10:03
中共崖县县委组织架构发展 - 1936年冬中共琼崖特委派遣刘秋菊和林茂松至崖县重建党组织 以角头村为据点开展革命活动[4] - 1937年初成立梅山首个党支部即中共梅东村党支部 1938年秋建立中共崖县委员会 叶云夫任县委书记[5] - 1942年6月成立崖县首个抗日民主政权梅山乡抗日民主政府 孙惠公任乡长 黎光宗和孙家琪任副乡长[7] 抗日武装力量建设 - 1939年2月将"梅仿抗战团"与"打猎会"整编为梅山抗日游击队 1940年5月成立青年抗日救国会 后续组建妇女救国会/民兵/儿童团等抗日组织[7] - 梅山抗日根据地范围东至崖一区崖城/白超/力村 西抵崖五区莺歌海/佛罗/土伦/响水[6] - 铲除汉奸黎亚四和黎光选父子 破坏敌军交通线及通信设施[8][9] 交通网络战略布局 - 重启土地革命时期海上交通线:红塘/保港→梅山角头→望楼港→球尾灶→莺歌海→双沟/岭头→琼崖特委[6] - 新增两条陆路交通线:梅山桔棵→中灶→望楼港→新村→新丰→老孙园→七寒头坡(对接西南临委) 梅山桔棵→山脚→抱笋→草岭→红五→山公穴→翁公头→七寒头坡[6] - 1943年昌感崖联合县委成立后增设水陆线:东方感城→岭头→新村→黑山→莺歌海→望楼港→乐罗→角头→梅山青岭[6] 经济自救与土地政策 - 1942年春开展大生产运动 开垦800多亩荒地 种植棉花和番薯 实行"白天避敌夜间抢种"模式[9][10] - 推行"二五减租"政策 孙惠公率先为佃农减租减息 组建帮耕队协助烈军属[7][10] - 群众自发捐献银饰/银元及砍柴换钱支援前线 自制火药/纺纱织布/煮海为盐突破经济封锁[8][10] 军民协作抗战行动 - 利用梅山背山面海地形优势开展游击战 6公里范围内突破日军3个据点的封锁[8] - 交通员穿越敌军封锁线传递情报 联络站构成"革命毛细血管"网络[6] - 采用"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双线作战模式 民兵组成抢耕队保障粮食生产与隐蔽运输[9]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杨大章:“誓与敌人决一死战!”
新华社· 2025-07-16 18:33
烈士杨大章生平事迹 - 杨大章原名杨士英,1909年生于天津,1923年考入南开中学并接受进步思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1] - 1936年负责铁路联系工作并组织铁路段抗日救国会,卢沟桥事变后在天津、唐山建立抗日救国小组并进行爱国教育 [1] - 1939年赴平西抗日根据地工作,任晋察冀第六专署民政科长,1940年兼任平西专署秘书主任后调任昌宛县县长 [1] 平西抗日根据地斗争 - 平西是晋察冀地区最早抗日根据地之一,1940年起日军大规模"扫荡",杨大章率昌宛县人民在恶劣环境中坚持战斗 [2] - 1943年冀热边特委成立,杨大章任第一地区专署专员,负责四个联合县,建立机关制度并整顿村政权 [2] 爨岭庙突围战 - 1944年5月杨大章率200多名干部进山开会遭敌军袭击,组织突围时中弹牺牲,年仅35岁 [3] - 战斗中杨大章组织烧毁文件并掩护突围,最终与占中等102位烈士长眠于爨岭庙烈士陵园 [3] 红色文化传承 - 2021年蓟州区建成连接烈士陵园和战备台旧址的红色文化长廊,下营镇党员干部担任义务守陵人 [4] - 26岁干部李琦等通过新媒体传播烈士故事,守护着这片安葬102位烈士的陵园 [4]
永远的旗帜
河南日报· 2025-07-01 07:20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该报道主要聚焦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贡献和英烈事迹,属于历史纪念类报道,不涉及公司和行业相关内容。因此无法按照投资分析框架提取商业信息。