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信鸽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脑机接口赋能 “信鸽机器人”:从实验室到户外的飞行控制新突破
机器人圈· 2025-05-19 18:53
信鸽机器人技术研究 - 《Research》是《Science》1880年创刊以来首个海外合作科技期刊,由科技导报社2018年出版,聚焦交叉学科突破性进展[1] - 信鸽机器人融合脑机接口(BCI)与微机电系统(MEMS),形成兼具生物智能与机械可控性的混合系统,适用于灾害救援、国防安全等领域[4][6] - 户外飞行高度控制是核心技术挑战,直接影响三维导航能力与任务成功率[6] 飞行高度控制突破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中科院团队首次在真实环境中实现基于蓝斑核(LoC)神经刺激的高度控制,刺激频率(SF)60Hz时平均上升12.241米(成功率87.72%),80Hz时平均下降15.655米(成功率90.52%)[5][9] - 刺激周期(SC)数量决定高度变化幅度,刺激间隔(ISI)影响飞行稳定性与神经疲劳[9] - LoC电刺激可独立调控高度而不干扰水平航向,为户外作业奠定理论基础[5][9] 应用前景与跨领域价值 - 灾害救援场景中可发挥敏捷避障优势,深入复杂地形执行搜索任务[14] - 环境监测领域具备长时巡航与多维数据采集潜力[14] - 技术路径为半生物无人机研发提供新思路,推动鸟类神经科学与仿生飞行器研究[14] 核心研究团队 - 戴振东教授团队专注仿生调控与机器人技术,获教育部及江苏省技术发明奖[15] - 王周义副教授研究动物运动行为与仿生机械设计[15] - 中科院刘冰团队聚焦脑机接口与神经信息编解码机制[15]