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培牛黄
搜索文档
20小时“长出”相当于一头猪的蛋白、合成牛黄原料成本下降超90%记者实探这个规模近万亿产业取得的颠覆性成果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01 22:22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生物制造产业总规模已近万亿元,发酵产能占全球70%以上,产业处于稳健前行的快速发展阶段 [1] - 生物制造技术,特别是微生物蛋白和合成生物技术,在食品、医药等领域展现出颠覆性创新潜力,具备高效、绿色、低成本的优势 [1][2][3][4] - 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落地的快速转化需要学界创新与企业工程化相结合,并依赖耐心资本、针对性产业政策及产业链协同作为规模化量产的助推器 [5][6][7] 微生物蛋白技术 - 利用工业发酵生产菌丝蛋白,20小时即可完成,蛋白含量超过50%,在营养、口感、风味上接近动物源肉 [1] - 微生物蛋白生产效率远超传统养殖,占地5000平方米、年产2万吨的菌丝蛋白工厂可替代5万吨大豆或10万头牛或2400万只鸡产生的蛋白,减少超过90%的土地、水资源利用和碳排放 [3] - 该技术可拓展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革新传统农业获取蛋白的方式,是保障粮食安全、减少进口依赖的关键路径 [3] 合成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应用 - 通过生物合成技术制取熊去氧胆酸,有效成分制剂价格从天然熊胆粉1万元一瓶降至100元/盒以内,大幅降低制药成本 [3][4] - 突破合成生物技术实现胆红素生产,体培牛黄价格约12万元/公斤,不到天然牛黄的1/10,胆红素占合成牛黄总成本的70% [4] - 合成技术的普及应用解决了名贵动物药材资源枯竭问题,降低安宫牛黄丸等中成药成本,并有利于保护野生动物 [3][4] 微生物资源与产业基础 - 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开发处于大蓝海时代,目前发现的微生物种类不到地球上的1% [2] - 未来60%-70%的原料或化学品可通过生物制造方式生产,微生物菌种库是进行原始创新和保障产业安全、避免核心菌种资源被“卡脖子”的关键一环 [2] - 微生物底盘、基因元件和酶分子是合成生物学和生物制造的基石,是生物制造产业的“芯片” [2] 产业创新与成果转化 - 推动“基础研究—中试验证—产业落地”的衔接,通过“政、产、学、研”四方协同和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实现快速迭代 [6][7] - 学界创新与企业工程化模式的成功移植需要技术底层具备规模化基因、产业链生态协同创新以及耐心资本和长期政策的支持 [6] - 截至2025年8月,湖南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已推动8项科研成果在常德本地转移、转化 [7] 政策支持与产业前景 - 工信部已遴选发布16项人工智能在生物制造领域应用典型案例,并组织开展生物制造标志性产品、生物制造中试平台遴选及生物反应器揭榜挂帅等工作 [7] - 下一步将突出创新引领,加快新成果在应用场景方面先行先试成果转化,加力推动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