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雨季》

搜索文档
曾在80年代风靡上海校园,已故诗人甘伟首部诗集《黄梅雨季》出版
中国青年报· 2025-09-17 21:26
当天是甘伟逝世100天,这场特殊的文化聚会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果麦文化、复旦大学艺术馆、复旦诗 社、复旦诗派联合主办,共同追忆这位因突发意外离世的诗人。《黄梅雨季》收录146首诗作,涵盖其 早期与后期的代表作品,其中包括曾风靡上海校园的同名诗作《黄梅雨季》。 季》,甘伟 著。果麦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供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黄梅雨季》首发式暨甘伟诗歌朗诵会,近日在复 旦大学艺术馆举行。这场以"雨季的重逢与告别"为主题的活动,既是对复旦诗派代表诗人甘伟的缅怀, 也让风靡20世纪80年代上海校园的诗意情怀与年轻一代对话。 复旦诗社、复旦诗派创始人许德民,分享了与甘伟的交往点滴。"2005年编撰'复旦诗派诗歌系列'时相 识,他在陌生人面前内向,在好友中却开朗坦荡。"许德民认为,《黄梅雨季》的流行,源于它"打动了 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而诗集的出版,也让人们看到"更丰富、更完整、更深厚的甘伟"。 复旦诗社现任社长詹杰诚说,甘伟诗歌中的"简单与真诚",正是当下年轻创作者欠缺的品质,"很多朋 友都喜欢探讨怎样把一首诗写好,却很少探讨为什么写诗的初心。甘伟用简单、真诚的文字传递深情, 值得被 ...
复旦诗派代表诗人甘伟逝世100天,他的首部诗集《黄梅雨季》温情面世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7 21:03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9月16日,复旦大学艺术馆内诗意涌动,《黄梅雨季》首发式暨甘伟诗歌朗诵会日前在此举行。这场以 "雨季的重逢与告别" 为主题的活动,既是对复旦诗派代表诗人甘伟的深情缅怀,也让风靡 80 年代上海 校园的诗意情怀跨越时空,与当下年轻一代对话。 当天是甘伟逝世100天,这场特殊的文化盛会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果麦文化、复旦大学艺术馆、复旦诗 社、复旦诗派联合主办,汇聚了甘伟的亲属、复旦校友、在校师生及各界嘉宾,共同追忆这位因突发意 外离世的诗人。 现场既有对诗人的深切悼念,也有对诗歌文化传承的热切探讨。作为甘伟的首部诗歌精选集,《黄梅雨 季》的出版凝聚着多方心血,而诗歌朗诵会的形式,让文字化作声音,重现了诗意风华。 复旦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严峰坦言,诗集出版的创意源自复旦大学中文系8411班校 友、果麦文化总裁瞿洪斌,"双方编辑团队通力合作,更得到甘伟家属、校友的鼎力支持,尤其是8411 班校友群策群力,才让这场兼具纪念与启迪意义的活动得以呈现。"他特别强调,《黄梅雨季》的价值 不仅在于纪念甘伟,更在于为当代年轻人提供指引:"甘伟用诗歌表达他对人生的探索和思考,能为当 下年轻人带来启 ...
黄梅雨季:来自复旦大学八五一四班的缅怀
第一财经· 2025-06-26 09:45
复旦诗社与校园文化 - 复旦诗社第七任社长甘伟为1988届中文系校友,其代表作《黄梅雨季》在1980年代上海高校广泛流传,早于海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两年[7][16] - 诗歌创作呈现南北双峰格局,《黄梅雨季》以南方雨季少女思乡为主题,通过意象化语言(如"湖蓝色的帆""波光粼粼的瀑布")形成独特艺术风格[6][7] - 校园存在跨系交流传统,中文系、历史系、新闻系学生可自由选课,部分学生实现跨系转学[7] 校友网络与社交工具影响 - 微信成为8514班毕业30年后重建联系的关键工具,促成2019年武汉聚会及2023年返校计划[7][20] - 校友蔡丽泽通过微信群分享历史文献《复旦人》油印小报,该刊物曾收录甘伟早期诗作[22] - 班级三次大规模聚会均依赖数字社交平台组织,体现互联网对传统校友网络的革新作用[7][20] 地域文化关联 - 安徽安庆怀宁县诞生多位文化名人,包括诗人甘伟、海子,历史人物陈独秀及科学家邓稼先,形成"诗歌之乡"地域品牌[12][22] - 怀宁籍创作者兼具南方细腻(《黄梅雨季》的雨意象)与北方豪爽(海子作品中的麦地元素)特质[16][22] - 校友创作中频繁出现地域符号,如《黄梅雨季》的南方梅雨与《达坂城的姑娘》改编版中的西北民歌元素[6][24] 校园记忆载体 - 油印刊物《复旦人》和诗集《海星星》成为1980年代复旦诗歌传播主要载体,现存实物具文献价值[22] - 毕业季仪式如上海新客站送别、黄梅雨季诗歌朗诵构成特定时代的情感表达方式[4][12] - 古琴曲《半山听雨》与《黄梅雨季》的跨界融合,体现传统文化对当代校友艺术再创作的启发[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