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合成生物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微元合成与嘉吉达成合作,阿洛酮糖将起飞
【SynBioCon】 获 悉 ,8月,微元合成与全球最大的食品和配料企业嘉吉正式签署合作协议。 嘉吉 将作为微元阿洛酮糖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重要经销 伙伴 ,携手推动该产品在多元食品应用场景中的市场拓展。 未来食品&农业 | 微元合成 此次签约标志着双方将围绕 "更健康、更低热量、更具风味" 的产品创新需求展开深度合作,共同助力食品行业实现可持续升级。 近期,阿洛酮糖(Allulose)已获得国家相关部门的批准,作为新食品原料正式在中国市场开展应用。作为一种天然、低热量的稀有糖类,阿洛酮糖甜 味纯正,不仅具备与蔗糖相近的口感体验,更在血糖响应、能量摄入控制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点击更多阅读 : 全国首家!下一代爆款甜味剂获批! 微元作为全球唯一采用发酵工艺生产阿洛酮糖的企业,不仅率先获得了中国首个行政许可,也是目前唯一取得生产许可证的阿洛酮糖生产企业 。 凭借领先的合成生物技术与绿色生物制造体系,微元已建立从生物发酵到纯化分离的高效生产链条。其阿洛酮糖产品具备纯度高、感官好、适用范围广 等优势,广泛适用于功能饮料、乳品、糖果、烘焙等品类。 作为此次合作的重要伙伴,嘉吉将依托其强大的B2B平台资源、多元化客户网 ...
梁军出任CEO,昉擎科技完成数亿元天使轮融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5 14:05
过去一周披露的投融资案例显示,科技与制造行业依然是一级市场关注的重点。其中,专注人工智能计算领域的上海昉擎科技近日宣布完成数亿元天使轮融 资。 医疗健康领域持续升温。大额融资方面,上海橙帆医药有限公司宣布完成超6000万美元Pre-A+轮融资,由顺为资本领投,朗玛峰创投、北极光创投、汉康资 本、松青资本、临港蓝湾资本等多家机构跟投。 一句话趋势:智能机器人项目热度不减,先进制造、创新药企业大额融资不断。 消费服务领域亮点突出,深圳市星联未来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零一创投投资,老股东零以创投、麟阁创投持续加注。 | 刨摄 | | 2025年7月28日-8月3日 国内一级市场投融资币种分布 | | --- | --- | --- | | | 市种 | 案例数(起) | | | 人民币 | 19 | | | 美元 | 2 | | | | 注:数据由21创投根据公开报道整理 | 据21创投不完全统计,7月28日—8月3日,报告日期内国内一级市场发生融资事件22起。其中,有21笔融资披露了融资金额和币种信息,总规模约合人民币 38.73亿元人民币。 01、机器人、半导体、医疗器械领域完 ...
冲刺A+H!安徽一上市公司筹划赴港IPO
搜狐财经· 2025-08-02 14:58
公司动态 - 华恒生物正在筹划发行境外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1] - 本次H股上市旨在推进全球化发展战略、提升品牌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优化资本结构、拓宽融资渠道 [1] - 公司正与中介机构商讨具体推进工作,相关细节尚未确定 [1] - H股上市不会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 [1] 公司背景 - 华恒生物于2021年在A股上市,是一家以合成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3] - 公司主要从事生物基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 [3] - 主要产品包括氨基酸系列、维生素系列、生物基新材料单体和其他产品 [3] - 产品可广泛应用于中间体、动物营养、日化护理、功能食品与营养、植物营养等领域 [3] 公司优势 - 拥有合肥研究院和长丰、秦皇岛、巴彦淖尔、赤峰四大生产基地 [3] - 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全球领先的生物基产品制造企业 [3]
政策破冰,2000亿抗衰老赛道爆发,市场新蓝海浮现
搜狐财经· 2025-07-31 01:31