以下是按文档结构整理的纪念性内容摘要: 抗日英烈事迹 - 理琪(游建铎)1908年生于太康富裕家庭,1925年入党,1937年领导天福山起义创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1938年率部收复牟平城后在雷神庙突围战中牺牲,年仅30岁[3][4] - 梁雷(梁德谦)1911年生于邓县,1932年入党,1937年任山西偏关县长兼游击司令,1938年率30余人在柏家咀村游击时遭日伪军包围牺牲,年仅27岁,牺牲前为新生儿子取名"克仑"[6][7] - 马英1919年生于汝州贫农家庭,1944年担任八路军联络员,1945年为取回机密文件返村时被俘,遭刺刀杀害时年仅26岁,2001年入选《中国共产党革命英烈大典》[8][9][10] - 赵伊坪1910年生于郾城,1926年入党,1937年在鲁西北创建抗日武装,1939年被日军俘虏后不屈就义,年仅29岁,其家书"愈是黑暗愈要点灯前行"成为精神遗产[11][12] 精神传承 - 理琪家族三代传承红色基因:侄孙媳王会琴作为小学教师向学生讲述英烈故事,侄孙朱凯杰保存烈士书信影印本[4] - 梁雷后代6人为党员:孙子梁毅担任红色讲解员,曾孙现役军人[7] - 马英外孙张占听每年带领后代扫墓,讲述抗日故事[10] - 赵伊坪外孙单勃在伊坪小学见证精神传承,该校保留张震将军与单大德题词,学生通过舞台剧致敬先烈[11][12][13]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王少奇:搞革命就不能怕死
新华社· 2025-06-26 07:04
王少奇生平事迹 - 1912年出生于河北省香河县 原名王毓琨 字季如 [1] - 1926年考入河北省立通县师范学校 在校期间阅读进步书刊并参与抗日宣传 [1] - 1935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 - 1936年被派往蓟县开展抗日工作 开办诊所作为掩护 半年内发展大批救国会会员并在20多个村庄建立组织 [1] 抗日工作经历 - 担任蓟县县委委员和抗日救国总会宣传部长 [1] - 1940年与包森、李子光等人建立盘山抗日根据地 [1] - 组织建立盘山联合村民兵班 配合主力部队作战 教育民兵坚持革命信念 [2] - 1943年底调任冀东军区卫生部部长兼政委 开办卫生训练班并秘密筹措医疗物资 [2] 英勇牺牲 - 1944年10月17日在丰润县杨家铺会议中遭日伪军包围 [2] - 为掩护战友返回救助时胸部中弹 烧毁机密文件后自尽殉国 [2] - 其孙王继烈每年清明带领家人祭扫 传承红色家风 [2]
他,宛平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开的药铺是中共秘密联系站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3-25 21:20
历史人物背景 - 魏国元1930年任国民党宛平六区(门头沟)区长 1932年加入共青团 1933年转为中共党员 1937年11月任宛平县抗日救国会主任 1938年3月任宛平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5] - 1927年魏国元在国共合作早期的区党部任常委和县党部干事[5] 革命活动与贡献 - 魏国元与崔显芳共同开设"一元春"药铺作为中共宛平县委秘密联系站 崔显芳担任坐堂医生 魏国元担任经理[3] - 1936年魏国元被反动派逮捕 家族为营救其出狱变卖"一大片房子" 出狱后立即投入工作并领导当地抗日斗争[5] - 魏国元及其兄弟具有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 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奉献一切[5] 文化传承与纪念活动 - 作家马淑琴2024年6月完成四万余字报告文学《魏国元和他的兄弟》 发表于《北京文学》2025年第1期"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专栏[5] - 门头沟区计划将魏国元事迹搬上舞台 通过文艺形式让更多青年人了解英烈精神[7] - "一元春"药铺旧址现为门头沟区区级文保单位 记录两位杰出党员并肩战斗的故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