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上海中华艺术博物馆
icon
搜索文档
寻访贝聿铭的上海踪迹:从国际饭店到武康路378号
新浪财经· 2025-05-23 07:43
贝聿铭与上海的建筑渊源 - 上海是贝聿铭建筑梦的启航之地,10岁至17岁(1927-1935年)在此生活,多元文化体验催生其"用现代语言诠释传统"的设计理念 [1][3] - 国际饭店(1934年建成)作为"远东第一高楼"深刻影响贝聿铭,激发其成为建筑师的志向 [4][10] - 国际饭店由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灵感源自纽约、芝加哥摩天楼,原计划为办公公寓后改为豪华酒店,因预判酒店业利润更高 [7] 贝氏家族与上海地产 - 南阳路170号"贝轩大公馆"实为"颜料大王"贝润生为次子贝义奎所建,非贝聿铭父亲贝祖诒住宅,建筑融合装饰艺术派风格与苏州园林元素 [14][16][17] - 贝润生1917年购入苏州狮子林,1927年扩建时融入西洋手法,后成为贝氏家族义庄和祠堂 [22][24][34] - 贝润生20世纪30年代转向房地产投资,持有上海房产超1000幢、面积16万平方米,被誉为"地产大王" [23] 贝聿铭在上海的居所与设计 - 贝聿铭在沪期间主要居住于延安中路明德里(1927年建)及武康路378号(现为7层公寓,原中国银行花园住宅) [38][40][42] - 贝聿铭哈佛硕士论文《上海中华艺术博物馆》(1946年)选址于"大上海计划"旧上海市博物馆(今长海医院影像楼),设计突破传统"大屋顶"形制,强调现代主义与中国元素的融合 [48][50][52] - 该未建成设计中的茶亭与庭院理念,60年后在苏州博物馆(2006年)得以延续,体现其"空间体验"为核心的设计哲学 [71][73] 展览与社会关注 - "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展览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观展纪录,国际博物馆日周末单日观众超1.2万人次 [1] - 展览展出贝聿铭早期设计模型及文献,包括上海中华艺术博物馆平面图与长海医院现址对比 [52][54] - 2025年6月将举办贝聿铭之子与艺术家徐冰的对话讲座,探讨艺术对其建筑的影响 [75]
贝聿铭回顾展来到上海,这里是他建筑之梦开始的地方
第一财经· 2025-04-21 19:59
展览概述 - "贝聿铭:人生如建筑"上海站展览将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这是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在中国内地的首个全面回顾展 [1] - 展览由香港M+主办,将通过逾400件展品讲述贝聿铭的故事,包含绘图手稿、建筑模型、摄影、影像及文献资料等 [6] - 展览分为"贝聿铭的跨文化底蕴""地产和城市再开发""艺术与公共建筑""权力、政治与赞助者""材料与结构创新""以设计重释历史"六个主题 [6] 贝聿铭的早期经历与设计理念 - 1927年,10岁的贝聿铭随家人从香港来到上海,接触了新的建筑、艺术与生活方式,常去大光明电影院看电影,徜徉在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见证了"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的冉冉升起,立下了成为建筑师的志向 [1][3] - 在哈佛求学时,贝聿铭被格罗皮乌斯的新观念吸引,但对"国际风格"提出不同意见,认为不该消弭世界各地的不同风格和特色 [3] - 贝聿铭的硕士毕业设计"上海中华艺术博物馆"借鉴了苏州江南园林的体验,引入了曲径、竹亭、小桥流水、奇石假山等景观,格罗皮乌斯对其赞赏有加,认为这是第一次把历史传统跟现代主义结合在一起 [3][9][11] 标志性建筑项目与设计特点 - 贝聿铭在全球各地留下了一系列地标性建筑,包括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1978)、巴黎卢浮宫金字塔(1989)、北京香山饭店(1982)、香港中银大厦(1989)、苏州博物馆(2006)、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2008)等 [1][5] - 1964年,贝聿铭被肯尼迪总统的遗孀杰奎琳选为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者,杰奎琳选择贝聿铭是因为觉得与他沟通非常舒服 [5][14][15] - 巴黎卢浮宫改造项目中,贝聿铭通过考虑策展团队需求(如用玻璃屋顶打造雕塑庭院)、争取巴黎市长支持(制作1:1模型)以及推动玻璃制造商生产最清透的玻璃来突破争议 [17][18] 中国项目与传统文化融合 - 中美建交后,贝聿铭多次受邀回到中国设计标志性建筑,包括拒绝在故宫周边建高层而选择北京香山建低层饭店,以及苏州博物馆 [6][24] - 在香山饭店设计中,贝聿铭以保护古树为基础,植入移步换景的传统园林体验,并将园林搬到室内大堂,这是首次将园林引入室内的设计 [6][24][25] - 苏州博物馆(2006年完成)融合了对故乡和中国文化的热爱,采用现代建筑语言(如高高低低的屋顶引入光线),与周边历史建筑(如拙政园)在颜色和比例上相融,但不模仿历史 [6][29][30][32] 建筑方法与行业影响 - 贝聿铭强调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在不同项目中考虑环境融合(如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与城市连接性(如苏州博物馆预留街道空间) [15][29] - 在香港中银大厦设计中,面对预算仅为汇丰总行大厦1/6的限制,通过创新结构(用最少材料实现轻而坚固)和场地谈判(争取方正地块)完成标志性建筑 [20][21][22] - 贝聿铭的作品展示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创新方式,如拒绝表面化的"大屋顶"符号,转而通过空间体验(如园林移步换景)呈现文化深度 [24][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