全球抗衰老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全球抗衰老产品市场规模达2662亿美元 [2] - 未来市场将以8%的复合增速快速增长 [2] 政策环境变化 - 国务院办公厅2024年1月首次明确提出发展抗衰老产业 [3] - 政策首次肯定"抗衰老"概念 加强基因技术 再生医学等领域的研发应用 [3] - 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超19% 中老年群体对抗衰产品需求激增 [3] - 90后 00后年轻一代成为抗衰老消费新主力军 [3] 市场细分表现 - 医美机构中热玛吉 超声炮 玻尿酸填充等抗衰项目持续火爆 [4] - 非手术类面部年轻化项目增速远超行业整体水平 [4] - 胶原蛋白肽 NMN 葡萄籽提取物等内服抗衰老产品占据巨大份额 [5] - 仅胶原蛋白类口服产品市场规模已突破百亿 [5] - 射频美容仪 激光脱毛仪等家用抗衰仪器销量猛增 [7] - 家用美容仪正以惊人速度蚕食传统美容院份额 [7] 技术发展趋势 - 干细胞技术被视为组织修复与再生的希望 [8] - 多家企业加速布局干细胞外泌体在皮肤抗衰 疾病治疗领域的研究 [8] - 科学家深入探究衰老的分子机制 寻找mTOR AMPK等关键调控通路 [8] - 国际生物医药巨头重点研发能延缓衰老进程甚至延长健康寿命的药物 [8] - 利用合成生物技术高效生产稀有的天然抗衰活性物质 [8] 行业前景展望 - 抗衰老市场正从野蛮生长迈向规范化 科技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10] - 2000亿市场规模只是起点 [10] - 抗衰老产业成为大健康领域最富想象空间的增长极 [10]
2025年颈霜行业词条报告
头豹研究院· 2025-07-25 19:5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颈霜行业专注颈部肌肤护理,市场需求旺盛、技术创新活跃但研发壁垒高,规模增长源于抗衰老意识增强等因素,未来功能需求个性化及多元化、技术创新与产品迭代将推动市场增长[4]。 各部分总结 行业定义与分类 - 颈霜是用于颈部肌肤护理的乳霜质地护肤品,可滋润肌肤、淡化颈纹、提高紧致度和防止早衰[5]。 - 按核心功效可分为基础保湿型和功效型,基础保湿型针对颈部皮肤干燥问题,功效型包括抗衰抗皱、美白提亮、提拉紧致、防晒等类型[7][8][9]。 行业特征 - 消费需求旺盛,现代人对颈部肌肤保养意识提升,部分女性20岁开始使用颈霜预防颈纹[11]。 - 技术创新活跃,企业不断推出含创新成分和新技术的产品,注重用户体验[13]。 - 研发壁垒较高,开发优秀颈霜产品需深厚研发能力和技术积累,新进入者较难推出有竞争力产品[14]。 发展历程 - 萌芽期(1980 - 2000年),欧美高端护肤品牌推出首款颈部专用护理产品,早期产品功能单一,面向中高端市场,消费者认知度低[16]。 - 启动期(2001 - 2015年),抗衰老成分延伸至颈部护理,医美项目带动术后修复类颈霜需求,中国本土品牌试水但销量低迷[17]。 - 高速发展期(2016年以后),市场快速发展,产品功能及形态细化,个性化需求驱动创新,本土品牌拓展海外市场,同时行业面临科技与绿色转型、国际化布局等机遇与挑战[18]。 产业链分析 - 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厂商,中游为颈霜生产商,下游为终端消费者[20]。 - 核心观点包括原材料国产替代加速,新成分研发促进产品更新迭代;国产品牌通过性价比与国际品牌形成差异化竞争[21][22]。 - 上游:透明质酸、重组胶原等原材料国产替代加速,新成分开发促进产品更新迭代[24]。 - 中游:国际品牌占据高端市场,国产品牌专注中低端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珀莱雅等主打中高端抗衰市场,SDX、VSVE依靠平价策略渗透年轻消费者[27][28]。 - 下游:抖音、TikTok等短视频平台增加产品曝光率,推动颈霜需求消费[30]。 行业规模 - 2019 - 2024年,市场规模由10.47亿元增长至20.9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4.84%;预计2025 - 2029年,市场规模由23.54亿元增长至33.1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8.97%[31]。 - 历史变化原因包括抗衰老意识增强及全面护肤需求增长、名人测评和短视频平台增加产品曝光率[34][35]。 - 未来变化原因包括颈霜迎合消费者个性化护理需求、胜肽等新成分和纳米包裹等新技术引入促进产品更新迭代[36][37]。 政策梳理 - 《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等规范性政策虽短期内可能增加企业合规成本,但长期有助于行业规范化、专业化和持续健康发展[39]。 - 《关于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的通知》为指导性政策,对行业构成中性偏正面影响,可能促进含有中草药成分的颈霜产品研发与创新[39]。 竞争格局 - 以销量计,SDX、VSVE、儒意等凭借超高性价比占领第一梯队,娇韵诗、希思黎等因定位高端市场,销量相对较低,位居第二梯队[41]。 - 历史原因是SDX等品牌凭借极致性价比,通过社交平台与网红经济驱动吸引下沉市场[42]。 - 未来变化原因是技术壁垒构建护城河,行业洗牌将加速,大型厂商凭借技术和资金实力抢占市场份额,政府法规促使行业规范化,不合规企业将被淘汰[43]。 上市公司速览 - 珀莱雅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总市值52.5亿元,营收同比增长32.5%,毛利率71.2%[45]。 - 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营收规模42.2亿元,同比增长 - 2.3%,毛利率73.1%[46]。 - 鲁商福瑞达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营收规模28.0亿元,同比增长 - 17.4%,毛利率51.9%[47]。 企业分析 - 广州悦己悦人化妆品有限公司为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化妆品批发零售等多项业务[48]。
