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黄梅雨季》
icon
搜索文档
曾在80年代风靡上海校园,已故诗人甘伟首部诗集《黄梅雨季》出版
中国青年报· 2025-09-17 21:26
活动概况 - 活动为《黄梅雨季》首发式暨甘伟诗歌朗诵会 主题为雨季的重逢与告别 在复旦大学艺术馆举行[1] - 活动由复旦大学出版社 果麦文化 复旦大学艺术馆 复旦诗社 复旦诗派联合主办 旨在缅怀复旦诗派代表诗人甘伟[1] - 当天是甘伟逝世100天 活动也是一场文化聚会 让20世纪80年代上海校园的诗意情怀与年轻一代对话[1] 诗集内容 - 《黄梅雨季》诗集收录146首诗作 涵盖诗人早期与后期的代表作品[1] - 诗集特别收录了曾风靡上海校园的同名诗作《黄梅雨季》的手稿[4] 行业与公司观点 - 复旦诗社创始人许德民认为 《黄梅雨季》的流行源于打动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诗集的出版展现了更丰富完整深厚的甘伟[4] - 复旦诗社现任社长詹杰诚指出 甘伟诗歌中的简单与真诚是当下年轻创作者欠缺的品质 其用简单真诚文字传递深情的创作方式值得00后学习[4] - 复旦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峰表示 甘伟用诗歌表达对人生的探索思考 能为当下年轻人带来启迪 是对复旦校园文化的珍贵纪念[4]
复旦诗派代表诗人甘伟逝世100天,他的首部诗集《黄梅雨季》温情面世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7 21:03
活动概况 - 活动于9月16日在复旦大学艺术馆举行,主题为“雨季的重逢与告别”,旨在缅怀复旦诗派代表诗人甘伟,并促进80年代诗意情怀与年轻一代的对话 [1] - 活动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果麦文化、复旦大学艺术馆、复旦诗社、复旦诗派联合主办,在甘伟逝世100天之际,汇聚了其亲属、校友、师生及各界嘉宾 [2] - 活动形式包括《黄梅雨季》诗集首发式和甘伟诗歌朗诵会,通过将文字化为声音来重现诗意风华 [2] 诗集出版与内容 - 《黄梅雨季》是甘伟的首部诗歌精选集,由果麦文化和复旦大学出版社于2025年9月出版 [8] - 诗集共收录146首诗作,涵盖甘伟早期与后期的代表作品,包括风靡20世纪80年代上海校园的同名诗作《黄梅雨季》 [6] - 诗风随人生历程蜕变,早期作品抒情浪漫,后期作品更显深沉,充满哲思 [8][9] - 诗集特别收录了由何翔珍藏30余年的《黄梅雨季》手稿,使读者能近距离感受诗人的创作痕迹 [9] 合作与传承意义 - 诗集的出版创意由果麦文化总裁瞿洪斌提出,复旦大学出版社与果麦文化的编辑团队通力合作,并得到甘伟家属及校友的大力支持 [5] - 诗集的价值不仅在于纪念诗人,更在于为当代年轻人带来人生探索和思考的启迪,是对复旦校园文化的珍贵纪念 [5] - 诗集的完整出版得益于博主公布的甘伟手稿的发现,此前编撰曾因仅收集到七八十首诗而陷入困境 [5] - 诗集的出版被视为对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对复旦诗社深厚文化底蕴的致敬 [6]
黄梅雨季:来自复旦大学八五一四班的缅怀
第一财经· 2025-06-26 09:45
复旦诗社与校园文化 - 复旦诗社第七任社长甘伟为1988届中文系校友,其代表作《黄梅雨季》在1980年代上海高校广泛流传,早于海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两年[7][16] - 诗歌创作呈现南北双峰格局,《黄梅雨季》以南方雨季少女思乡为主题,通过意象化语言(如"湖蓝色的帆""波光粼粼的瀑布")形成独特艺术风格[6][7] - 校园存在跨系交流传统,中文系、历史系、新闻系学生可自由选课,部分学生实现跨系转学[7] 校友网络与社交工具影响 - 微信成为8514班毕业30年后重建联系的关键工具,促成2019年武汉聚会及2023年返校计划[7][20] - 校友蔡丽泽通过微信群分享历史文献《复旦人》油印小报,该刊物曾收录甘伟早期诗作[22] - 班级三次大规模聚会均依赖数字社交平台组织,体现互联网对传统校友网络的革新作用[7][20] 地域文化关联 - 安徽安庆怀宁县诞生多位文化名人,包括诗人甘伟、海子,历史人物陈独秀及科学家邓稼先,形成"诗歌之乡"地域品牌[12][22] - 怀宁籍创作者兼具南方细腻(《黄梅雨季》的雨意象)与北方豪爽(海子作品中的麦地元素)特质[16][22] - 校友创作中频繁出现地域符号,如《黄梅雨季》的南方梅雨与《达坂城的姑娘》改编版中的西北民歌元素[6][24] 校园记忆载体 - 油印刊物《复旦人》和诗集《海星星》成为1980年代复旦诗歌传播主要载体,现存实物具文献价值[22] - 毕业季仪式如上海新客站送别、黄梅雨季诗歌朗诵构成特定时代的情感表达方式[4][12] - 古琴曲《半山听雨》与《黄梅雨季》的跨界融合,体现传统文化对当代校友艺术再创作的启发[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