重庆大学王丹教授:聚酰胺材料单体的生物制造与绿色低碳材料应用
DT新材料· 2025-07-19 20:05
聚酰胺行业概况 - 人工合成聚酰胺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输油管道、电子电器、运动器材及医疗等行业,全球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1] -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聚酰胺材料消费市场,年需求量达数百万吨 [1] - 聚酰胺6(PA6/尼龙6)和聚酰胺66(PA66/尼龙66)产量最大,占聚酰胺总产量的90%以上 [1] - 生物基聚酰胺产品如PA1010、PA11、PA610、PA410等逐渐受到关注 [1] 聚酰胺合成技术 - 聚酰胺合成依赖于特定单体如内酰胺、二元酸、二元胺及ω-氨基酸等,其多样性赋予聚酰胺丰富品类和特性 [1] - 化学法生产核心单体存在条件苛刻、反应效率低等挑战,合成生物技术开发二元酸、二元胺等单体成为产业关注焦点 [1] 重庆大学王丹教授团队研究 - 团队长期致力于聚酰胺关键单体的生物合成开发,如戊二胺、δ-戊内酰胺与5-氨基戊酸等 [2] - 多项生物基单体开发技术与烟台万华化学、广东金发科技、重庆万凯新材料、中石油等单位合作 [2] - 团队科技成果包括生物基化学品和材料、L-哌啶甲酸等,将在SynBioCon 2025大会展示与对接 [3] SynBioCon 2025大会 - 大会将于8月20-22日在浙江宁波举办,聚焦AI+生物智造、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和美妆原料五大方向 [9] - 绿色化工与新材料论坛将探索可替代石油化工关键原材料如二元酸/醇、二元胺、精细化学品等的开发与产业化合作 [9] - 王丹教授将出席大会并分享《聚酰胺材料单体的生物制造与绿色低碳材料应用》主题演讲 [3]
拓新药业领投,仅三生物完成Pre-A+轮数千万元融资!
战略投资与合作 - 拓新药业完成对仅三生物的战略投资,领投其Pre-A轮融资,显示资本市场对麦角硫因产业化的看好[1] - 仅三生物在完成亿元Pre-A轮融资后仅三个月即获得拓新药业战略投资[1] - 拓新药业作为核苷类原料药细分领域标杆企业,此次投资瞄准全球抗衰市场新风口[1] 拓新药业战略转型 - 公司成立于2001年,深耕核苷类似物领域20余年,是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领域的标杆企业[2] - 2024年公司前瞻性布局营养强化剂、食品添加剂及保健食品领域,储备麦角硫因等热门功能原料技术[2] - 未来战略包括深耕抗肿瘤、抗病毒领域研发,同时拓展大健康赛道,构建"原料+终端"产业生态[4] 仅三生物技术突破 - 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实现99.99%超高纯度麦角硫因规模化量产,月产能达3-5吨,原料成本降低90%[6][8] - 建立制药级cGMP生产标准平台,完成菌株构建、发酵、提纯、工程化量产全环节技术突破[8] - 参与制定中国首个《化妆品用原料麦角硫因》团体标准,主导制定洗眼液质量安全规范标准[17] 麦角硫因应用拓展 - 应用场景从护肤拓展到眼部健康、睡眠健康、肝健康等多个领域[10] - 人体临床研究显示:30天补充后血清ALT、AST水平分别下降21.3%和19.6%,日间功能障碍改善51.56%[11] - 每粒口服胶囊含30mg麦角硫因,2粒≈1.5斤新鲜灵芝含量[11] 市场表现与科研合作 - 仅三麦角硫因产品在小红书实现428倍搜索增长,蝉联热搜词第一[11] - 与Barry Halliwell教授(麦角硫因研究之父)签署科研合作协议,探索神经退行性疾病应用[13] - 与淡马锡生命科学研究院合作研究生殖系统功能衰退干预[15] 行业影响与全球化 - 拓新药业与仅三生物合作标志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向预防性健康和大健康领域延伸[17] - 仅三生物已通过美国食品安全GRAS认证,为国际化铺平道路[18] - 中国企业在合成生物学领域有望实现从技术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跨越[18]
重庆大学王丹教授:聚酰胺材料单体的生物制造与绿色低碳材料应用
聚酰胺行业概况 - 全球聚酰胺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输油管道、电子电器、运动器材及医疗等行业 [1] -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聚酰胺消费市场,年需求量达数百万吨 [1] - PA6和PA66是主要品种,占聚酰胺总产量的90%以上 [1] - 生物基聚酰胺产品如PA1010、PA11、PA610、PA410等逐渐受到关注 [1] 聚酰胺单体生产技术 - 化学法生产核心单体存在条件苛刻、反应效率低等挑战 [2] - 合成生物技术成为产业关注焦点,可用于开发二元酸、二元胺等核心单体 [2] - 重庆大学王丹教授团队专注于聚酰胺关键单体的生物合成开发,包括戊二胺、δ-戊内酰胺与5-氨基戊酸等 [2] - 团队与万华化学、金发科技、万凯新材料、中石油等企业开展合作 [2] 行业活动与交流 - 第四届合成生物绿色生物制造大会将于2025年8月20-22日在宁波举办 [3][7] - 大会将聚焦AI+生物智造、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和美妆原料五大方向 [7] - 绿色化工与新材料论坛将探讨可替代石油化工关键原材料的开发与产业化合作 [8] - 王丹教授将在大会分享《聚酰胺材料单体的生物制造与绿色低碳材料应用》主题演讲 [3] - 王丹教授团队的多项科技成果将在大会展示,包括生物基化学品和材料、L-哌啶甲酸等项目 [4] 技术突破 - 重庆大学王丹团队开发出生物合成1,5-戊二胺的新策略,产量达211 g/L [7] - 团队在L-哌啶甲酸的生物合成方面取得创新成果 [7] - 生物制造技术正瞄准大宗化学品和精细化学品领域,引领化工产业变革 [7]
我国首个农业生物制造领域创新联合体正式成立
农业生物制造——饲料创新联合体成立 - 农业生物制造——饲料创新联合体由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成立,成员包括10家高校院所和企业,旨在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创制微生物细胞工厂,推动生物饲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1] - 联合体目标为开发优质环保、营养健康的生物饲料产品,建立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生态安全的养殖生产体系 [1] - 发起单位包括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安琪酵母、梅花生物、华恒生物等,中国农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支持 [1] SynBioCon 2025大会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将于8月20-22日在宁波举办,聚焦AI+生物智造、绿色化工、未来食品、未来农业和美妆原料五大方向 [3] - 大会由DT新材料主办,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等协办,多家产业联盟支持,旨在探讨"十五五"生物制造趋势及技术转化 [3] - 活动涵盖项目路演、青年论坛和科技成果展示,推动产品规模化与产学研合作 [5] 行业动态 - 创新联合体模式加速农业生物制造技术落地,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协同攻关合成生物技术应用 [1] - 生物制造产业社群持续扩张,行业通过大会等形式整合资本、政府与产业链资源 [6]
“反式乌头酸微生物绿色制造技术”获2024年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齐鲁晚报网· 2025-07-14 13:36
反式乌头酸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与鲁抗医药联合开发的"反式乌头酸微生物绿色制造技术"突破生产难题,实现规模化量产,获2024年度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1] - 传统生产方式从植物提取反式乌头酸含量仅0.1%~1%,化学合成法存在高污染问题,新技术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将微生物改造为"超级工厂",利用淀粉糖转化实现高效生产 [3] - 技术体系涵盖"使能技术—细胞工厂—发酵工艺—分离纯化"全链条,十吨级生产示范中产量超过100g/L,建成全球首条生产线 [7] 技术攻关细节 - 解决"能不能改"问题:基于CRISPR技术将工业菌种基因编辑效率从5%提升至近100% [5] - 解决"会不会改"问题:通过三代基因工程菌株迭代,使土曲霉菌株实验室摇瓶产量达57g/L [5] - 解决"好不好用"问题:与鲁抗医药合作优化发酵工艺,完成十吨级放大生产验证 [7] 农业领域应用 - 反式乌头酸作为新型绿色杀线虫剂,在黄瓜、莴苣等根结线虫防治中效果显著,正与鲁抗医药推进生物农药开发 [9] - 符合国家"绿色农业"政策需求,有望解决传统高毒杀线虫剂禁用及耐药性问题 [9] 化工领域应用 - 反式乌头酸酯替代石油基邻苯类增塑剂(年需求近千万吨),解决其生殖毒性问题,已应用于耐低温氯丁橡胶、PVC复合材料并商业化 [11] - 技术被列为《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重点发展生物基化学品,赋能特种橡胶、医用PVC材料等行业 [12] 产业化进展 - 技术推动反式乌头酸原料可及性,吸引企业关注并完成生产示范验证 [12] - 全链条技术贯通的生产示范线建成,产品在多个领域实现商业化销售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